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无用(如何理解无用之用)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庄子·外物》讲惠施与庄子的一场关于无用之用的论辩,把用网揭示了出来。惠施对庄子说:“子言无用”,你的话(关于无分别智的话)毫无用处。庄子说:“知道无用的人才有资格谈什么是用了。”(知无用而始可以言用矣)为什么?

庄子说:大地很广大,人所踩踏的只是脚印那么大一块地方,其他地方人感到是无用的。既然无用,就可以把无用去除掉。可一旦把足印之外的大地彻底挖掉,直到黄泉,那么他立足之地还有用吗?(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无用(如何理解无用之用)(1)

无用是俗知的判断并非真正的无用有用也是俗智的判断并非真正的有用。世人说无用就意味着可以去除,实际上无用是不可以去除的,一旦去除无用,有用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变得无用了。

无用和有用语言本身就是暗含不确定性即世人并不真正知道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庄子和惠施关于“无用和有用”的对话具有极高的哲理性,揭示世人的智慧是多么不可靠啊。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无用(如何理解无用之用)(2)

用无用的奥义进一步证明无是有用的,这就是老子证明道的存在性的关键一步,所以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是有用的,即证明无是不能去除的。无不是一般的有用(有利),而是最有用的。无的有用性被证明了,道的有用性也同时被证明了。

有用性就进一步证明不可或缺,证明第一重要。脚印与大地其他部分相比,脚印是渺小的。世人的有用只是肉眼所见的有用,世人的无用也是肉眼所见的无用,这都是错误的判断。世人的用网就是如此。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无用(如何理解无用之用)(3)

圣人从欲望、知网、用网三网中跳出来了。世人还深陷三网中。圣人知道三网是火坑,世人乐于在三网中。“欲不欲”是跳出欲望网“知不知”是跳出知网,“用无用”是跳出用网。

惠施说“子言无用”,庄子很开心。有用之言是小用,无用之言才是大用。世人哪里翻得过这个跟斗!世人应该从知病中跳出来,走上开启大智慧的修行路。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无用(如何理解无用之用)(4)

经文争议。

1,陈鼓应等多家注释家认为王弼本经文重复,应该改为: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对照王弼本: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这样删去一句“是以不病”,并改动语序。这是没有理解老子的严密的论证结构。王弼本分为三段,第一段讲知病,第二段讲知病的对治,第三段讲圣人不病的境界。《道德经》重复语句极多,这是严密论证的必要,缺一不可。

依据后人引文改正,殊不知后人引文已经简化,并没有完全依照原典。古人引文重在意,文字有所增减,这是普遍现象。今人作学问才完整引用原文,并注明出处。张纯一说“古人为文不厌重复”(《老子通释》第90页)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无用(如何理解无用之用)(5)

2,知不知解读为:“自己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不知老子已经翻过跟斗,绝尘而去。这里宣说的是分别性和无分别性的问题,不是知不知道的问题。世人的知(能知)是分别智,所知是万物的分别性。

圣人的知是无分别智,所以可以成为不知,所知是万物的无分别性。世人的语言文字是针对万物的分别性而造的不是针对万物的无分别性而造的,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回答内证境界。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无用(如何理解无用之用)(6)

庄子说,修道士知先生游于玄水,在一个无差别性的山丘(隐弅之丘)邂逅修道士无为谓(无法称呼)先生,问什么是道?“无为谓先生三问三不知。无为谓三问而三不答也,非不答也,不知答也。”不知答的意思是内证境界无法用语言回答,修证者自己是清清楚楚的,就是没有语言可以使用。

人类语言都是具象的,分别的,一旦使用人类语言,就会使内证的无分别性显形、具象,从而陷入分别之中,从而彻底失去所证的无分别性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无用(如何理解无用之用)(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