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古代书院的深层研究)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才改进社会的地方,而在古代学校的发展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西周开始教育垄断学校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读书场所,分为庠、序、学、校、塾,在开始并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直到西汉拥有了地方学校和中央学校。中央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地方则是学校,但都是教育的场所。

科举之后唐代办学达到了古代的鼎盛时期,而随着科举制的发展明清时期学校基本在隋唐已然固定下来,而学校就成为了科举制的附属品。随着清末的近代教育学校遍设各地,而辛亥革命以后学堂改为学校一直沿用到古今。

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古代书院的深层研究)(1)

太学

书院是明清十分常见的教育场所,书院在其社会结构中是极为特殊的存在,根据书院的名称来看可以反应当地的历史习俗和历史文化。常常有才人文士对书院命名,而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发展,书院的建设越来越不受官方控制,书院的建造风格和建筑布局都拥有不同的样式,很显然这是随着地域文化变化而来,这种变化不仅展现了历史习俗还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书院文化。

书院本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书院所设置的学规、内容都按照读书治学不断地完善,这样的理论体制下将书院的建设践行了长期的发展,拥有着特殊的地位。往往科举所带来的是儒家的经典学说,孔圣人自然是被敬仰的对象,而书院的祭祀不仅仅是在其孔子和弟子,不同时代的理念进行创发和研究并影响后代的文人雅士都是祭祀的对象。

这不仅提高了书院的凝聚力也提高了学术研究,而随着明清科举制的不断强化书院的建设拥有了自身的自主选择性,地方官员会持之书院自主建设。而随着组织学院结构的不同经费的来源不同,往往是官府出资或者是个人捐款,书院坚持量入为出经费往往维护院内生活,随着书院的建设书院的经济型开发也展现了不一样的一面。

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古代书院的深层研究)(2)

孔子及其弟子

一、 书院名称的构成因素

一个建筑的命名在古代是十分讲究的,就好比姓名的构成往往包含其父母的期许,而建筑也是不意外。书院的命名的好坏不仅能够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还会对当时的历史社会的阐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不同地域特点、人文气息、和办学宗旨的区别,很多书院的命名都会有一些特定的内涵,这是中国书院命名历史的一个缩影,展现了古人对其的期许。

最简单的命名就是根据地名来命名,这种命名简单而且识别度高,就像今天高校的命名通过地方大省的名字会吸引更多的报考人数。古代辉县的百泉书院在苏门山下,百泉散出又有百泉汇集,是天下的奇观所以称之为百泉书院。另一些书院则是采用当地历史文化悠久的人文景观作为取名,例如开封大梁书院,历史文化深厚用大梁命名,可见创建的用意之深。

《开封府志》记载:大梁,魏邑也,文侯之孙,魏侯堇所都。当文侯之身师卜子夏,敬事假千木,而式其庐。子夏魏人,设教于魏之西河,密选大梁,故唐赠魏侯,宋加魏公,推所自也。干木为子夏之高弟,宜祀子夏,配以干木,明梁之即魏也。

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古代书院的深层研究)(3)

百泉学院

第二种是典故对书院的命名,通过典故的事情表现对先贤的敬仰更能够提出学院道德教育的本质从而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信阳州子贡书院以孔子弟子子贡之名命名:信阳书院,概就从正德年间开始,子贡入城后,子贡将信阳的北面空地创建书院,祭祀所以信阳宰端木子贡,因此就造名里面,命名为仕学书院。端木子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子贡曾任信阳令、信阳宰。 子贡是孔子最亲近的学生之一。通过这些人的事迹命名在一方面可以为了仰望先贤和铭记先贤,另一方面通过先贤的事迹来影响后人。

另一种起名方式是办学宗旨为起名,明清时期的书院讲究的就是修身养性,治学经国,所以通过这种简单的命名可以直接表达其办学理念。光山县宏道书院汝南蔡叔子宏刚,志孔、孟学,加强社会的事业,修建书院,聚集朋友,慷慨以振兴斯文。文章为己任,他想以此为天地立心的,志宏且大了。

二、 书院的选址因素

古代书院的选址和今天学校的选址有所不同,古代书院的选址往往追求风景秀丽和远离市区的地方,这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具优美的地方往往成为书院的首选位置。这是古代文人讲究入仕和洁身自好带来的宁静之心。上文的百泉学院就位于当时的苏门山下,苏门山在今天来看就是风景名胜的AA级景区,而随着风景秀丽带来血多游历天下的名人雅士,这种文人雅士的到来可谓是书院的瑰宝。

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古代书院的深层研究)(4)

苏门山

随着科举制度的进行,国家对于书院越来越重视,为了更好的控制书院的发展,选址与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书院往往建设在城郊或者城内的地方。这是与商品经济有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内繁华的物资供应可以让学院保持长久的活力,而且书院子弟回家也十分方便,所以在城郊或者城内往往成了明清时期书院建设者选址的主要元素。

朱阳书院的建设最为明显,朱阳书院是由大户人家创办能够将周边的学子和学者有所住有所学,而随着朱阳书院的扩大,人才越来越多成为桃李满天下的书院,而朱阳学院的选址正是考虑了这种地理因素。朱阳学院的选址是在城郊,离城市和山川都很近,能够考虑到了物资供应和环境的优美,所以这种选址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完美的讲究。

