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三个是指什么(谈谈意识形态三)

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属于上层建在阶级社会中,它有阶级性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意识形态工作三个是指什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意识形态工作三个是指什么(谈谈意识形态三)

意识形态工作三个是指什么

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属于上层建。在阶级社会中,它有阶级性。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所以,不同的社会历史意识形态间是有矛盾的。

因为不同社会形态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就是都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占有、分配方式、人与之间关系也不相同。

由相对先进生产力决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与旧的生产关系,代表不同阶级利益,当然有矛盾,有斗争,服务经济基础的不同意识形态,也有矛盾。

比如当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哲学、政治、宗教、艺术、道德上都有区別和矛盾。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意识形态上本质上服务私有,保护利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上,本质上服务公有,倡导无私。

有矛盾这一问题应该不难理解。我重点谈谈各种意识形态的共容问题。

不同意识形态能够共容,根本上仍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每个社会历史意识形态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形态。比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形成的,主体是以人民为主体,是集体主义,是为公,是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

同时,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不是完全单一的。除原始社会大部分时间不存在私有和共产主义完全实现,私有一直存在,而且私有的占有形式不同,主次不同。如我国目前,就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存。由其决定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如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等也有相应存在的为私有服务。

所以,同一社会形态下,存在主体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容。

其次是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决定的。前文讲过,意识形态不都是随着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改变一下子完全改变,特别如道德、宗教、艺术,旧习惯、旧传统不可能一下消失。就是政治,也有个"扬弃",有继承,有阶段、有发展,但都有联系的。

比如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社会上人与人关系上存在无法抗拒的异己力量情况下产生的。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类文明进步,宗教也有发展变化,曾为剥削阶级工具。

但到今天,仍然存在,总体上要适应和服务经济基础,与主流意识形态共容,有法律规范,有信仰自由。

只有完全实现共产主义,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中,人与自然界和人与人之间有极其明白合理关系,社会力量和自然力量不再有人认为存在不可克服的异己力量,它才会消失。

三是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决定的。有超越,有落后。

比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落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然是先进的,但有些不适应生产力,过激冒进,反而束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比如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文革时期的割资本主义尾巴,单一的计划经济,过分强调破私立公大公无私等等。

改革开放后,逐步实行市场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所共同存在,分配方式也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存在。所以,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当然仍是主流,但其他意识形态也存在。

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破私立公、无私奉献是倡导,是方向。合法的私有、利己受保护。私有财产、包括私营企业主的成百亿财产也受保护。雇工、租货、股份、买卖、合作、承包、盈利等等,在政治、道德、宗教、艺术等领域也相应存在与其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共存共容。

但另一方面,腐朽的落后的意识形态、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体意识形态,不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在我国也有存在,在各领域也有渗透。

意识形态虽然是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能促进经济的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巩固,社会的进步。旧的落后的或是外来的意识形态渗透、侵占,并作用于经济基础,造成颜色改变、社会倒退也是有的。这在下文阐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