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交流互鉴(游走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间)

游走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间:

读时潇含《我有所念食隔在远远乡》

——在时潇含新书发布会上的即兴发言

2020年8月23日下午

(根据速记稿整理,题目为编写公众号时所加)

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交流互鉴(游走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间)(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想,主办方让我来发个言,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以什么身份来到这个讲台。我今天应该是两重身份,第一重身份是读者,我是作为一个读者来分享《我有所念食,隔在远远方》的阅读体会;第二重身份我是一个语文老师,我是以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来分享我从时潇含身上得的语文教育尤其是作文教育的启示。

我先分享作为一个读者,我的阅读感受。我是在5天前拿到时潇含这本书的。但最近有点忙,所以一直抽不出时间来阅读。三天前,我去打印我自己的一份书稿,因为有三本书稿,打印的时间估计有点长,要等一两个小时,我便带了潇含这本书。我把东西交给打印店之后,找了一个咖啡馆,开启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但是,那天,那个咖啡馆不太适宜喝咖啡,更不适宜看书,因为里面有很多小朋友,很吵闹。可是当我把这本书一翻开,我的心马上就静下来了,结果我是读一篇文章喝一口咖啡,读一篇文章,喝一口咖啡,读着读着,一杯咖啡喝完了。再往下读着读着,一看手机,竟然读了整整三个小时。应该是这本书一下就让我的心静了下来。所以,很有些阅读体会。本来我想分享三点体会,但是刚才南翔老师已经把我其中的一点讲到了。

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交流互鉴(游走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间)(2)

第一点体会,一个字,味。

我觉得时潇含很聪明,她的第二本书从味入手,她从“味”这个很小的口子,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美,太有价值了。这使得这个集子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文化的味道。依我看来,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实际上是讲究一个“味”字,潇含从“味”走近生活、走近美,然后用她优美的文字将这种味转化成文学的韵味,就很有味道了。她将乡村之美、家乡之美、生活之美,用一个“味”字整合起来了。在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是一个味觉疲倦、文化疲乏、审美疲劳的时代,时潇含的书唤醒了我们的味觉,唤醒了我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唤醒了我们的美感。

刚才很多老师都提到了,使我们想到了汪曾祺先生,但是我觉得时潇含和汪曾祺先生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那就是对于乡土文化、对于美食的热爱。但我觉得,她又不同于汪曾祺先生,她充满一种青春的率性,毫不矫情,她毫不掩饰就是一个吃货,这里吃那里吃。尤其是她没有那种怀旧,或者伤感。她是自由地游走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她是一种青春与传统的结合。我觉得这是她和汪曾祺先生不同的地方,汪曾祺属于汪曾祺的时代,时潇含属于今天这个时代,属于年轻人。这是我的第一点感受。

我想分享的第二个词,就是“静”。

我在咖啡馆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下就静下来了。之所以能让我静下心来,是因为潇含的心很静。其实我在读时潇含的第一本书《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时候,我只发现了她的善于思考,善于感悟,从这本书,才发现了她的静。记得汪曾祺有个集子的腰封上有一句话:“静下心来,才能发现生活之美”。潇含这本书就是静下心来品尝美食,静下心来观察美食的制作过程,静下心来品悟人生。她总是在静静的观察,在静中品尝,在静中发现,在静中感悟。她描写美食的制作过程,参与过程,品尝过程,体验过程,如写在沙井的一个店里吃汤粉,她描写烫河粉的大妈的一系列动作,写在粤东吃早餐,写粄的制作过,写潮州早餐店翻滚的油锅,以及腌面的品尝过程,她是很静心地在观察,很静心地在品味。

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交流互鉴(游走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间)(3)

我的第三点感受,就是刚才南翔老师讲的,就是“野”。

潇含她有静的一面,也有“野”的一面,她能把“静”和“野”很好地统一在一起,静心的观察品味与率性的文字的结合,这恰恰就是时潇含的特点,也是时潇含的价值。我为什么能够在一个很吵闹的咖啡馆,读三个小时?我想同学们在今天这个可能有点吵闹的环境里,打开这本书,也可能就能读上那么两三个小时。

刚才我说读她的书想起了汪曾祺先生,其实,我还想起来了一个人,就是李子柒。她们两个有共同点,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将青春和传统文化,将青春和美食结合在一起。但是时潇含是时潇含,李子柒是李子柒。李子柒是个人在演绎美食,是个人在表演美食,是个人在造作,好像在编制童话。而时潇含是在观察,是在参与,是在品尝,是在感悟,是把真正的中国味道奉献在读者的面前,是将她对人生的感悟糅合在美食之中。所以时潇含的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一种中国的味道,也让我们能从美食之味,去思考人生之味。这是我作为一个读者的几点感受。

(会后补记:会后与高福生先生交流,很同意高先生的看法。时潇含《我有所念食,隔在远远乡》,除了“味、静、野”三个字之外,还有一个字“情”。时潇含这本书,是“味”与“情”结合,“静”与“野”相融。时潇含不是一般的写美食,也不是美食家写美食,她是一个还称不上美食家的年轻吃货在借美食以抒写性灵)

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交流互鉴(游走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间)(4)

今天,我还有一重身份,我是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从潇含身上,颇能得到语文教育尤其是作文教学的一些启发。我想起了三年前,她的第一本书也在这个地方发布,是2017年6月24日,那天我记得高福生先生的发言,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时潇含这本书没有什么写作技巧。高先生的意思是,时潇含的书,价值不在于它的写作技巧,那么在哪里呢?当时时潇含分享了她的写作体会,我记得她反复说的几个关健词,第一个是观察,第二个是思考,第三个是价值,第四个是阅读。

那天刚好是深圳中考的第一天,上午考语文,那年深圳的中考题目叫做《我的原动力》,当时我是以《青春写作的原动力》为题做的发言,当时我发现,潇含写作的原动力就是观察力、审美力、超越力,今天我还坚持这个说法。但是我从时潇含《我有所念食,隔在远远乡》这本新书,更发现了一个新的点,就是静心观察、品悟,同时又保持自我的本性。我们今天可能来了很多语文老师,也来了很多学生,从时潇含身上我们也许能够发现怎么学习写作;作为语文老师,从时潇含身上也许能够发现应该怎么教写作。我觉得我们教孩子写作不是现在中小学和大学里教的那些写作技巧,而是怎么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琢磨生活、沉浸在生活中,然后再考虑怎么去运用文字把生活表现出来。

所以作为读者,我要感谢时潇含,她带给了我美的享受;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要感谢时潇含,她启发了我该怎么教语文。

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