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北方话(儒林外史与永胜方言)

再读古典讽刺小说杰作《儒林外史》,多长了一个心眼,遂看出如今还活脱脱被云南省永胜县乡间妇孺运用自如的许多口语,原来大有来处;而永胜汉族与江苏、安徽等地的渊源关系,被大作家吴敬梓及其大作再铁定了一回,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儒林外史的北方话?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的北方话(儒林外史与永胜方言)

儒林外史的北方话

再读古典讽刺小说杰作《儒林外史》,多长了一个心眼,遂看出如今还活脱脱被云南省永胜县乡间妇孺运用自如的许多口语,原来大有来处;而永胜汉族与江苏、安徽等地的渊源关系,被大作家吴敬梓及其大作再铁定了一回!

先看原作与今永胜方言的几个例证。

落后

《儒林外史》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原文:“落后请将周先生来,顾老相公亲自奉他三杯,尊为首席。”

永胜方言:“我刚到街上,落后她就尾来了。”

请注意,这里的“落后”,不是“先进”的反义词,两个例子都是说“随后”、“不久”的意思。

尸皮子 靸(音SA)

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原文:“只有他媳妇儿,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靸着个薄窝子,歪腿烂脚的,而今弄两件‘尸皮子’穿起来,听见说做了夫人,好不体面!你说哪里看人去!”

永胜方言:“不要穿了件‘尸皮子’,就不当人看!”“鞋子靸来靸去,跟都被你踩塌了。”“大热的天,一双靸靸鞋(音HAI)靸来靸去,难嘛难看点,倒也凉爽方便。”

这里,“尸皮子”同指衣服,特指跟平时穿着不一样的服装,而穿了衣服的人,有些得意忘形、耀武扬威,故被讥讽为“尸皮子”“尸皮”,有点“借尸还魂”的味道。永胜方言,喜欢在名词、名称后加“子”,如“娃儿子”“爆鼓子”(爆米花)“老幺子”(最小的儿子)“猫里子”(毛驴)“半盘子”(二百五)等;“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它是方言,两个意思:其一,“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其二,“穿(拖鞋)”。从两个例句看出,事实确实如此,有人就喜欢把鞋后跟踩塌了穿。而永胜方言中,“靸靸鞋(音HAI)”,就指的是“拖鞋”。盛夏,南片期纳坝人几乎人人穿靸靸鞋,有的,甚至一年四季就靸了一双拖鞋。这靸靸鞋,有布鞋,现在更多则是塑料凉鞋。

倒赔、倒反

第二十四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原文:“给柬大喜,进去和夫人说下,择了吉日,张灯结彩,倒赔数百金妆奁,把外甥女嫁与匡超人。”

上不得台盘

第二十一回《认祖孙玉圃联宗,爱郊游雪斋留客》原文:“牛玉圃恼了,沉着脸道:‘你原来是上不得台盘的人!’忙叫小厮毡包里拿出一件衣裳来与他换了,先送他回下处。”

永胜方言:“三个儿子,都上不得台盘,我只有老脸厚皮自己来求您了!”

上不得台盘——内向、猥琐,见不得有头有脸人物、上不得重要豪华场面。

辣燥

第二十七回《王太太夫妻反目,倪廷珠兄弟相逢》原文:“鲍老太道:‘这管他怎的?现今这小厮傲头傲脑,也要娶个辣燥些的媳妇来制着他才好。”

永胜方言:“你那个兰花烟(土烟)辣燥,我吃不赢,还是吃我的纸烟。”

辣燥——像辣子一样辣,像火焰一般燥,太厉害,惹不起。

焦心

第四十五回《敦友谊代兄受过,讲堪舆回家葬亲》原文:“余二先生道:‘老舅,我弟兄们的事,我自有主义,你不要替我焦心。”

永胜方言:“这娃儿出门几天,总没个信来,焦心死了!”

