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句子摘抄经典语录(词海拾遗以人为本)

词海拾遗:以人为本,天下归心

古文句子摘抄经典语录(词海拾遗以人为本)(1)

一. 何谓“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一词最早出自战国至西汉时期成书的《管子》一书中。原文如下:“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其大意是:君王要想称霸诸侯,必须从“以人为本”开始做起。“本”理顺了,国家就会巩固强大;“本”散乱了,国家就会危险动摇。

管子,名夷吾,字仲,又称管仲,春秋初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在管仲相齐的四十年间,齐国国力大盛。他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大国。

管仲曾经告诫齐桓公,若想成就一番霸业,“则必从其本事矣。”齐桓公听后,连忙弯腰离开座席,拱手上前追问:“敢问何谓其本?”管仲回答:“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牧民》开宗明义就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管仲主张:“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齐国在实行了管仲的富民强国措施几年后,天下归心,诸国百姓潮水般地涌人齐国,使齐国人才济济,兵强马壮,国力日盛,为齐桓公日后称霸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两面派”的由来

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军队在黄河以北展开了拉锯战。无论哪一方的军队来了,老百姓都要贴出欢迎的标语。两方军队来得勤,百姓换标语也得勤,这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于是,豫北怀庆府的百姓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用一块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保境安民”,另一面写上欢迎朱元璋的军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哪方来了,就摆出欢迎哪方的标语,这个办法既省钱又方便,哪知这个省钱又方便的办法却惹出了大祸。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进城以后,常遇春看到家家户户门口的木牌上都写着欢迎的标语,心里很高兴。不料,一阵狂风吹来,木牌被风吹翻了过来,木牌反面现出欢迎元军的标语。常遇春大怒,下令将挂两面牌的人家满门抄斩。后来,人们所说的“两面派”,就是从怀庆府挂“两面牌”的故事演变而来的。

三.事情没办成,为何叫“黄了”

过去做生意,开张的那一天,门外要贴用大红纸写的喜报“开张大吉”。如果一家生意没有经营好,要倒闭了;或者老板要转行去做别的生意,老生意要关张了;都要用黄纸写上“收市大吉”,并将其贴在门上。由是,人们就将一家生意的关门说成是“黄了”。久而久之,人们不光把商店的倒闭说成是“黄了”,也把凡是没有办成的事情,统统说成是“黄了”。

四.何谓“书香门第”之“书香”

“书香门第”是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其实,“书香门第”中的“书香”,源自古人为了防止蛀虫咬食书籍,而在书中放置的一种叫芸香草的草药。这种草药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芸香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将从书中飘出来的香气称之为“书香”,飘逸着书香的读书人家自然是“书香门第”啦!芸香草也叫芸草,可以入药,嚼之有辛辣和麻凉的感觉,产于我国西部。

五.何谓“胡说”

人们经常把有些人办事或说话不靠谱、不符合实际或者不符合规定,称之为“胡来”或者“胡说”。人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追根溯源,“胡来”、“胡说”始于东晋之后。这一时期,被史家称为“五胡乱中原”。“胡”是指“胡人”,是我国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斯时,由于西晋王朝的腐败混乱,胡人打入中原,西晋王室被迫东逃,胡人主宰了西晋的地盘。因为胡人与汉人的文化背景不同,胡人不以汉人的说话、办事方法为依据,而是根据他们自己的习惯来说话、办事的。所以当时的汉人把胡人的说话、办事方法称之为“胡说”、“胡来”。到了后来,就演变成了把凡是不符合规定的说法和做法也称之为“胡说”和“胡来”。

(全文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