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小墨成长点滴(蜘蛛小墨起跑线上的输赢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败)

记录小墨成长点滴(蜘蛛小墨起跑线上的输赢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败)(1)

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当今社会,为人父母的很多教育焦虑都可以用上面这句话来概括。


这句话乍看无比正确,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但它背后引发的却是一场近乎病态的全民狂热。兴趣班、辅导班、学区房...家长们你争我赶生怕落后,盲目跟风直至陷入“拔苗助长”的困境。


小墨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起跑线》,它记录了22个中产家庭、30个孩子面临的喜乐哀愁,用真实冷静的镜头,呈现了五味杂陈的教育众生相。


片中,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各路家长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你给孩子报了多少个兴趣班?”


“从小到大,十几个吧…… 我告诉你这不多,我有朋友的孩子从周一上到周日呢。”


以上回答,来自7岁女孩汤笑嫣的妈妈张微。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她的一天。


01

一个北京中产女孩的“十二时辰”


北京三环内有车有房,父亲有着稳定高薪的工作,母亲全职照顾。这是7岁北京女孩汤笑嫣的家庭,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


她从小衣食无忧、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享受着超过大部分同龄孩子的待遇。但却过得并不快乐。


因为那个动不动就把“起跑线”挂在嘴边的母亲,正在思量着要不要给她再报一节“逻辑思维课”。


记录小墨成长点滴(蜘蛛小墨起跑线上的输赢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败)(2)

“逻辑思维课很火的,好多孩子都在学!” 母亲的声音远远地从客厅飘来,汤笑嫣在书桌前沉默不语。


自打她记事以来,就已经与各类兴趣班、训练课为伴,母亲永远只有一句话,“你要学这个,咱不能输在起跑线”。


记录小墨成长点滴(蜘蛛小墨起跑线上的输赢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败)(3)

现在的上班族已经不是都市白领的专属代名词,辗转于各个兴趣班的孩子们,成了新一代的“上班”族。


每逢周末,汤笑嫣与妈妈就化身为“战士”,要去打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7:00

汤笑嫣被妈妈从温暖的被窝中拽出。“快点快点,来不及了!” 在妈妈的声声催促中,汤笑嫣洗漱收拾,准备出门去上每周六固定的四个兴趣班。

9:00-10:00

尤克里里弹奏课。在妈妈的注视中,汤笑嫣一边弹奏着曲子,一边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外文歌。


记录小墨成长点滴(蜘蛛小墨起跑线上的输赢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败)(4)

11:00-12:00

汤笑嫣来到声乐老师家中,把嘴巴长到最大,练习发声。


记录小墨成长点滴(蜘蛛小墨起跑线上的输赢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败)(5)

12:00-13:00

中午下课的短暂时光,妈妈带汤笑嫣去吃面。可还没扒拉几口,又得放下筷子赶车。由于各个兴趣班分散在北京城的不同角落,赶车与担心迟到,一直被妈妈不停念叨。


记录小墨成长点滴(蜘蛛小墨起跑线上的输赢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败)(6)

13:00-15:00

汤笑嫣在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学习舞蹈,压肩胛带、下腰、踢腿……小女孩的汗水洒在光洁的地板上。


记录小墨成长点滴(蜘蛛小墨起跑线上的输赢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败)(7)

14:00-17:00

舞蹈课和西班牙语课时间有些冲突,等进入课堂时,汤笑嫣已经迟到。三个小时的课程,她强打着精神回答老师的问题,与同学互动。一直到五点下课,这一天的奔波劳累,才画下了短暂的句号。

记录小墨成长点滴(蜘蛛小墨起跑线上的输赢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败)(8)

主张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汤爸爸曾多次对妻子表示,女儿上的课太多,能玩的时间太少,但每次都被妻子用“我一个朋友”、“我一个同学”给怼了回去。


在北京,像张微这样用兴趣班填满孩子童年的家长并不少见。


一项调查显示,2018年,有八成中产家庭的课外教育投入超过1万,有五成家庭超过2万。


兴趣班的存在并没有过错,本意上是为了帮助孩子挖掘长处、陶冶性情,多一项技能。然而用力过猛只会拔苗助长,在汤笑嫣的故事中,我们只看到一个疲惫的女孩被焦虑的母亲推动着前行。


而脑力和体力双重“透支”的汤笑嫣呢,她是否真的乐在其中?


