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对应人物有哪些(这七个成语都与北魏清河人崔浩有关)

作者:庄馥菁

崔浩,字伯渊,北魏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人,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经学家、史学家、历学家、书法家。他出生于北方第一世族之家,曹魏司空崔林之后,北魏司空崔宏之子,祖上可谓累世为官。崔浩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爱好文学、博览经史,同时还兼学天象阴阳和百家之言。20岁时担任了朝廷的直郎、给事秘书、着作郎等官职,官高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死于国史之狱。以下七则成语分别在政治能力、军事才华及为人处事等方面介绍了这位北魏名臣。


成语故事对应人物有哪些(这七个成语都与北魏清河人崔浩有关)(1)


腹背受敌,这个词通常表示受敌人的前后夹攻。它出自《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公元416年8月,晋朝将领刘裕讨伐后秦皇帝姚泓,从水路、陆路两路并进,晋军势如破竹,后秦节节败退。第二年,刘裕率水军沿淮、泗两条河流北上,准备逆黄河西进,为顺利进军关中,刘裕派人向北魏借道。北魏皇帝拓跋嗣召集众臣商议对策,满朝公卿群起反对,认为刘裕如果真的借道函谷,那么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晋军被后秦和北魏夹在中间,岂不是腹背受敌。据此推论,刘裕必定是以借道为名,北上进犯魏国,应立刻派军阻止晋军。当时只有博士祭酒崔浩站出来反对,他从敌我两方面对当时的局势进行了分析。首先,从晋国来讲,晋朝宗室司马休之扰乱荆州,之后又逃到后秦,刘裕对他恨之入骨,现在后秦的皇帝刚死,刘裕乘机来讨伐,这也是极有可能的。假如北魏堵塞他西去的道路,刘裕必定会上岸北侵,若真是这样,那后秦没事,受灾的是我们北魏啊。另一方面,从魏国内部来看,北方有柔然的不断侵扰,如果向南出兵,则北寇进击;如果出兵救北方,则东方又面临燕国进犯的危险。如此多面受敌,加上国内粮食紧缺,不宜出兵,不如借道给刘裕,让他入关,然后我们堵塞他回来的道路,等秦晋两军大打出手后,我们北魏得渔翁之利,这才是上上策。

可惜明元帝最后还是决定听从众议,派司徒长孙嵩带领步骑十万人发兵迎敌,在畔城交战。刘裕进军受阻,派将领朱超石用车兵、弓弩兵、长矛兵等组成“却月阵”,魏军大败而归。拓跋嗣闻魏军惨败,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崔浩的建议。虽然北魏没有在这次战役中取胜,但从侧面反应出崔浩出众的军事才华,排兵布阵更是多谋善断,无愧于“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的美称。

名闻遐迩,常用来形容名声传扬到各地,名声很大。出自《魏书·崔浩传》,“奚斤辨捷智谋,名闻遐迩。”这里讲述的是崔浩为稳定朝内事务,与明元帝拓跋嗣议立储君的故事。

明元帝经常疾病缠身,难以料理朝廷事务,几个皇子年幼,一时无人主持朝政,于是请崔浩来商议对策。崔浩先安慰皇帝道:“陛下正年轻,疾病很快就会痊愈。只是朝政方面,请准我直言不合理的事。”皇帝点了点头,崔浩继续说:“北魏兴利以来,前朝因立储君之事,几乎覆灭。如今应早日设立东宫,挑选贤明的公卿为师,辅助太子主持政事。这样,即使陛下万岁之后,国家有待立的君主,万民百姓有所依靠,灾祸也就无从滋长了。臣认为长皇子拓跋焘,聪明睿智,性情温和,立长为太子,也是符合礼义规矩的。”拓跋嗣觉得崔浩说的有道理,不久,即封拓跋焘为摄政王,以皇太子的身份临朝听政,又任命长孙嵩、奚斤、安同为左辅官,崔浩、木观、丘堆为右弼官,六人共同辅佐太子,朝下百官则听任辅弼官的差遣。拓跋嗣则避居西宫,时常暗暗地观察太子裁决国事。太子虽然年纪小,但处理起国事来却井井有条,拓跋嗣非常高兴,他逐一对辅弼大臣进行点评,说到奚斤时,他说:“奚斤辨捷智谋,名闻遐迩。”这就是该成语的出处。

