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人都是怎么过七夕(数百年前的七夕)

80年代的人都是怎么过七夕(数百年前的七夕)(1)

《月曼清游图册·桐荫乞巧》(清·陈枚绘)

古时民间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之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而在人间,也逐渐形成了女子们在这一晚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风俗,称为“乞巧”。

七夕的美丽传说,在历代诗词的咏叹中不绝如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深情而无奈;“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李商隐《辛未七夕》),希冀而期盼;“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练达而坚贞。七夕这一天,承载了太多诗人的情思。

数百年前的七夕,有一些女子,也在或浓情或忧愁中度过,被记录在美文之中,流传至今……

《青泥莲花记》

(明代学者、诗人、戏曲作家梅鼎祚纂辑的一部奇书。书中专记历代青楼妓女,并以满腔热忱表示同情与敬意,认为她们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

80年代的人都是怎么过七夕(数百年前的七夕)(2)

《青泥莲花记》插图(谭凤嬛绘)

台妓严蕊

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

唐与正(唐仲友,字与正,宋代进士,曾任台州知州)守台日,酒边尝命赋红白桃花,即成【如梦令】云: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与正赏之双缣(浅黄色细绢,用为货币或赏赐酬谢的礼物)。

又七夕,郡斋开宴,坐有谢元卿者,豪士也。夙闻其名,因命之赋词,以己之姓为韵。酒方行,而已成【鹊桥仙】,云: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庸织倦,空作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怕天上方才隔夜。

元卿为之心醉,留其家半载,尽客囊橐,馈赠之而归。

其后,朱晦庵(朱熹号晦庵,宋代理学家)以使节行部至台,欲摭(拾取、搜罗)与正之罪。遂指其尝与蕊为滥(指没有操守,行为不端),系狱月馀。蕊虽备棰楚,而一语不及唐,然犹不免受杖。移籍绍兴,且复就越置狱鞠之,久不得其情。狱吏因好言诱之曰:“汝何不早认,亦不过杖罪。况已经断罪,不重科(重新定罪),何为受此辛苦邪?”蕊答曰:“身为贱伎,纵是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罪。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其辞既坚,于是再痛杖之,仍系于狱。两月之间,一再受杖,委顿几死,然声价愈腾,至彻阜陵(指宋孝宗。其墓名为永阜陵,故宋人以阜陵称之)之听。

未几,朱公改除(另行授官),而岳霖商卿(岳霖,岳飞子,号商卿,时任提点刑狱之官)为宪。因贺朔之际,怜其无辜,猝命之作词自陈。蕊略不构思,即口占【卜算子】云: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即日判令从良,继而宗室近属纳为小妇,以终身焉。《夷坚志》亦尝略载其事而不能详,余盖得之天台故家云。

——《齐东野语》

《板桥杂记》

(明末清初文学家余怀所著,记述明朝末年南京秦淮妓院及诸名妓轶事,但非简单的香艳冶游之作,其中寄托了作者沉痛的亡国之恨)

80年代的人都是怎么过七夕(数百年前的七夕)(3)

《板桥杂记》插图:王月(谭凤嬛绘)

王月

王月,字微波。母胞生三女:长即月,次节,次满,并有殊色。月尤慧妍,善自修饰,颀身玉立,皓齿明眸,异常妖冶,名动公卿。桐城孙武公(孙临[1611—1646],字克咸,一字武公。安徽桐城人)昵之,拥至栖霞山下雪洞中,经月不出。己卯岁牛女渡河之夕(崇祯十二年[1639]。牛女渡河之夕:即七夕),集诸姬于方密之(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明末著名四公子之一。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甲申之变流寓岭南,后避难为僧,法名弘智。)侨居水阁,四方贤豪,车骑盈闾巷。梨园子弟,三班骈演,阁外环列舟航如堵墙。品藻花案,设立层台,以坐状元。二十馀人中,考微波第一,登台奏乐,进金屈卮。南曲诸姬皆色沮,渐逸去。天明始罢酒。次日,各赋诗纪其事。余诗所云“月中仙子花中王,第一姮娥第一香”者是也。微波绣之于帨巾不去手。武公益婉娈,欲置为侧室。会有贵阳蔡香君名如蘅,强有力,以三千金啖其父,夺以归。武公悒悒,遂娶葛嫩也。香君后为安庐兵备道,携月赴任,宠专房。崇祯十五年五月,大盗张献忠破庐州府,知府郑履祥死节,香君被擒。搜其家,得月,留营中,宠压一寨。偶以事忤献忠,断其头,蒸置于盘,以享群贼。嗟乎!等死也,月不及嫩矣。悲夫!

《影梅庵忆语》

(明末清初文学家冒襄追忆爱妾董小宛之作, 记叙了他和董小宛的爱情生活,开忆语体文学先河)

80年代的人都是怎么过七夕(数百年前的七夕)(4)

《忆语三种·影梅庵忆语》插图:患难(谭凤嬛绘)

姬(即董小宛, 名白,字小宛,号青莲 ,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 ,名隶南京 教坊司乐籍,与柳如是 、陈圆圆 、李香君 等同列“秦淮八艳 ”,后嫁与冒襄为妾)之衣饰尽失于患难(指明末兵乱中,冒襄携家人避难),归来淡足(恬淡知足),不置一物。戊子(清顺治五年,1648年)七夕,看天上流霞,忽欲以黄跳脱(手镯、腕钏类的首饰)摹之,命余书“乞巧”二字,无以属对,姬云:“曩(从前)于黄山巨室,见覆祥云真宣炉,款式佳绝,请以‘覆祥’对‘乞巧’。”镌摹颇妙。越一岁,钏忽中断,复为之,恰七月也,余易书(重新书写)“比翼”“连理”。姬临终时,自顶至踵(从头到脚),不用一金珠纨绮,独留跳脱不去手,以余勒书故。长生私语(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即指七夕之夜,唐明皇与杨贵妃曾在长生殿窃窃情话。作者在董小宛手镯上书写的“比翼”“连理”与此诗暗合),乃太真(杨贵妃曾入道观,号“太真”)死后,凭洪都客(《长恨歌》云:“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洪都即鸿都,指长安,洪都客即为唐明皇招杨贵妃之魂的道士)述寄明皇者,当日何以率书,竟令《长恨》再谱也!

《浮生六记》

(清乾嘉时期苏州人沈复所撰自传体散文,记叙与妻子陈芸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及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

80年代的人都是怎么过七夕(数百年前的七夕)(5)

《浮生六记》插图:避暑我取轩(谭凤嬛绘)

是年(1780年)七夕,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作者居处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板桥内的一座临水轩室,名曰“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意)中。余镌(篆刻)“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

芸曰:“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兴否?”

余曰:“纳凉玩月,到处有之。若品论云霞,或求之幽闺绣闼(指女子的闺房。修,华丽。闼,内室),慧心默证者固亦不少?。若夫妇同观,所品论者恐不在此云霞耳。”

未几,烛烬月沉,撤果归卧。

阅读推荐

明清美文丛书(彩绘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8月

80年代的人都是怎么过七夕(数百年前的七夕)(6)

80年代的人都是怎么过七夕(数百年前的七夕)(7)

80年代的人都是怎么过七夕(数百年前的七夕)(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