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战而亡(一战为宋朝续命118年)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九月,金主完颜亮任命李通为大都督,在淮水之上搭建浮桥。随后,他撕毁了"绍兴和议”,御驾亲征,意欲一举拿下南朝。

北宋一战而亡(一战为宋朝续命118年)(1)

完颜亮

这个完颜亮虽然看似粗豪,却是个文艺青年,醉心于汉文化,尤其对宋词情有独钟。

他之所以要伐宋,除了好大喜功之外,也跟他读到了柳永的一首词有关。

这首词,就是“望海潮.东南形胜”。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江南的繁华,让从小长在苦寒之地的完颜亮悠然神往。他觉得,这样的地方,必须拿下来,收归大金所有。

为此,文艺中年完颜亮写了一首大气磅礴的诗,表达自己吞并南宋的万丈雄心。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此次伐宋,完颜亮做了充足的准备,所率金兵号称百万之众,”毡帐相望,钲鼓之声不绝”。

战争一开始,两淮前线宋军一触即溃,致使金人狂飙突进,如入无人之境。

十月,完颜亮自涡口(即今安徽怀远县东北、涡河入淮之口)渡过淮河,淮东、淮西之宋军未有敢缨其锋者,纷纷后撤,一时“中外震恐”。

宋高宗赵构惊慌失措,意欲重操旧业、再度出海做逃跑皇帝去。

不过,右相陈康伯却不答应,他竭力劝说赵构留下来抗金。为了表示自己破釜沉舟的决心,陈康伯还将自己的眷属接入临安,与首都共存亡。

在他的鼓舞之下,南宋朝廷终于凝聚起抗战的意志,准备与金人展开决战。

俗话说国难思良将。此时离岳飞蒙难已逾二十载,建炎年间崛起的名将早已凋零殆尽。高宗环视四周,发现几无可用之人。无奈之下,只好启用“素不习军旅”的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督江、淮军事,担任前敌总指挥。

这个时候,陈康伯再次发言了。他向宋高宗推荐了一个人,作为“参谋军事”,负责协助叶义问。

这个人,就是虞允文。正是他的出现,挽救了南宋和赵构本人的命运。

虞允文(公元1110年12月14日-公元1174年7月18日),字彬父,隆州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

史载虞允文姿貌雄伟、慷慨磊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高大威猛、性情豪爽的帅哥。

北宋一战而亡(一战为宋朝续命118年)(2)

虞允文

虞允文初入仕途,靠的是父辈的余荫。他的父亲时任隆州知府,为官清正,在当地很有声望。作为根正苗红的官二代,虞允文近水楼台,早早跻身隆州市领导班子,帮助父亲处理政务。

虽然年纪轻轻就做官是沾了他老子的光,但并不表示虞帅哥只是会投胎而已。事实上,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学什么都很快,尤其善诗文,七岁就能提笔写诗作文了。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虞允文进士及第、金榜题名。44岁的虞允文出川入朝,做起了京官。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慢慢升至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中书舍人这个职务,相当于皇帝陛下的秘书,主要负责起草诏书。这个活按说是很清闲的,但虞允文却比较忙,因为他是一个事事关心的人。

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正月,金主完颜亮派人修复北宋故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曾在靖康之变中遭到了严重损毁)。听到这个消息后,虞允文敏锐地意识到,这是金人有意南侵的一个信号。

于是他立即上书皇帝,断言金人一定会撕毁和约,建议朝廷做好防御准备。

不过,他的意见却未能引起高宗赵构和宰相汤思退的重视。

那么,饱受金人之患的宋高宗为什么会对虞允文的警告置之不理呢?难道是承平日久,麻痹大意了?