公元423年11月,拓跋嗣病逝于平城西宫,拓跋焘正式即位称帝。由于拓跋嗣早立太子的政策,使北魏政权更替非常稳定,在他病逝后,顺利和平地完成了从明元到太武的帝位承接,为北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复苏提供了很好的政治基础。

胸有甲兵,主要是指胸中有百万雄兵,常比喻用兵具有雄才谋略。出自《魏书·崔浩传》,“汝曹视此人,尪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

崔浩在北魏参政的几十年间,屡献奇谋,屡建奇功,政绩累累,备受皇帝宠信。公元427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听从崔浩建议,远征胡夏国,战而胜之,威震西域。西域高车国很多酋长望风来降,拓跋焘设宴表示安抚。席间,拓跋焘在介绍当朝大臣时,首先介绍的就是崔浩,他指着崔浩对高车酋长说:“这位是我国大司徒崔浩,你们别看他身体瘦弱,手臂几乎没有力气弯弓射箭,但他胸中的谋略却胜过百万雄兵。每次我征战前犹豫不决时,都是他出谋划策,才使我下定决心,而且总能获胜,北魏现在能有这样的成就,都是他的功劳啊。”“胸有甲兵”这至高的称赞,崔浩也是能担当得起的。自此以后,凡是朝廷内不能决断的军国大计,都先征询崔浩的意见,然后再行实施。

彷徨四顾,指往复徘徊,游移不定,四处观望。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出自宋·陈亮《酌古论四·崔浩》,“数日之间,众未及聚,谋未及生,彷徨四顾,而莫知所以为御。”在这篇文章里,陈亮对崔浩的军事才能大加赞赏,特别指出攻克柔然的战略尤是出奇。

公元429年,为摆脱柔然与南宋南北夹击的威胁,拓跋焘计划攻打柔然。众臣担心宋军乘机北进,都竭力劝阻,只有太常崔浩极力赞成。崔浩分析刘裕去世以后,南宋的元气一直未能恢复,并不能对魏国造成威胁。现在想要统一北方大业,首先应对夏国和柔然下手。然而,夏国气数已尽,灭夏只是时间问题。只剩柔然气焰嚣张,他们自认为距离北魏路途遥远,就守卫松懈,如我军能趁其不备,迅速兵临城下,到时一定能大获全胜!另外,崔浩还对柔然人的性格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这对攻取柔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说柔然人生性自私,一人倒退,则可能众人溃逃。短时间内,溃败的敌军来不及聚集,更来不及想出什么抵抗的策略,定是彷徨四顾,不知道如何是好。我军此时更应趁胜追击,只怕诸将不肯深入,不能全胜……经过崔浩口若悬河的一番解说,终于彻底打消拓跋焘的疑虑,决意大举讨伐柔然。


成语故事对应人物有哪些(这七个成语都与北魏清河人崔浩有关)(2)


这次远征,根据崔浩“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谋略,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柔然主力溃败,提出和亲,从此不再是北魏的主要威胁。也正如崔浩担心的那样,当魏军进入琢琊山时,怕有埋伏,便停止进军,不久,魏军班师回朝,后来得到消息,若再前进两天,柔然的残余部队将被全部消灭。唉,只可惜悔之晚矣!

天灾地变,常指天地所发生的灾害和变异。古人迷信,多将其认为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告天灾地变。今一般仅指自然灾害。出自《魏书·崔浩传》,“比年以来,天灾地变,都在秦凉”。这里讲的是崔浩力排众议,打消拓跋焘的顾虑,一举灭掉北凉的故事。

