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经典孝感故事(母亲节之际辑几则古哲先贤孝感天地的故事)

十大经典孝感故事(母亲节之际辑几则古哲先贤孝感天地的故事)(1)

感恩母亲节

写下标题,突然冒出“孝感”二字:孝感麻糖,孝感米酒!多么亲切。

笔者年轻时求学于湖北省会武汉市,第一次听说湖北有个地方叫“孝感”,当时就很喜欢这个名字。后来了解到这个名字的来历,便倍加喜欢。

“孝感”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当地“孝子昌盛”,南北朝时南朝宋遂置县名曰“孝昌”。及至唐时,唐庄宗李存勖因孝昌县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讳,遂根据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衾温被等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改孝昌县为孝感县,是为“孝感”得名之始。

父母之爱,如泰山之不墨千年画;儿女孝德,如长江之无弦万古琴:

《诗经·蓼莪》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百德孝为先!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的民族。古往今来,有多少父慈子孝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舜帝孝感动天

舜,远古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载:

虞舜者,名日重华。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舜的母亲早逝,父亲跟继母生了个弟弟叫阿象的。他的父亲眼瞎,听信继母及弟弟的谗言,三人一直想加害舜。

有一次,他们让舜去修补粮仓。等舜爬上仓顶时,他们就把梯子拿掉,然后放了一把火,想把舜烧死在仓顶。舜手持两个竹笠跳下,才逃过一命。

又有一次,他们让舜去挖井。等舜把井挖到一定深度,他们就在上面往井里填土,想把舜活埋在井里。舜从旁边挖了通道,才得以死里逃生。

虽然父亲和继母、弟弟多次想加害自己,舜还是没有记恨他们,一如既往孝顺父亲和继母,爱惜自己的弟弟。

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成荐虞舜,日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舜二十岁时就因孝顺而扬名天下,尧帝要找接班人,大家都推荐舜。尧帝就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还派九个男人来协助他,以便从内外考察他。

舜没有让尧帝失望: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这就是成都市名字的来由,后来三国蜀国时期,成都集中了官办的织锦业,所以成都也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锦官城”,这是题外话。

经过多年的考验,最后尧决定把帝位让给舜,开启了禅让的先河。

十大经典孝感故事(母亲节之际辑几则古哲先贤孝感天地的故事)(2)

尧舜禅让,选人唯贤

子骞芦衣顺母

先从宋朝诗人的一首诗说起:

思母

宋·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

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

曾典袈裟籴米归。

诗中第一句“芦花”出自二十四孝中的一个典故,故事的主人公叫闵子骞。

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论语·先进篇》载:

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让闵损驾车,闵损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继母的虐待。

父亲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他亲如己出,一家人和睦相处。

后人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

何曾怨晚娘?

尊前贤母在,

三子免风霜。

十大经典孝感故事(母亲节之际辑几则古哲先贤孝感天地的故事)(3)

闵损求父留母

庄公掘地见母

“郑庄公掘地见母”是《左传》中的一则故事,被冯梦龙演绎进《东周列国志》,也叫“黄泉见母”,大意如下: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郑伯是郑武公的大儿子,依理当立为国君,因为他在其母梦中出生,所以给他取名字叫“寤生”。由于他出生时使母受惊,他的母亲姜氏于是厌恶他,而爱他的弟弟共叔段,要立共叔段为国君继承人。

后来郑伯即位做了国君,就是郑庄公,母亲姜氏与共段叔秘密策划谋反,她自己做他的内应。

郑伯在鄢地打败了共段叔,把姜氏带回王城说:“不到黄泉不相见!”但后来又后悔了。

这时有一个叫颍考叔的大臣了解郑庄公的心思。

有一次郑庄公宴请朝臣,他赐给颍考叔一块羊肉,颍考叔却把庄公赏赐的羊肉藏起在袖子里,郑庄公问其故,他说:“小臣家里还有老母亲,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小臣想起这些,怎么能咽得下去呢?”

