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美好的爱情故事(聊斋异志中浪漫的人鬼恋)

"人鬼恋"奇情的荧幕化

谈到经典的影视改编,很多人自然想到金庸先生,古龙先生的武侠文学作品,实际清代的蒲松龄之作《聊斋志异》的影视化常被忽视,其中的"狐鬼世界"也是一大精粹。我们接触过的影视化的《聊斋志异》前前后后也有好多版本。如1965年唐煌执导,陈方、莫愁、张慧娴等主演的古装电影版,构思开创短篇国语电影的先河;吴锦源执导,黄晓明、林志颖、胡歌、李冰冰主演的剧版《聊斋志异》。当然,其中最为经典的还是《倩女幽魂》中那一段令人梦回萦绕的人鬼恋爱故事。

聊斋志异美好的爱情故事(聊斋异志中浪漫的人鬼恋)(1)

1990版《倩女幽魂》

聊斋志异美好的爱情故事(聊斋异志中浪漫的人鬼恋)(2)

1965版《聊斋志异》

以《倩女幽魂》为例,我们通常会将之视为"人鬼恋"一文学母题的经典化。如此,人鬼的相恋模式自然也就带有玄幻浪漫的色彩,尤其是女鬼角色的柔美绝丽,书生的俊逸良善,这样完美的搭配使得我们的审美完全侧重于这段感情。而悲剧性的结局也更能使我们想起鲁迅先生的论断——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美好之物的消失让人们感叹情路之不畅,感叹宁采臣与聂小倩二人对于爱情的勇气与忠贞。

爱情背后的故事:书生自白

当然,蒲松龄小说中的人鬼结交的故事总是有几分缠绵悱恻,气动胸襟的,书生与美丽女鬼的结交何尝不是我们古典通俗文学中"才子佳人"模式的承续。美则美矣,但仅仅是这样的判断,那就忽视了《聊斋志异》以及"人鬼恋"题材的另一层意义。

对经典"人鬼恋"的了解要从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开始,虽然创作了诸多器宇轩昂,光风霁月的文士形象,但这位文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俊逸出彩。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家庭,一生执着于功名,却籍籍无名,不可谓不贫病窘迫,可能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创作出这样玄奇瑰丽的浪漫故事吧。在这些故事里,他总能春风得意马蹄疾,踏上金銮殿,拥有美娇妻。

聊斋志异美好的爱情故事(聊斋异志中浪漫的人鬼恋)(3)

爱情是来自欲望的虚构

然而梦终究是梦,是蒲松龄以及很多男性作家在男权社会里对女性形象的随意构造。

早在著名学者吴光正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中,他就提到人鬼相恋作为一种"书生们的精神补偿" 而出现。这种精神补偿在以往的人鬼恋中仍受拘束,但蒲松龄笔下的恋情不同。以大胆的色欲描写为例,通过将女鬼与书生的情感尤其是性欲生活的外露化、圆满化,蒲松龄的叙述欲寻求现实世界中不仅仅是书生,还有更多被压印着人的欲求的合理化。

这针对的一方面是明清统治者提倡的禁锢色欲的理学思想,另一方面恐怕还暗藏着对于和谐男女生活的追求向往,因为从《聊斋志异》中其他篇目如《马介甫》可知,悍妇形象在清代亦是不足为奇的,所以男子一方面承受着世俗温柔敦厚的人伦压力,同时还得面对自己敌不过妻子的惨淡的现实。他们在此情况下不得不寻求精神补偿,难怪《聊斋志异》之鬼怪之事能获得时代的接受。

女鬼是时代造就的女性形象

人伦现实与诡怪情节的矛盾背后体现往往体现着历史时代思想对于当时人物的塑造。尽管僵硬腐朽的理学对人的压迫已是众人皆知,甚至早有性灵观,童心说在前朝兴起,但对于意欲科举效国之士而言,这些思想还只能是秘而不宣,正如弗洛伊德理论所说"现实原则对于快乐原则的压抑往往要通过文学创作来导向更有社会价值的目标" ,当时的书生们或许只能在诡怪之谈的小道上大做文章,将女子想象的更符合自己的心意,从而赋予她们女鬼的美丽奔放和端庄顺从两种异质特征。尽管蒲松龄对于女性的形象有这样的调整解放,但这种变化终归是限于男子话语中心的前提之下的。

以男性视角来建构这种话语,事实上正体现了蒲松龄叙事的真实,男子虽有反叛传统追求天性的自然人性,却永远无法摆脱几千年民族心理结构中的两性伦理关系的"自然"要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