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式旅游话题,打卡式旅游你怎么看

打卡式旅游话题,打卡式旅游你怎么看(1)

漫画/勾犇

到网红景点照张相,就等于宣告自己不仅有出游的时间和能力,而且是很时尚、很网络、很懂生活的旅游者。然而,这样的行为艺术,在社交平台惊人的传播效率的推动下,效果变得越来越出人意料,甚至难以收拾。

让我猜猜,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你大概也没在家闲着,而是痛痛快快出去玩了几天。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测算,这个黄金周可谓金光闪闪——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乘兴而游,不亦乐乎?看着微信朋友圈里热闹非常的“旅游大片竞赛”,本该开心畅快才对,不料最近的评论声音却起了微澜,出现了不少质疑——这些质疑,主要针对的是“打卡式旅游”。

“来到网红景点某某地,打卡!”

今天,有多少人在朋友圈大晒旅游美图时,会自然而然配上这句留言?旅游嘛,已经普普通通,但打卡留影还昭告朋友圈,那就多了一点意思,等于告诉大家:我来的这个旅游景点可不是默默无名之地哦,相反,它可能是社交平台上火得不得了的知名景点。

到网红景点照张相,就等于宣告自己不仅有出游的时间和能力,而且是很时尚、很网络、很懂生活的旅游者。然而,这样的行为艺术,在社交平台惊人的传播效率的推动下,效果变得越来越出人意料,甚至难以收拾。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暴涨,就让千千万万奔着网红招牌而去热情打卡的游客,深深体会了一把“人从众,红成灾”的尴尬处境。

例如,曾在短视频平台上被赞成“打卡圣地”的重庆洪崖洞等景点,大多人山人海,游客苦叹自己被挤得质壁分离(本意是植物细胞由于液泡失水而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作为网络热词,网友喜欢用“质壁分离”来自嘲,形容自己因拥挤等情况而面容扭曲,既受罪又难看)。

有人等待数小时,只为看一眼西湖音乐喷泉;有人排号20000桌,想尝一尝著名的网红餐厅;甚至杭州有个公交车站叫“立马回头”站,被网友发现之后,立刻成了到杭州旅游的必到之地,结果堵到动弹不得,公交车司机又气又慌……至于国外的巴厘岛“天空之门”“丛林秋千”等网红景点,更是不断被前来打卡的人们扒出徒有虚名:“天空之门”的神奇风景,其实是由工作人员拿一面镜子制造出的效果,看穿之后毫无玄机;而浪漫的“丛林秋千”也根本没有丛林风味,反而周围人满为患环境简陋……

旅游应有的放松与愉快,完全被疲劳和煎熬所取代,这样的“打卡式旅游”,让人感慨是自讨苦吃。

假期忙打卡,假期过后,网络上嘲讽和批评“打卡式旅游”倒成了主流的观点。

其实,中国经济腾飞不过数十年,人民财富增长和生活质量改善仍在一个高速前进的通道中,再加上国土广阔人口众多,奇貌佳景数不胜数,著名景区景点即便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国人前来看一看,立马就成网红。故宫、兵马俑、泰山、华山这些,不早就是而且始终是我们心中的打卡圣地吗?

至于诸多新景观成为“网红打卡地”,其实也很好理解。这是在一个信息快速、广泛和平等交换的社会背景下,“旅游”这种古老的人类行为模式,正在发生必然改变的写照。

今天,人们是如此迅捷和广泛地获取全球资讯。一个人此刻站在一处风景中发出赞叹,下一秒就可能被他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点赞、关注和评价。而这种关注与评价,马上又成为更多人处理自己旅游相关信息和决策出行目的地的参考。“传播”这只无形的手,让太多有特色、有特点甚至仅仅是略显怪异的地方,想不火起来都不行。

而我们身处世界上节奏最快、差异最显著的时代和地域之中,所有被“中国速度”激发起来的好奇心、参与感,都需要一一满足。中国游客的脚步,怎么会不匆忙?他们向往的风景,怎么会不多不辽阔?他们“打卡”的心情,又怎么会不急迫呢?

“打卡式旅游”可能与游客的人文素养、旅游知识甚至炫耀心态有关,但更可能的,是与一个庞大群体的行为模式发生变化,与他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迫切需求有关。“打卡”有累有苦,但所有“打卡”获得的经历与经验,也终将成为有趣和宝贵的收获。

(来源:燕赵都市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