又有一次,颍考叔找来几只鸹鸟,当作野味献给郑庄公。郑庄公问他为什么要献这些鸹鸟?颍考叔说:“这鸟小的时候它母亲辛辛苦苦喂养它,等长大了,它反倒把母亲啄死吃了,实在是个不孝顺的鸟,因此把它捉来送给您吃。”

郑庄公听后,掩面而泣。

颍考叔故意问其故,郑庄公说:“尔有母遗,繄我独无!”你有母亲,难道我就没有吗?于是把发誓跟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的来龙去脉告诉他,并说自己很后悔,但已经发过誓,又不能悔誓,很是痛苦。

颍考叔说:“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这有什么难的?挖个地宫不就行了吗?

于是颍考叔命人在有黄土的地方挖了个通道,直至见到泉水,建了个地宫,然后让郑庄公母子于地宫相见,这样既不违背誓言又成全母子之情。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母子在地道中相见,和好如初,成为千古佳话!

十大经典孝感故事(母亲节之际辑几则古哲先贤孝感天地的故事)(4)

郑庄公掘地见母

孟宗哭竹生笋

泪滴朔风寒,

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

天意报平安。

这是一个关于三国时期孝子孟宗行孝的故事:

孟宗,字恭武,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月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抱竹而哭。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孟宗年少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只有年老体衰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

有一次母亲生病,一日母亲突然想喝竹笋汤。

因为时值寒冬,根本就没有什么竹笋,小孟宗非常希望母亲的身体好起来,可是又无计可施。

小孟宗忧心忡忡,独自一人跑到竹林,扶竹而哭。他的哭声打动了身边的竹子,于是奇迹发生了,只听啪啪声响,地上瞬间长出了许多嫩笋。

小孟宗万分高兴,他摘取了竹笋,欢欢喜喜回到了家里,用竹笋为母亲熬好了笋汤。

母亲喝了笋汤之后,身体果然好了起来。

这虽然是一则无稽之谈,却也反映了人们孝道的愿望,说明孝道之心可以感动天地的朴素思想。

十大经典孝感故事(母亲节之际辑几则古哲先贤孝感天地的故事)(5)

孟宗哭竹生笋

狄仁杰望云思亲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相信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无不随时随地想念自己的家乡;相信每一个思乡的游子,每一次想念家乡之时,无不会想起自己的双亲。

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武则天时期名相狄仁杰望云思亲的感人经历,也叫“白云望亲”。

狄仁杰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在武周朝两度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

有一次他的一个同僚,参军郑崇质奉诏出使边疆。

狄仁杰了解到郑崇质家里有个年迈多病的母亲,这次远去,便无法在母亲身边侍候,心中非常痛苦,于是主动奏请皇上让自己代替郑崇质前去边疆。

狄仁杰自己也是个十分孝顺的儿子,他的父母亲住在河阳(今河南沁阳)。

有一天狄仁杰出外巡视,途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望着山下朵朵飘飞的白云,久久不肯离去。他的随从十分不解,他解释道:“我的双亲就住在那边的白云底下。”

十大经典孝感故事(母亲节之际辑几则古哲先贤孝感天地的故事)(6)

狄仁杰白云望亲

狄仁杰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直到白云飘远了,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令左右随从十分感动。

后人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

登山望母泪流频;

身居相国犹怀孝,

不愧奉臣不愧民。

十大经典孝感故事(母亲节之际辑几则古哲先贤孝感天地的故事)(7)

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个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身为人子的人随口而出的口头禅,它出自慈禧太后的《祝母寿诗》。

慈禧母亲六十大寿,紫禁城虽与母亲宅邸所在的锡拉胡同咫尺之遥,慈禧却无法去参加母亲的大寿。慈禧想念母亲,写下这首诗,留下这句传世之言:

祝母寿诗

慈禧太后

世间爹妈情最真,

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