公元439年,拓跋焘讨论伐凉之事,群臣反对,尤其是李顺反对得最厉害,李顺曾作为使者12次出使北凉,对那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但是此人贪财,逐渐被北凉的沮渠氏用重金收买。拓跋焘之前多次想攻取北谅,都被李顺劝阻。但此次拓跋焘伐凉决心很大,李顺便编造北凉缺水,土地寸草不生,魏军难以久驻的谎言。崔浩引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内容反驳李顺,称凉州畜产,天下最为富饶,如无水草,牲畜如何繁殖?另外,汉朝绝不会在没有水草的地方兴建城郭,设置郡县。李顺恼羞成怒,称崔浩没亲眼见到,就没有资格同他辩论。崔浩没有被他的话蒙蔽,一针见血地指出李顺贪婪误国,接受了金钱贿赂,才替北凉说话。后来,拓跋焘亲率大军讨伐至姑臧城外,所见正如崔浩所说,此处水草丰饶,便对李顺十分痛恨,而李顺自身不知悔改,三年后奉旨赏赐群臣时又接受贿赂,拓跋焘大怒,两罪并罚,处死了李顺。

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莫逆”二字常用来讲两个人意气相投、交往密切,出自《庄子· 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而“莫逆之交”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则是《北史· 眭夸传》。眭夸,又名昶,北魏赵郡高邑(今河北柏乡)人。他年轻时就很有气度,不拘小节,只喜欢读书、喝酒,不爱做官,将自己的情志寄托于高山大川之中。崔浩与眭夸两人虽然志向不同,但在年轻时就是情投意合的朋友,史称眭夸“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

崔浩一直仰慕眭夸的才学,在他担任司徒期间向皇帝请旨,希望眭夸可以来他手下做官,然而眭夸志向不在仕途,一直借口自己身体不好,故推辞不去,可时间一长,迫于当地官员的压力,不得已才去了京城。和崔浩见面后,安排好食宿,两个老朋友只是喝酒、闲谈,聊些生活琐事,并不涉及社会上的利害得失。崔浩数次想暗示眭夸做官的事,却总是说不出口,无奈之下,他只好把皇帝的诏书扔到眭夸怀里,眭夸看完后,心里也不高兴,觉得这位多年老友不理解他,于是放下诏书起身告辞。崔浩一想眭夸这就回去,竟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他命下人把眭夸来时骑的一匹骡子,藏在马厩里,希望以此来挽留眭夸。谁知眭夸还是托同乡借了辆车,离开了京城。崔浩知道后,心怀愧疚,觉得自己不该用小小的职务去侮辱他的志向,又思量着日后要怎么向眭夸赔罪。第二年,崔浩送还了眭夸的骡子,还把自己心爱的坐骑送给他,并写了一封信表示歉意。眭夸并没有回信,只是留下了骡子,退还了崔浩的坐骑。

经过这件事,世人定会认为眭夸会对崔浩耿耿于怀,但事实并非如此。公元450年,崔浩因《国史》的编修引来杀身之祸,并被诛灭三族。眭夸得知后,为他穿素服,设灵堂,接受乡人的吊唁,并写下《朋友篇》悼念崔浩。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以。”在我们漫长的人生路上,真正的朋友无需相从过密,不用推杯换盏,没有繁文缛节,一杯清水、一个念头,便可身心相托,崔浩和眭夸就是这样的朋友。

指腹为婚,指孩子尚在娘肚子里,长辈就给其指定婚姻。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嫁娶形式,又称“指腹婚”,起源自崔浩。据《魏书·王宝兴传》记载:“尚书卢遐妻,崔浩女也。初,宝兴母与遐妻俱孕,浩谓曰:‘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及婚,浩为撰仪,躬自监视。谓诸客曰:’此家礼事,宜尽其美。’”这句话是讲尚书卢遐的妻子是崔浩的女儿,名将王慧龙的妻子是崔浩的侄女,二人差不多同时怀孕。为使崔、卢、王三家亲上加亲,崔浩便将两个婴儿“指腹为亲”,到两个孩子成亲时,崔浩又亲自撰拟典仪,加以操办,还对宾客说:“这样的婚姻大事,应尽善尽美。”

“指腹为婚”这种婚嫁方式始于贵族,意在政治联姻,目的是拉近两者家族间的关系,结成盟友,取得信任。后人多有仿效,渐成一种民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