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皇帝有什么特征(为什么隋之前皇帝多称)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隋朝以前皇帝多称为“某某帝”,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晋武帝、隋文帝、隋炀帝等等,而从唐朝开始皇帝多称为“某某祖”或“某某宗”,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明太祖、明仁宗等等。到了清朝干脆直接以年号称呼皇帝了,如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这是为何呢?

隋代皇帝有什么特征(为什么隋之前皇帝多称)(1)

实际上这是古代庙号和谥号制度发展带来的影响。

庙号始于商朝,是君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一般拥有开创之功的君王称“祖”,而拥有守成之功的君王称“宗”。谥号则比较普遍,并非君王专属,一般王公大臣逝世后也会上谥号,比如“文正”就是文臣最高规格的谥号,“忠武”就是武将最高规格的谥号。

隋代皇帝有什么特征(为什么隋之前皇帝多称)(2)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突出帝王的尊严,认为以子议父、以臣议王的谥号制度并不合理,就废除了。刘邦建立汉朝以后,恢复了谥号制度,依然遵循周朝的规矩,根据人在世时的生平事迹进行褒贬,而且汉朝以孝著称,所以皇帝的谥号前都加上“孝”字,我们熟知的汉文帝、汉武帝真实的谥号实际上是汉孝文帝、汉孝武帝,只不过大家都有“孝”字,就都省略了。

隋代皇帝有什么特征(为什么隋之前皇帝多称)(3)

那么为什么隋朝以前都以谥号称呼皇帝,唐朝开始就以庙号称呼皇帝了呢?

一是因为刚开始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有庙号的。尤其是汉朝,对于庙号的使用非常严谨。两汉28帝只有7位皇帝有庙号,分别是汉高帝刘邦庙号太祖、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汉光武帝刘秀庙号世祖、汉明帝刘庄庙号显宗、汉章帝刘炟庙号肃宗。既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那就不能以庙号相称,而谥号是每个皇帝都有的,所以隋以前的帝王都称呼他们的谥号。

隋代皇帝有什么特征(为什么隋之前皇帝多称)(4)

但是自三国起庙号开始泛滥,除了某些亡国之君或在政变中被推翻的皇帝没有庙号外,一般都有庙号。同时随着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再以谥号称呼皇帝就不方便了,比如唐太宗刚开始的谥号是“文皇帝”,但他的儿子李治孝顺,数次给他的谥号加字,加到最后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想想看若称呼李世民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未免有些繁琐,所以从唐开始都以庙号称呼皇帝。

隋代皇帝有什么特征(为什么隋之前皇帝多称)(5)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皇帝的称呼又变了,改以年号相称了。明以前的皇帝当政期间会经常变更年号,最多的唐高宗李治一生用了14个年号。但明清皇帝认为年号改来改去不利于年代记录,所以除了两次登基的明英宗朱祁镇和上承后金下启满清的皇太极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皇帝一生都只用了一个年号。慢慢地就都以年号称呼明清皇帝了。

隋代皇帝有什么特征(为什么隋之前皇帝多称)(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