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哪些农谚(农谚是宝失传太可惜了)

农谚是宝,失传太可惜了

民间有哪些农谚(农谚是宝失传太可惜了)(1)

中国农业有着上万年的历史。在这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获得了无数有关农业生产,有关农民生活的经验和教训,并且把这些经验和教训浓缩为一两句精炼的话。这就是农谚。

农谚浅显直白,不管你有文化没文化,一听就懂,就能明白意思。农谚的句子很精炼,用字尽可能少,有的农谚还押韵,还对仗。这些特点,都是为了发挥农谚的指导作用。更是为了便于流传和推广。

在过去,农民大多不识字,无法阅读有关农业的书籍,而且当时没有钟表,没有天气预报,没有今天的那些科学手段,所有的生产生活都靠口口相传的谚语来指导。可以说,农谚是指导农民生产生活的最好老师。

今天,有些人担心年轻人不会种庄稼,那没事,只要学会一百条农谚,差不多就会种庄稼了。因为农谚覆盖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哪怕是一件细小的农活,都有农谚指导。

农谚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我活到七十岁,还不时听到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农谚。

今天是科学技术时代,农谚似乎不太重要。但是,还是不断有新的农谚被创作出来。例如毛主席主持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颁布之后,老百姓根据宪法精神就创作出新的农谚,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条谚语,就强调了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再比如:收与不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意思是,有没有收成,是水决定的,长久的干旱和洪涝,都会造成庄稼绝收。风调雨顺最好。水的问题解决之后,产量的高低,肥料起着决定性作用。

有的农谚非常简短。如深耕浅种这一条只有四个字,但里头却包含着很多科学道理。深耕可以使土壤疏松,便于庄稼生根,也有利于保持水分,还有利于土壤吸收和保持空气和雨水中的氮素,增加地力。浅种说明播种不能太深,单子叶庄稼如小麦玉米不能超过三厘米,双子叶如豆类,不能超过两厘米。太深幼芽钻不出地面。勉强出芽也不发生。

有的农谚为了形象,还运用比喻修辞。如歇地如歇马。在土地较多的情况下,为了降低肥料成本,可以让土地休息一季或者一年,这叫轮作。土壤里的养分被庄稼吸收之后,失去平衡,停种一季或一年,便可以利用土壤的自我修复功能,通过阳光,空气,雨水的作用,使土壤中的各种养分得恢复,达成新的平衡。马休息好了。跑得更快,地休息好了,长庄稼更来劲。

有时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获得更多收成,农谚也有指导。例如,你有一块地,直到大暑才腾出茬口。这时候种秋熟作物已经迟了。山芋大豆之类的肯定不能种。不种吧,土地闲着太可惜。想种又不知道种什么。没事,农谚告诉你怎么办。谚云:立秋鸭爪,三角到老。可以种绿豆,大暑播种绿豆,立秋长出像鸭爪那样的一个叶片,每棵绿豆还可以结三五个豆荚,合理密植一下,一亩地还能收个一百多斤绿豆,也能卖个几百块钱。

小麦播种期比较长,农谚说,秋风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最相宜。那么因为特殊原因,过了最佳播种期,还能不能种麦了呢?可以啊。农谚说,种麦种到冬,看你什么工,种麦种到年,看你什么田,小杏塞鼻眼,种麦还不晚。冬指冬至。冬至种麦,只要肥料充足,也会有些收成,就是春节种麦,只要土壤肥沃,虽然减产,但多多少少还是有收成的。为什么小麦播种太迟会减产呢?农谚说,立冬种麦不倒桠。意思是立冬种麦麦苗就不会铺在地面,没有分蘖,一个麦粒只长一棵小麦。那就要加大播种量。根据我的经验,小麦播种迟一点,只要肥力充足,合理密植,对产量影响不大。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什么时候干什么农活,做什么事,农谚都有指导,农业生产的关键就是一个字:紧。农谚说,生意要狠,庄户要紧。做生意心肠不狠赚不到钱,种庄稼不抓住农时就要减产,特别是夏收夏种,一定要抓紧。夏收不抓紧,雨季提前到来,就可能小麦烂在地里。夏种不抓紧,直接影响产量,有些庄稼,早上播种和晚上播种都不一样。

农谚不仅覆盖了全部农事,还对农业相关方面有精辟总结。比如对天气变化,也有许多总结。大家熟知的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烧早霞,可能有雨,烧晚霞,天气晴好。

还有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早上东南方乌云密布,当天不会有好天气,晚上西北有乌云,第二天天气不好。这样的农谚不可胜数,谁也不能把农谚全部掌握。例如六月北风当时雨,三伏天,突然起了北风,时间不大就会下雨。春冷下雨,秋燥阴天。谚云,东风雨,西风晴。这是常态。但在一定时候,情况就不一样,谚云,立夏东风昼夜晴。立夏过后,东南风就是好天气。

农谚还包括一些风俗习惯,概括农民的生活方式。如清明不插柳,死了变成大黄狗,重阳不插艾,死了变成大白菜。冬大如年。正冬不蒸,扬场没风。说明对冬节的重视。

三十年晚拾只兔子,有他过年,没他也过年。表现出对意外收获的无所谓,一种洒脱心态。

刚才说过,农谚不知道有多少,我七十岁,慢慢想,应该能够写出二百条,但实际上,农谚远不止这些。还有一个情况,我们伟大祖国,地域广大,南面是热带,跨过温带,北面是寒带,东西横跨好几个时区。每个地方都有适合本地区的农谚。我举例的农谚,适合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这片区域,也就是北纬30度附近。

农谚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还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涵盖了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笔宝贵财富,我们有必要传承下去,而不应该在我们手中消失。

2020.11.2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