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段誉的头像(天龙八部:段誉对书画装裱的审美)

《天龙八部》里有这样一段前因后果,大理段誉和钟灵儿大闹神农帮,钟灵儿为救段誉,不惜出动“闪电貂”袭击神龙帮弟子,因为“闪电貂”自幼食毒蛇长大,其毒无比,神农帮众皆性命堪忧,司空玄给段誉服下断肠散,逼钟灵儿拿出解药,无奈段誉只能充当取药使者,去钟灵儿所居“万劫谷”求药。

段誉到了“万劫谷”见到了钟夫人,其间有一节段誉喝茶的情景,有这样一段描述:段誉喝了两口茶,见东壁上四幅屏条,绘的是梅兰竹菊四般花卉,可是次序却挂成了兰竹菊梅;西壁上的四幅春夏秋冬,则挂成了冬春夏秋,心想:“锺姑娘的爹娘是武人,不懂书画,那也怪不得。”

段誉在武功上确实不通,可是在书画审美上,文学造诣上来说,他也算是一个雅士,那么从这段话管中窥豹,中国古代的书画装裱也是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识的。就比如说现代的家居装饰风格,有欧式奢华、中式典雅、日式清新等等各具特色的家居审美,而在中国古代“室雅”之趣,也是一门深深的学问

一、书画装裱的历史发展

中国书画历史悠久,在世界艺术史上绽放着历久弥新的灼灼光华,因为书画作品的艺术性,也被人们作为装饰品来使用。

中国的书画作品一般都是作于易碎的宣纸或绢类物品上,所以装裱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是保护书画不受到损伤,二是增添了书画作品的美感,良好的装裱艺术,会延长书画的寿命,使书画的审美价值提高一个层次。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短短六个字,透露出的信息反映了装裱的重要性。

《历代名画》中记载:“晋代以前装裱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裱。”也就是说,晋代以前的装裱艺术并不发达,到宋代时范晔把装裱发展成了一种艺术。

在早期并没有装裱艺术成型,绘画、书法都是镌刻到石头、金属等器物上的,所以装裱艺术没有生长的土壤。夏商周时期,出现了缣帛,由于其质地柔软、易于卷放的特点,使装裱技术有了启发性的开始。

我们现在能接触到的最早的装裱画来源于湖南长沙,从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就是古代书画装裱的雏形,二者上缘都系有竹条,当中系有细绳,用来悬挂,在这里人们已经看到画作接近装裱的样式。

天龙八部段誉的头像(天龙八部:段誉对书画装裱的审美)(1)

人物龙凤帛画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济高度发展,艺术在这个时期也有了明确的分科,包括壁画、漆画、画像石、画像砖、木板画、木筒画、帛画等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发现的“T”型帛画,全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向下四角缀有穗形飘带,顶部边缘裹有竹棍,两端系丝带用以悬挂,虽然此时的装裱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已经初具形象。

人类的发展,总是和时代息息相关,不管是思想、文化还是艺术的发展,时代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南北朝时期,装裱画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与当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魏晋时期壁画发展繁荣,而书画并没有走进普罗大众,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对书画艺术非常欣赏,在这种上层阶级的审美影响下,书画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于此同时,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画家,如张僧繇、顾恺之、曹仲达、杨子华等为代表的书画名家,在众多画作中,首选《洛神赋图》为个中翘楚,当然这些作品当时的装裱技术不成熟,很多其实已经不是原品。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此时各种艺术发展如火如荼,书画艺术在此间焕发了蓬勃的生机,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书画艺术发展的同时,装裱艺术也渐渐的浮出水面,为书画提供全面的保护,同时也以另外一种审美,进入大众的视野。

隋唐朝的书画又与前代不同,不再是“卷轴”这种形式了,而是衍生出“挂轴”和“书页”两种装裱形式,唐朝的书画装裱为后来的装裱艺术提供了模板。

而《天龙八部》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宋代书画艺术的发展再一次走向高潮,特别是宋徽宗更是把绘画艺术带入了另一个高度,宋代统治者对于书画艺术的重视,也使书画装裱艺术兴旺起来。宋代的装裱艺术又回到了“卷轴”时代,北宋的宣和年间又出现了“宣和装”。宣和装始创于宋徽宗宣和年间,又称宋式裱、宣和裱,适用于扁宽画心,也是较复杂的一种装裱形式,需要多种颜色的镶料。

