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三次会面时的三次忠言(孔子17岁后四次拜见老子)

孔子年轻的时候问礼老子,那时年仅17岁。

老子那年也并非“老前辈”,因为也就37岁。

大家可以想见一下二者当年的风华。

从“学者”“后生”以至上了五十岁,孔子共四次拜见老子。

老子“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孔子向老子学习的不仅仅是周礼,更重要的是高深的道德。

这一时期,老子也还未出函谷关,《道德经》也还没有被关尹子“催生”出来。而道德经是老子唯一的著作。

因此,老子几次会见孔子,除了授之以“礼”,老子并无“秘笈”可传。

那么,老子究竟向孔子秘传了什么呢?

老子和孔子三次会面时的三次忠言(孔子17岁后四次拜见老子)(1)

说深一些,就是道脉。

老子向孔子讲授了玄之又玄的道德,有些观点不仅与孔子完全相反,甚至有一些似乎“离经叛道”。

孔子有一些云里雾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并不能深刻领悟,回来后便向弟子直言感受:“老子犹龙也”。

因为道德,实乃甚深法。有不懂,有了悟,有懵懵懂懂,甚至有不以为然,都是常态。

老子首先是讲授了周礼,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周礼看上去确实“不合时宜”,老子穷通的重点当然也绝不是周礼。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其实周礼不仅仅是礼节、礼仪,不能仅仅将礼貌等闲视为日常行为。

要知道,周礼是文王、周公所传习下来的礼文化,除了规范和秩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修身养性道理,从根本上说,礼其实是文明的路径,道德的桥梁。

老子和孔子三次会面时的三次忠言(孔子17岁后四次拜见老子)(2)

其次,老子重点点拨孔子的是德。特别是后期,主要教的是德行。

孔子的一生是由德而入道,布德而得道。老子的点拨也是由德而入道。

比如老子讲了进退之理:“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其实是把握或是预言了孔子的未来发展,特别是不得志的时候要顺其自然,并提示孔子要进退有据,换句话说,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又比如老子教导孔子要深藏若虚、大智若愚、去骄寡欲,功名利禄以及徒有其表的外在都无益于身

老子和孔子三次会面时的三次忠言(孔子17岁后四次拜见老子)(3)

第三,老子虽以言传身教教导孔子,但更多的是行不言之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此孔子才感觉到老子犹龙,深不可测。

虽然老子并无“秘笈”传给孔子,但真正的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更深的东西在于心领神会。

无论是渐悟还是顿悟,孔子深受老子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包括他的中庸之道,包括他的钻研易学等,与后来的道德经“同出而异名”,源于同一道脉。

可以说,成长的孔子内心种下了道德的种子——

老子向孔子传了道脉,道脉生生不息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听光中文、光未央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