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赵构从未放松过对金国这个老对手的警惕。就在不久前(上一年的六月),他还派工部侍郎王纶作为称谢使,到金朝侦查敌情,并巩固盟约。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很有意思了。

王纶到了中都(今北京),受到金人极高规格的接待。不但每天宴席不断,大小官员对他的态度也十分友善,甚至有些曲意迎奉的味道。

有一天,金主完颜亮亲自召见了王纶。

这显然是一次非正式的会面,在场的除了他们二人之外,只有金国的一个执政。

完颜亮看似漫不经心,随意的问了王纶很多问题。王纶则是不亢不卑、对答如流。

最后,王纶的表现似乎深深的折服了完颜亮。他开始大赞南宋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态度越发谦恭。

之后不久,王纶就被放回了临安。他向高宗报告说,金人态度恭顺友好,完全没有要打仗的意思。

事实上,这不过是金人麻痹对手的伎俩,老实的王纶上了完颜亮的当,他实际上早已开始图谋伐宋了。

在南宋朝廷上下一片乐观的氛围之中,虞允文却深感忧虑,他深信金人一定有所图谋。

同年十月,虞允文假借工部尚书之名,以贺正使的身份出访金朝。他很快发现,金人正在大量运输粮草,建造战舰,显然是要南征了。

为了尽快让朝廷知晓这一状况,他急忙向金主辞行。完颜亮故技重施,摆出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告诉虞允文,自己正在造船,准备来年去洛阳观赏牡丹。

虞允文可不是王纶,没那么好糊弄。他返回宋廷之后立即将金人备战的情况向皇帝奏报,并再次强调必须加强淮、海两地的防御力量。

宋朝也因此避免了被偷袭的噩梦。

北宋一战而亡(一战为宋朝续命118年)(3)

采石之战

不过,面对金人强大的军队,宋军的准备似乎也没有什么用。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十一月,完颜亮已经突破宋军防线,率领大军逼近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淮西宋军主帅王权因为不战而退被就地免职,由大将李显忠接任。

这个时候,虞允文被派往采石劳军犒师。当他抵达到采石,却发现主将李显忠还未赶到,而金人已经准备渡江了。

虞允文知道,如果长江防线被突破,南宋朝廷就难保了。他决定挺身而出、亲自担纲前线指挥。

当时敌军有四十万之众,而宋军只有一万八千,众寡悬殊。加上宋军新败,又是东拼西凑的乌合之众,士气非常低落。

为了鼓起大家的斗志,虞允文向士兵做了一个简短而有力的战前动员。

“士兵们,金人就要杀过来了。

你们的身后就是我们的家园。

战,或许有一线生机;退,只有死路一条;你们的父母妻子也将不能幸免。

是要血染沙场、留名青史,还是放下武器等待金人的屠刀,就看你们的了。‘’

在他的鼓动之下,众将士纷纷表示要与金人死战、绝不投降。

军心有了,那就列阵迎敌吧。

虞允文命令诸将在岸上列阵待命,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又将水军战船分为五队,其中两队藏在小汊港之中作为预备队,等待时机包抄反击;其他三队一字排开,一队在左、一队在右,最精锐的一队居中,正面迎敌。

北宋一战而亡(一战为宋朝续命118年)(4)

虞允文指挥作战

刚刚布置完毕,敌人的行动就开始了。

完颜亮登上北岸高台,手持小红旗,指挥几百艘战船从杨林河口出发,直扑长江南岸。

这个时候天公作美、北风劲吹,金主完颜亮心情大好。有老天帮忙,看起来很快就要突破长江防线,直取物华天宝的临安城了。

金兵的船只借着风势,飞速前进,不一会儿,驶在前面的七十多只战船就已经抵达南岸。不少船只还突破了宋军的阻截,冲到岸边,开始登陆了。

亲临一线的虞允文正穿梭在宋军各部之间组织迎敌,眼见宋军在金兵冲击下阵脚大乱,连忙冲到队伍里面,拍着勇将时俊的后背说:“听说你以胆略闻名四方,怎么此时还立在阵后,像个小儿女?”

时俊被他这么一激,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大喝了一声,挥舞双刀,玩命似的冲向敌军。士兵们一见将军奋勇向前,深受鼓舞,也随之冲了上去。

登陆的金兵很快就被全歼了。

这时候,江南风力已经渐渐变弱。没了风势相助,金人的劣势就显示出来了。

北宋一战而亡(一战为宋朝续命118年)(5)

古代车船,海鳅船是其中一种

因为,宋朝水军的装备,要比金军精良得多。

宋军使用的海鳅船是一种小型车船,由二十四部水车踏动前进,机动能力相当之强。同时,海鳅船上还设有弩炮和投石机,船体有加固木板的防护,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御,都是当世最为强大的存在。

所以说金军没了风力助阵,是很要命的。他们的手摇船跑不过海鳅船,要想突围上岸,已经基本没有可能了。

虞允文眼见时机已到,挥动旗子,指挥两翼伏兵齐出、全面反攻。

宋军先是远远的一轮弩炮、飞石攻击,打得金人哭爹喊娘、死伤惨重。反击?嗯,当然也有,用弓箭,战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说科技不仅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啊。

好不容易靠近了,这下可以公平决斗了吧?

