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定要懂得心理学效应吗(心理学10个关于我)

父母的自我、成人的自我和儿童的自我是《人生脚本》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提出的概念,畅销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曾引用这个概念进行心理分析。

父母一定要懂得心理学效应吗(心理学10个关于我)(1)

1、父母自我

除了那些从小失去父母、或者像留守儿童一样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人,绝大部分人从婴儿到成人的过程中,父母都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产生着最深刻的影响。甚至,父母不在身边的人也深受影响,“不在”即是影响。

在孩子眼中,父母无所不知,给了他们生命,照料、指引他们,毫不夸张地说,父母对孩子来说是上帝一般的存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各个方面打上父母的烙印。这些烙印的形成有的是对父母的模仿——模仿父母说话的语言、语气和方式,就像一个总是骂娘的父亲总有一个会骂人的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和接人待物的方式等等。

还有一部分烙印在和父母长久的互动中形成,一个经常被父母辱骂的孩子容易变得自卑,一个被父母宠溺的人容易变得娇惯,一个被父母忽略的人极度缺乏安全感。一个人的性格和性情本来就有父母的遗传因素,再加上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身上自然有许多父母的影子。

这些来自父母烙印的总和就是一个人身上的“父母自我”部分。

父母一定要懂得心理学效应吗(心理学10个关于我)(2)

心理学上的代际遗传通常指上一代的情感模式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在充满混乱原生家庭长大的人,不但婚后在新生家庭中容易问题百出,在养育下一代时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原来的教育方式代入,而发生代际遗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个人身上不良的“父母自我”在无形中起作用。识别、辨析和改善“父母自我”中的不良成分,是隔断悲剧性代际遗传的有效手段。

2、成人自我

正如我在上文叙述的那样,心理学中有大量因为父母坏的教养方式造成创伤的案例,有很多父母无形中对孩子实行控制、情感勒索、忽略,以致于有人提出“父母皆祸害”的论调,带着这种论调去学习心理学,只会加深对父母的怨恨,曾经有一位北大毕业,后来又在美国拿到心理学硕士的男子,写下对父母控诉的“万言书”,把自己的一切不幸都归咎于父母。

事实上,从个体有独立意识,尤其是有独立生活能力之后,父母的影响相对会削弱,“成人自我”显现出来,很多选择和决定是由自己做主的。“成人自我”指一个人成年后,通过自身经历和学习发展出来的,具有自主能力的自我。

比如同样被父母打击式教育的两个人,长大后,一个人保持了一贯的自卑和懦弱,另一个人不断自我觉察、反省和克服父母给自己造成的伤害,取得成就。

“成人自我”不断强大起来才有可能战胜“父母自我”,强大的成人自我认为在成长的路上,自己有自主的权力,自己的选择自己承担后果,而不是把责任都归咎在父母和环境身上。

父母一定要懂得心理学效应吗(心理学10个关于我)(3)

3、儿童自我

近几年流行心理学界流行两个名词,一个是荣格提出的“内心的小孩”,一个是我国心理学者武志红提出的“巨婴”,“内心的小孩”是被伤害的小孩,脆弱而悲伤,“巨婴”是被溺爱的小孩,任性而暴躁。两个小孩结合起来大致上就是一个人身上的“儿童自我”,即成年人心理上保留的儿童特征。无论是脆弱还是任性都和成年状态不符,以成年之身加以儿童的行事方式,自然在成人的世界里举步维艰,所以,对于自己身上的“儿童自我”部分,应该关怀和约束,使其成长为成人状态,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好。

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不是绝对分割的,而是互相影响,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以成人自我为主导,让成人自我战胜父母自我,让成人自我呵护儿童自我。

下篇介绍“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