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风雨情赏析(毛泽东诗词风雨情赏析)

风雨指刮风下雨,又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 我们品读毛泽东主席诗词,可以领会伟大革命家的风雨情。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风雨伴随英雄豪情:“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激越。令人一读,泪雨滂沱;英雄之情,直上云天。落寞清晨,寒霜漫天;西风吹荡,十分猛烈。晓月高悬,挂在天边;雁叫阵阵,哀凉清幽。长空无涯,意境明快;回肠荡气,冷峻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战斗来临的紧张和艰险。

历代诗人,常以风雨作为特定意象。李商隐的《风雨》描述风雨,却是怀才不遇的流露:“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大意是,我虽有《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华年。黄叶已衰枯,风雨仍在摧毁,豪门贵族高楼里,阔人们轻歌曼舞,演奏管弦取乐。

伟大诗人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描写风雨,豪情万丈意气风发:“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我们吹响冲锋的号角(飞鸣镝),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大地。天下事情,从来都是那样急切;日月轮回,光阴紧迫。“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大意是,当今世界,四海翻腾,风云变幻,五洲震荡,形势多变,我们要消灭一切危害人类的败类,还世界一个太平环境。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更是充满风风雨无阻的激情:“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这首词,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指大雨排空而来,雨声给人如鼓鸣如箭飞的通感;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飞落,“白浪”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声形并茂,气势磅礴。在《浪淘沙·北戴河》上片中,诗人发问:“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道出了诗人同老渔民交谈的美好回忆,也寄托着人民领袖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诗人在《浪淘沙·北戴河》下片中说到曹操,并将曹操的“秋风萧瑟”升华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意境,让人们感受到伟大革命家强烈的豪迈激情。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秋风强劲:“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其中的“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浑且有刚健之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春日风光,情感豪迈。劲烈西风、肃杀秋气,在诗人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

古代著名诗人写风雨,多是凄凉哀怨。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昨晚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一句“花落知多少”,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与孟浩然不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对风雨到来毫不动摇,风雨兼程且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于1961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描写梅花傲寒迎春的美好姿态,描写梅花美丽坚贞的美好心境;下片描写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风貌,体现梅花谦虚洒脱的高尚风格。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保持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中风雨难挡战士豪气:“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红军的红旗漫卷于西风中,但红旗不惧西风,风雨阻挡不住红军胜利步伐。画面中寄寓红军将士的豪壮之情,这就是景中寓情,雄浑大气。全词豪情奔放,强烈的感染力扑面而来。

毛泽东诗词风雨情赏析(毛泽东诗词风雨情赏析)(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