《朱阳书院志》记载: 以其势西临雉堞,桥梁耸峙,清流回绕,自旧城纡徐南来,不使湍急奔腾。而别有沼沚以蓄于亭垣之右,斯固一奇境也;南望横郭如案,峰峦隐秀,傍东西两路,合抱会于郭外,如两翼然。

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古代书院的深层研究)(5)

中国古代书院

而信阳州子贡书院也是运用了这种选址,选址在城北的郊区空地,这个地方在建设之前就是当树木郁郁葱葱,芙蕖沼泽,每年有果瓜鱼米丰饶,士相互挟策讲义,朝弦暮诵,这是多么壮观的。但是随着后来对周围环境的管理不当导致环境破坏从而书院日益衰落。

属州郡守韩君对其进行修理超过一年完成,不久就恢复了过去的繁荣。同时,建设的人不忘记因地制宜,在春夏季大雨,挖掘水注入破,前后都移动种莲花荇田田,这样环种花竹展现欣欣向荣一些,给书院增加了不少情趣和景致。

三、 书院建设功能的展示及其深意

书院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在其内部也有不同的领域,分为祭祀、教学、藏书、生活和休息大区,每个区域组成了书院整个结构。前三者分别对应书院的“三大事业”:祭祀、教学、藏书。而生活区、休息区作为补充,又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区就是学生和老师所在的食堂和住房,休息区则指的是优美的风景供人欣赏和品味。而书院主要是以讲堂为中心,大多采用中轴对称的格局。

这样从而体现的则是儒家传统中最为明显的“礼”的精神,而此时许多书院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进行了中心对称。而随着书院规模的扩大,这种主体结构的对称就会越来越不严格,例如文昌阁、船舫、鱼池、亭台楼榭等建筑,通过一种合的状态慢慢融入书院之中,这并非是无意之中而是体现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乐”这种礼乐结合正符合了儒家的传统从而形成了书院建筑的完整体系。

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古代书院的深层研究)(6)

书院布局图

儒家思想下的构架是以孔圣人为尊的,而对于其思想上的控制也是祭拜孔圣人等贤人来加强其道德修养,所以祭区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地方,教书首先要教人。文人有时抨击朝廷有时抨击社会而不会妄言贤人,这是从小祭祀对贤人的恭敬而带来的。所以最为重要的祭祀往往在中轴线上,体现出重要性,但也有一些祭祀祠堂并不在中轴线上反而像文昌阁这种祈求文运的阁楼往往在书院偏僻风景秀丽的一个地方,往往不在书院内。

《百泉书院志》记载:百泉书院之布严遵儒“礼”之规范,从大门、文庙、数敬堂、主敬堂、藏书阁于后之恩贤亭,均在一刻之中轴线上竖,在中线之旁设斋房、公廨、仰止亭、俯泉亭等筑。自此筑外,书院理者不忘造木也。

而讲堂则十分正规,往往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在正中主轴线上,为了扩大其领域中间会有四根柱子便于加深,这种空间布局看似合理实则对于教书来看是不合理的。学生逆光而坐,室内的取光寂极其不好,但又有不得已的原因。这种原因也是儒家传统中的礼,讲究长幼有别,师尊生卑的主要概念,所以儒家思想的礼就是对中国书院的建筑起到决定作用。

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古代书院的深层研究)(7)

岳麓书院的四根支柱

除了讲堂还有藏书区域,又叫做藏经阁或者是藏经楼,这是书院初始的功能,类似于图书馆储藏书籍。这种书籍的存放在书院也是十分重视的,因为文人所学习的的正是这保存的书籍,好比战士爱自己的枪一样。这种藏书楼的建设规模不亚于讲堂和祭祀区域,位置也是十分的重要处在主体建筑群的中轴线的末端。

而对于生活区和休息区就比较随意了,为了广纳天下游子,建设斋舍就成为了必要的工程,因为书院不像今天一样能够拥有自习室自习耳穴,而所有的建筑不在上课和祭祀的时候是紧闭不开的,而斋舍就成为了学习重要的场所,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斋舍中温习功课,所以斋舍作为生活区不仅提供食宿还提供了学习的区域。而休息区主要是园林为主的空间,书院资金充足就会建造园林建筑养鱼种草,为士子们提供游玩的区域能够达到陶冷情操、愉悦情性、寓教于乐的作用。

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古代书院的深层研究)(8)

书院布局

结语

书院的起名往往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这是突出古代对于建筑命名的重视,书院作为教育机构自然不能够忽视,所以书院的命名好坏能够影响到书院的发展甚至能够体现当时的历史环境。而所在地名命名是最为普遍的方法,以百泉书院为例最为体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典故命名从而能够提高书院的吸引力进而增强书院的竞争力。

书院的选址更为重要,是讲学的场所也是游玩的场所以创造者对于环境的要求和选址的表现往往能够体现出古代文人的价值诉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书院的建设体现独特的地理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书院从秀山丽水中的山区到了市区的选举受到官府的控制而随着为了学术文化的氛围将选址远离了市中心、风景秀美环境幽静的郊区,这是书院选址的变化。

而书院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其内部不仅有藏书的功能还有各种的文化领域,藏书的功能是从唐代的丽正书院开始的,随着学派的发展,许多的学派促进了讲学的风气。在理学兴起之时,每个学派都有严格的继承关系随着对先贤的祭祀管理,书院逐渐走向了完成严谨化,形成了祭祀、教书、藏书、生活的建筑群体。

参考文献:

《开封府志》

《朱阳书院志》

《百泉书院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