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的算计敌不过一颗简单的心(非一般的笨拙非一般的精明)

“笨拙”与“精明”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是并不矛盾的,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精明的算计敌不过一颗简单的心?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精明的算计敌不过一颗简单的心(非一般的笨拙非一般的精明)

精明的算计敌不过一颗简单的心

“笨拙”与“精明”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是并不矛盾的。

正式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他曾说过:“天下之至拙,能省天下之至巧”。

这种人身哲学得自他独特的人生经验。他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这辈子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藩更是不松懈。由于教育得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下笨功。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老的完全是“笨劲”。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他是精神。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应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虽然曾国藩考了九年才考中秀才,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考中秀才第二年,中了举人;有四年考中进士。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这得益于自己的基础打得好,所以“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

涓流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这就是曾国藩一生成果的秘诀,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他在《送郭筠仙南归序》中这样说: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銖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曾国藩一生接人待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他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别人的便益”。左宗棠在俞亮情绪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国藩,始则挖苦打击终则以怨报德,曾国藩却终生未还一手。李鸿章作为他的弟子,也时常和他耍心眼,逞私心。曾国藩却因为爱李之才,始终不改对李鸿章的关心、爱护、包容、提携。李鸿章因此终生感激涕零,到晚年更是开口不离“我老师”三个字。正是因为这种质朴的为人处世方式,曾国藩一生朋友极多,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指挥如意,得道多助,成就了“洪杨一役”的最终胜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