面向镜头,她有些扭捏,说有的课喜欢,但还有一些并不感兴趣。但她不敢反抗,因为“妈妈会不高兴”。


尽管教育学家拼命呼吁,人生如长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这些道理,家长都懂,但要做到却很难。


02

争分夺秒地超速终将因疾病而减速


杜亚松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的主任,从业36年,他见证了青少年就诊率逐渐攀升的过程。


如今他每年接诊近三万人次病患中,1/3是因情绪问题前来就诊的孩子。更让人诧异的是,不少前来就诊的孩子,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


今年13岁的赵颖已是第三次走进杜亚松的诊室。这个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的女孩面无表情、眼神黯淡。坐在一旁的母亲陈燕看着她,眼里满是心疼与无奈。


毕业于985院校、担任外企高管,成功在一线城市立足,努力拼搏是陈燕的信仰。生下赵颖后,她成了一名“鸡血妈妈”。


英语、思维训练、空手道、钢琴,一样都不落。三岁开始,赵颖的生活便被各色兴趣班填满。


“我太明白,身处这个社会,你不爱竞争,竞争也会找上你。孩子必须赢在起跑线上。”

陈燕说,为了让女儿提前一年上学,她甚至将预产期在九月的赵颖提前剖了出来。

记录小墨成长点滴(蜘蛛小墨起跑线上的输赢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败)(9)

这位“争分夺秒”的母亲从未停下,甚至来不及注意女儿的变化——话越来越少、笑容越来越少,慢慢将自己封闭了起来。


终于有一天,赵颖的成绩全班垫底。带着女儿“超速前进”的陈燕这才不得不停了下来。


“最近感觉怎么样?”杜亚松柔声问道。女孩板着手指,没有回答。


“挺好的,就是有时候会无故哭闹。”陈燕抢先回答,“真是生了病,才明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这句话光放在嘴上可不行。”杜亚松严肃地说道。


“当然,当然!”陈燕保证,今年辅导班一个都没报,就让她开开心心地过暑假。


一旁的赵颖,始终表情淡漠。


“是不是听话、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考入名校……家长关心的仿佛只有这些了。”杜亚松有些无奈。


“这种拔苗助长的培养方式是在断送孩子,压力前移,透支的是孩子的心智。他们没想过,一个还在做梦的孩子不断努力却屡战屡败的心情。他心中的梦想会破灭,他的未来也会变得暗淡无光”


03

现代“伤仲永”人造神童魏永康之痛

这是一个有关神童和他母亲的故事。


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因为母亲曾学梅从小的悉心教育,从两岁起,魏永康就被人称为“神童”。


他的“神迹”有: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四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八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但像古时“伤仲永”一样,神童魏永康并没有在长大后依旧延续神奇。


2003年7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

怒气冲冲的母亲曾学梅来到北京。“我当时恨不得他死了才好。”曾学梅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并喊道。

“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 从此,“神童”魏永康和母亲曾学梅,就陷入了命运的漩涡之中。

魏永康小时候确实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这也与其母曾学梅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当小小年纪的魏永康因为会写很多汉字的消息慢慢传开后,“神童”之誉也接踵而至,曾学梅为了让孩子保持“神童”光环,更加严格要求孩子。


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魏永康什么事都不用做,都是曾学梅帮忙,甚至在魏永康读高中时,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


曾学梅的“付出”,也得到了收获,魏永康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早年取得的成绩也足够“神奇”。


但事与愿违,脱离了母亲的照顾后,魏永康“失控”了。


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就往外跑;房间不打扫,屋子里臭烘烘的,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却忘了还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

在儿子被劝退后,一直以儿子自豪的曾学梅奔溃了,她甚至指着学校大楼,让儿子跳楼,指着公路,让儿子去自己撞死。


伤仲永的故事人尽皆知,仲永的父亲为图利益不准仲永读书而荒废了他一身才华。而魏永康的毁才之路则恰恰相反,是其母亲揠苗助长的结果。

“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对他也太狠了。”如今的曾学梅老泪纵横,她开始后悔的所作所为。


赢在起跑线不是不断地揠苗助长,并且起跑线上的输赢并不能决定最终结果。


父母最应当给予孩子的,不是分数,不是金钱,而是爱,是智慧,是陪伴和幸福。有什么比培养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更重要呢?


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热爱儿童。” 真正的起跑线,或许正是父母的智慧心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