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教出孝子下一句(棍棒底下出孝子)

关于孝的问题,在《韩诗外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在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

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 您受伤了没有? 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 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 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说: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

严教出孝子下一句(棍棒底下出孝子)(1)

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也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在父亲失去理智的时候,拿着大棒乱打,如果打死、打伤或者打成残废,他冷静后会感到十分懊悔。这会给父亲的心灵上留下沉重的阴影,永远无法摆脱。这是不逃给父亲造成的精神创伤。真正的孝子要逃避父亲的盛怒,避免给父亲造成精神伤害。

不管当时鲁国人怎么夸奖曾参,孔子还是严肃地对待此事,以便给后人留下正确的意见。很显然,上述父叫子死的说法,孔子是不同意的。不该死的,就不能轻易地死去,即使有父命。看来孔子也不主张愚孝。

“棍棒之下出孝子”是一句单独的民间俗语,本来没有固定的下一句。但人们通常会把意思相近的两句词语并列起来,加强语气。常用的有“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

棍棒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在流传中逐渐成为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句古训,在古时候可用于子女,也可用于教训媳妇。意思是用竹条打自己的孩子,在旧中国人们认为只有打,孩子才听话才会做好人,才会孝敬老人。

严教出孝子下一句(棍棒底下出孝子)(2)

棍棒式家教,是与宠溺式家教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常言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在中国古代也的确用这种教育方法教育出了一些”孝子”。在中国,这是一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比较普遍和被认可的教育方式。

不过,采取这种方法美其名曰“教育孩子”的父母,大多只是简单粗暴体罚孩子,或者单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殴打孩子,至于不正确的体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的创伤,他们是视而不见的。

棍棒之下出孝子”有科学依据吗?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那是封建的一套。事实证明教育孩子最好是沟通。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见到孩子的长处就要鼓励,要表扬,孩子犯错误时,要指出错在哪里,并讲清道理。

棍棒之下出孝子。你认不认同?

#不做爸妈不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