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学解释学(心性学释义)

本书的性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继承、杂糅、并发展了传统的东西方各家心性学说,并借用“心性”二字自建了一套全新的系统心性泛指人的精神之修养和追求孔子就提出了“心”和“性”的概念,“心”指人的整体意识和内德,“性”指由天命赋予的精神之性,也就是《中庸》所谓的“天命之谓性”,而非性情、性格之性《大学》中“八目”就提出“正心”,也就是端正心性孟子通过提出“尽心知性”开创了儒家的“心性论”,具体就是通过向“四心”的内求,找到本心,通达天性,实现向善宋明理学的张载则提出“心统性情”,二程则进一步认为“心即性、性即理”,朱熹又进一步赋予“心”主体意识,心能格物穷理到了陆王心学,陆九渊更提出“六经注我、我心即宇宙”,强化心的核心地位,到了王阳明强调一切格物都是向心求的“四句教”,将陆九渊发明的“本心”直接变为自觉内求的“良知”,其实也就是回到了先秦孔孟儒家心性论的初衷基点,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仁学解释学?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仁学解释学(心性学释义)

仁学解释学

何谓心性,何谓心性学

本书的性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继承、杂糅、并发展了传统的东西方各家心性学说,并借用“心性”二字自建了一套全新的系统。心性泛指人的精神之修养和追求。孔子就提出了“心”和“性”的概念,“心”指人的整体意识和内德,“性”指由天命赋予的精神之性,也就是《中庸》所谓的“天命之谓性”,而非性情、性格之性。《大学》中“八目”就提出“正心”,也就是端正心性。孟子通过提出“尽心知性”开创了儒家的“心性论”,具体就是通过向“四心”的内求,找到本心,通达天性,实现向善。宋明理学的张载则提出“心统性情”,二程则进一步认为“心即性、性即理”,朱熹又进一步赋予“心”主体意识,心能格物穷理。到了陆王心学,陆九渊更提出“六经注我、我心即宇宙”,强化心的核心地位,到了王阳明强调一切格物都是向心求的“四句教”,将陆九渊发明的“本心”直接变为自觉内求的“良知”,其实也就是回到了先秦孔孟儒家心性论的初衷基点。

禅宗六祖慧能则发展推广了佛家“缘起性空,让人回到自身意识去悟空”的心性说,他在《坛经》中指出“见心见性,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提出“即心即佛”。这种“自性”说法在之后的三教合一中也被儒家心学吸收,王阳明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也就是禅宗的意思。

道家的心性学说则强调“心”和“道”的关系,《内观经》修道的核心是心灵的净化,认为“道以心得、心以道明”。老子认为“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德”,崇尚“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虚静无为自在之平常心,而庄子更是将心性从实况的痛苦中抽离,寄托于精神世界的“逍遥之游”。事实上中国的学术思想核心就是心性之学,就是追求人的道德行为在心性之上的根据,从而使个体实现天人合一的内心超越。

当然西方也有对应于心性的观点和学说。从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崇尚的“知德合一”,强调知识即一个人的德性,这个“德”和心性就很接近。再到理性主义时代另类哲学加帕斯卡的那句,“我的内心另外有它的理由”。然后是颠覆认知视角、推翻“本质论”的康德提出,从自我认知出发研究一切的《纯粹理性批判》。最终西方的类心性学说落实于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比东方的心性学说更为彻底,不仅从生命整体的存在角度出发,更是“强调个体自建体系的心学”,只构建了底层基点“存在先于本质”,而没有如东方哲学的系统化心性含义和要求,于是给个体心性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整个西方哲学其实就是古希腊演化出的理性主义和古希伯来演化出的存在主义两大流派的对峙,一个从宇宙规律角度出发,希望人们不断向上成为理性人,另一个则从个体存在出发,希望人们按照自己心性的方式成为完整人。

本书的“心性学”自成体系,但基于思想效益论的原则博采众长、吸收各家有用的部分,即是儒家2.0的“更彻底的心学”,也是道家2.0的“现代版德经”,又是西方存在主义2.0的“东方版本”,还是佛家2.0的“顿悟学”,最后也是《大数据性格学》2.0的“精神属性升级版”,所以起名为《心性学》。

本书“心性”的含义:心的属性,精神的性格。是个体基于性格之上,通过逐渐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关系,而发掘出的意识潜能,一个人的性格是不可以改变的,但心性是能动的、且可以不断提升、到达更高的智慧能力。性格和心性就像一颗种子和大树的关系,种子拥有成为大树的可能性,但不一定能够能发育成大树,种子对应的性格先天就有,大树对应的心性需要后天充分成长才可能不断呈现。两者都是一个人的某些属性,但一个是现成的社会生物层面属性,一个则是潜在的更高级的智慧意识层面属性,性格是差异、不易改变的,心性则是趋同、接近天地大规律、本具备变化性的,所谓“性相远,心趋同”。

心性的比喻:像你的能量块,里面是心内核,外面是心宇宙。心性可以不断从宇宙、社会、自身各方面获取能量,具体表现于心内核和心宇宙两方面的成长。一方面在心性之内“挖掘心内核”,不断升级自身操作系统,提升自己的系统运行能力。另一方面,在心性之外“构建心宇宙”,将宇宙中有用的东西都安装到自己的心宇宙。

心性学:挖掘心内核,构建心宇宙。心性学就是通过心性提升,将一个人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调动到极致。心内核是一个人意识系统的处理能力,心宇宙则是用这个意识系统对万物进行解释和运用。通过挖掘心内核、构建心宇宙,可以帮助每个人不断探索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成为自我、突破自我。因为人的内在宇宙如外在宇宙一样,都是无穷无尽、浩瀚而没有边界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