宋代的装裱艺术自成体系,“宣和装”为代表的装裱艺术极具美感,它的特点是美观、大方、典雅、和谐、端正,极其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和之美。它的出现为后来的装裱艺术做了样本,成为立轴式装裱的楷模。

《天龙八部》里的屏条,最早也是从北宋开始的,作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被后世所向往。屏条画身狭长,为四尺或五尺宣纸对开,能装裱成屏条形式。屏条单独挂的称“条屏”(又称屏条),四幅并排悬挂的称“堂屏”或“四季(春、夏、秋、冬)屏”。所以段誉在“万劫谷”钟灵家看到的屏条,应该就是这样装裱起来的四副画身狭长的装饰画作。

天龙八部段誉的头像(天龙八部:段誉对书画装裱的审美)(2)

屏条样式

宋代之后的元代统治者,也设计了书画院,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保存完好,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元代设置有专门保管画作的机构。

而明清的装裱艺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吴装”,吴装亦称“吴家样”,其裱件平挺柔软,镶料配色文静,装制切贴,整旧得法。有史料《装潢志》曰:“王州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装潢”明代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

中国书画装裱伴随随着书画的发展,经历慢慢历史长河,逐渐的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审美风格,在典雅、优美之中反映了艺术的和谐、统一之态。

二、古代的书画装裱工艺

1、 宣纸装裱艺术

中国的书画艺术,必定会用到纸,而书画纸是书画的艺术载体,在悠久的历史中,书画纸上大放光彩艺术作品不断涌现。

书画要保持得长久,和纸张、装裱艺术等因数密不可分,古语曰: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书画要保存得长久必然需要装裱,只有装裱得当,书画的寿命才能延长。

在中国传统的包装艺术上,“一色装”、“二色装、”“宣和装”占据了书画装裱的半壁江山,这三种装饰风格契合中国的传统审美,色泽高雅、历久弥新。

《小儿画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装潢非笔墨家事,而俗手每败坏笔墨,不可不慎。”这段话透露出的信息是装潢对于画的重要性,不管你的画作如何优秀出色,如果没有装裱的画龙点睛,再好的画作也会被毁于一旦,失去美感。

l

天龙八部段誉的头像(天龙八部:段誉对书画装裱的审美)(3)

宣和装裱画

所以装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装裱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审美,如果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也会毁掉画作的美感,所以装裱与书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装裱的第一步是看,观察书画的品质、纸张、尺寸、大小等等,根据材料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装裱方法,以期达到预想的美感。为了防止出现晕墨、饱墨的问题,在装裱之前就要做足功课,选择合适的托纸,同时需要确定托纸与画心的质地、厚度、硬度等等客观因素。

一副完美的装裱画,需要灵机应变,不同的画作用不同的手法,托墨色比较重的画心,需要避重就轻,其中的手法变化需要操作者在大量的实践经验中找到答案。

托心过程需要保持干净整洁,手法利落,这也非一日之功。在书画装裱中,手法的轻重缓急也非常重要,总之一副好的书画装裱,要考虑整体美观与色彩的和谐统一,这种技艺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长期的经验,就达不到画与装饰的和谐之美。

2、画心托裱工艺

托的传统技法都是把画心背面托上一层宣纸,增加画心的厚度,如果画作太薄,不利用装裱的操作,这是在之前就必须做好的功课。

要完成一个完美的装裱工序,必须具有独特的审美,高超的技艺,还有长年累月累积下来的经验,可以说没有捷径可走。

3、绣品的装裱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巧娘们都会用自己的一双妙手绣出栩栩如生的绣品,当然光绣出来是不行的,当然要把它挂起来,或者装裱起来。

而绣品的法又与宣纸的托法有差异,操作者首先要了解绣品的是什么材料做成,再根据绣品的底料选择需要的背纸与用浆,绣品的托心最后是在绷子上进行,这样操作主要是保证绣品不受到损害,保持它的本来面目。

在托心之前,要调整好绷子上的画面,以免出现错误,导致绣品损坏。然后去掉多余的线头以及杂物,避免线头受湿,颜色发晕,影响整个绣品的美感。

天龙八部段誉的头像(天龙八部:段誉对书画装裱的审美)(4)