图样图森破。

宋军的策略是来一艘撞一艘,来两艘撞一双。金军战船船体小,船体也比较单薄,也没有海鳅船上的那种撞击装备,与海鳅船相撞是很吃亏的。一阵猛撞之后,金军的大部分船只都被撞沉,船上的金兵也多半淹死在江中。

剩下的金军一看都快疯了,这哪里是打仗啊,简直就是挨揍嘛,赶快后撤吧......

好大喜功的完颜亮哪里甘心失败,他立刻将剩余的船只重新集结起来,准备再次发起进攻。

这个时候,一队从其他地方撤退下来的宋军正好路过采石,被虞允文说服后,也加入到了战斗中来。

虞允文安排他们举着旗擂着鼓,每个人拉开一点距离,从山后绕到江边。此时已近黄昏,从对面看来这支队伍影影绰绰,不知道有多少人。完颜亮以为宋军大批援兵已到,不敢恋战战,急忙命令金军船队向后撤退,舍舟登岸。

宋军乘胜追击、弩石齐发,杀得金军大败,并烧毁敌军战船三百余艘,取得了战役的完胜。

完颜亮率领残兵败将,退到和州去了。

虞允文料定完颜亮败走之后,必定会尝试从扬州渡江,于是马不停蹄的赶到镇江布防。

果然,完颜亮率领残兵败将来到扬州,准备放手一搏。

此时的金军本就已经毫无斗志,听说克星虞允文又来了,哪里还有心思再战,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完颜亮想要逼迫全军强渡长江,却反被部下所杀,一代枭雄就此魂断江南了。

完颜亮这个人是很精彩的,人生的一大理想是娶尽天下绝色为妻,不过实际却是只要有天下绝色相伴,是不是自己的妻子就无所谓了......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点击下面的搜索卡,了解一下他的花样人生。

随后金国残兵尽数北归,南宋朝廷再次转危为安。

采石之战在中国历史上可以与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相提并论,是关系到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次战争。虞允文以一介书生决胜于两军阵前,立下了盖世功勋,实在是英雄了得。

难怪睥睨天下的毛泽东也盛赞其曰:“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虞允文随后向宋高宗分析局势,认为金人新败,又逢内乱,此时正是最好的“恢复”之机,应该坚持北向用兵。

可惜,那时的宋廷一片主和之声,不可能发动大规模的北伐了。

虽然北伐的想法得不到支持,但是高宗、孝宗两任皇帝对虞允文本人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赵构同志,做了太上皇之后还曾御书《圣主得贤臣颂》赐给虞允文。他称赞虞允文对宋廷有再造之恩,是值得信赖的忠君之臣。

后来,御史萧之敏弹劾虞允文,太上皇赵构又站出来力保这位大功臣,他明确告诉孝宗,萧之敏的妄言是不能听的。

他说,当初虞允文在采石力挽狂澜的时候,他萧之敏在哪儿呢?

于是孝宗以妄奏之罪罢黜了萧之敏,还送了把自己题诗的折扇给虞允文,以示恩宠。

出人意料的是,虞允文却上书皇帝说,萧之敏为人正派,应该把他召回来,这样才能广开言路。孝宗感动得不行,下令将此事记载到《时政记》里,表彰这位难得的贤臣。

北宋一战而亡(一战为宋朝续命118年)(6)

宋孝宗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虞允文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追赠太师,谥号“忠肃”。

虞允文早年以文章入仕,后遭逢危局,毅然挺身从戎、匡扶大宋江山,一生出将入相近二十载,建功无数。明代大才子杨慎称赞他“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

伟哉虞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