焦心——操心、担心,心火烤焦了心。

《儒林外史》叙述语言,特别是在人物对话语言中,与永胜方言字面和词义相同的,绝对不仅是以上例举的这些。随手翻翻,两相对照,竟还有“挺觉”“廊檐下”“望天的日子远,入地的日子近”“穷得淌屎”“偏生多”“把脚不住”“搜检(收拾)”“大清天白日”“耿”“难为你”“不瞅不睬”“诬赖”“插嘴”,等等,全书不下三四十处。这些话语、词语,不知“原产地”南京等还用不用,在永胜,生命力还极其旺盛的。有一个词,或不如说有一种水果,我听说,在南京等地已经不用,而在福建等地被叫做“龙眼”“桂圆”的,它就是永胜程海湖以南普遍栽种、有几百年历史、甜得不得了的“圆眼”: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认祖孙玉圃联宗,爱郊游雪斋留客》写道:“第二日清早,卜诚起来,扫了客堂里的地,把囤米的折子搬在窗外廊檐下;取六张椅子,对面放着;叫浑家生起炭炉子,煨出一壶茶来;寻了一个捧盘,两个茶杯,两张茶匙,又剥了四个圆眼,一杯里放两个,伺候停当。”——这章回,故事发生在安徽芜湖;二十回后,在南京,又写到了“圆眼肉”。于此,私下作想,永胜圆眼树,究竟引种于安徽,还是江苏?

为什么《儒林外史》很多语言与今永胜方言相同,甚至不再使用的词语如“圆眼”等,还在永胜广为使用?除了它是真正的“白话小说”,流传广、影响大,我想,主要原因还得从小说所写的地域及作者的经历上去寻找。

作者吴敬梓,1701年生于安徽全椒县,字敏轩,又字文木,生员出生,青年时期生活放纵,后因家业衰落,移居到江宁。他没有中举,更不是进士,但“善诗赋”,尤以小说见长,很有才学,安徽巡抚爱惜人才,想举荐他参加“博学宏词”考试,他以病为托不予理睬。吴敬梓33岁时,值雍正十年,他举家迁往南京,开始他的卖文生涯。讽刺科举成人、害人也误人的选拔制度,表明儒林外大有含辛茹苦、悲欢离合之人才,《儒林外史》可谓是作家切身体验的结晶,有着他及更多入不了官门人的血泪。作品成于乾隆元年(1736年),虽述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故事,但重点在明洪武的首府南京。这也难怪,因为贫困交加,直到病逝,整整20年,作家都生活在南京,最熟悉、最难以割舍的,当数清朝初年这“六朝故都”南京。而长江之尾的南京,怎么就跟长江上游、大西南的云南省滇西北之永胜县挂上了号呢?因为明洪武。

洪武十五年(1382年),皇帝朱元璋令颍川侯傅友德为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副,率30万大军平定云南,北胜府世袭高土司、章土司、子土司归降朝廷,仍分守自己领地。据《明实录·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调云南中卫与北胜州,置澜沧卫,大批中原汉族将士正式踏上今永胜这块土地屯田戍边。次年,指挥王佐率澜沧卫官兵和所属北胜、永宁、蒗蕖三州军民,在元代北胜府大树坪城南三里另建新城,是为澜沧卫城。该城砖石砌就,高一丈六尺,周长五里三分,环城挖有水濠护卫;城开四门,并各建城楼一座:东曰“迎旭”,西曰“扬辉”,南曰“来薰”,北曰“拱极”。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有世袭指挥使司一名,有同知二员、经历司二员和镇抚司一员,还于城区和南北两个富裕坝区设有5个千户所、20个百户伍;官兵“七分屯田,三分守卫”,拥有三分马步骑兵395名、七分屯军1126名、舍丁1221名及军余6262名。查地方志,这最初的9000名汉族,加上后来民屯、商屯的不少移民,或许南京人多,但并非尽数来自江苏“南京柳树湾”,也有燕京、安徽、江西、湖广等省的。为啥至今永胜方言会独具一格,与湖南湘乡、贵州镇远及云南凤庆等地相同,却又不少与《儒林外史》中的语言相一致?可能是因为,到云南的征南将士,大部分在南京柳树湾集结过,南京作为明朝开国首都,其军事、政治影响力十分强,当时的南京话,可能就像如今的“普通话”,当做全国通用的标准语言。

(责任编辑 李建宏)

​作者 周荣新 云南省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

原载2020年《社会主义论坛》第5期“发现•求证•争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