宋代刺绣藏品

书画装裱技术繁复多样,它考察的是操作者的耐心与审美,更有时光留下来的永久技艺。

三、装裱的形式审美

1、对联与屏

对联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有大的节日与仪式之前,人们习惯于在门口贴一副对联,而我们今天讲的是“室雅之趣”,那么这个对联就是来自中堂的两侧。

看古装剧时,在正堂中,总是能看到一副对联,比如:上联清风挺松柏,下联逸气上烟霞。这样的对联就是贴在堂屋中间的,而且很能反映主人的审美情趣,在农村还可以在堂屋中间看到对联,比如:上联富强由勤俭做起,下联幸福从奋斗得来,这样的对联是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的理念,所以中堂的对联也是很能反映家风的。

中堂的对联又叫“楹联”,把这种书法装裱起来后,不仅仅起到家风警世作用,更有独特的审美性。对联只能成对出现,不可能出现单独的条幅,而在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中,就出现过单联出现的错误。

屏又叫屏口、屏扇,它的功能是起到遮挡作用,在古代的室内装饰中,屏不但起到了美化的作用,还有其实用价值。

屏的正面用来粘贴绢画,在绢画画心处有画绫起到装饰作用,几副画作排练悬挂在一起,显得古朴典雅,而装饰墙壁的,就是屏条了,《天龙八部》里段誉看到的那副错乱的装饰画,在元朝的时候,屏条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墙皮画”。

天龙八部段誉的头像(天龙八部:段誉对书画装裱的审美)(5)

屏条款式

另外一种屏风叫“通景屏”,也称“ 海幔”、“海棠”。画家将四幅画连成一幅,内容是一个能合在一起的整体,是由山峦河川跨幅连接。过去也有人把一幅大画裁开,分成四幅或六幅改装而成。其装裱与 屏条类似,只是中间两幅的左右边和外侧两幅画的内边,仅仅镶一条约0.5厘米窄绢边,隐在画的背后,起保护画的作用。

2、立轴

立轴,也称挂轴。中称“ 画心”(一名“画身”,又名“蕊子”,上称“天头”,下称“地脚”)上下又有“隔水”。

按照书画比较的长宽比例,特别窄的叫“琴条”,形式比较修长的叫“条幅”,悬挂在堂屋中央比较大的立副叫“中堂”。

四、书画装裱的和谐之美

书画作品在装裱过程中要获得美感,必须与装裱的镶料达成一致,如果色彩造成冲突,书画的美感就会大打折扣。

一副书画从诞生开始,到装裱过程,都是一次艺术的再造,书画家创作了书画,而装裱之人把这种艺术推向了另一境界。装裱的镶料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花绫、锦绫、棉绫等等材料,根据画作适合的方式选择材料的搭配。

当然色彩的分类也更加丰富,有暖色系的黄色、咖啡色、驼色等等,有冷色系的淡青色、浅蓝色、绿色等等,每一副画都有它各自的颜色“物语”。色彩的统一,是和谐之美,是自然的融合,使画作的美感再一次得到升华。

《天龙八部》里提到了屏条,那么这种屏条有什么讲究吗?段誉认为梅兰竹菊的顺序错误,因为他看到挂成了兰竹菊梅,当然以段誉的审美观来看,这种挂法肯定是不合审美的。

四副屏条就是四副独立的书画作品,从而又组合起来的一个完整意境,四屏条要求极高,首先每幅作品相互完整,其次是四幅作品又相互关联;一般是由左向右排列,但也有由右向左排列的,根据要求创作。三屏条,六屏条,八屏条等也是一样。一般是双数组合,也可单数。

天龙八部段誉的头像(天龙八部:段誉对书画装裱的审美)(6)

当然也可以不按照章法来挂条幅,但是总会被看得懂的人质疑审美情趣,这也不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其实在中国古代,对书画的关注多是上层阶级,书画作为一种审美,满足了上层阶级的精神追求。而普通民众在生活之余,并没有太多的经历投入书画这件“阳春白雪”里。

古代的装裱艺术,经历过漫漫的历史发展,形成独特的审美,与中国的古典画作相得益彰,以不同的色彩与表现力形成了强大的视觉传递,给欣赏者创造了一个更加深刻的审美内涵。从艺术加工与再创造的角度来看,装裱艺术不但和画作互为双生之子,而且它的作用又被加深了一层,在艺术美感的升华过程中,装裱技艺又延长了艺术品的生命周期,使书画作品穿越千年,依然璀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