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历史评价(湖南故事范仲淹)

#湖南故事#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989-1052),苏州吴县人,是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他虽不是湖南人,但少年时期在湖南洞庭湖畔度过。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于是苦读诗书。公元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任过地方各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谪。1043年(庆历三年),被召入朝,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新政受挫,贬到地方任职。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集中展现在《岳阳楼记》这篇雄文中。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历史评价(湖南故事范仲淹)(1)

范仲淹画像

1046年(庆历六年)春天,在河南邓州(今河南邓县)任知州的范仲淹收到巴陵(今湖南岳阳市)滕宗谅(字子京)的一封信,并附有《洞庭晚秋图》和历代名人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希望他为重修岳阳楼作记。信中说:“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成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 言辞恳切,扣人心弦。

30年前, 滕宗谅与范仲淹为同科进士。滕宗谅后来任甘肃泾州知州,因动用公款慰劳边关将士、祭奠英烈、抚恤遗属,被贬到巴陵郡。滕宗谅到任巴陵后,扩建学校,修筑防洪长堤,两年间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到任第二年, 他重修了岳阳楼。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历史评价(湖南故事范仲淹)(2)

旧志中的洞庭湖和岳阳楼

岳阳楼原是三国分割中国时,东吴国将军鲁肃所建的阅兵楼台。唐代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加以修复。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白居易等众多文人都曾登临题咏。到宋代时已破旧。岳阳楼重新修好后,滕宗谅 “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场面非常悲怆壮烈。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历史评价(湖南故事范仲淹)(3)

宋代重修后的岳阳楼制铜模型 陈先枢摄

57岁的范仲淹读完信后,心潮起伏。他联想到自己几十年的宦海浮沉,现在因极力主张改革,触犯小人利益,为保守派所不容,“庆历新政”流产,由相当于副丞相的枢密院副使职位降到邓州知州。自己竭力为了振兴国家,不求有功,一心求治,但反遭疑忌,还有什么可埋怨呢?只有“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志”了。他在庭院里来回踱步,春寒料峭,丝毫没感到寒冷。他想,自己虽没有到过岳阳楼,但四五十年前曾随继父到过临近岳阳的安乡,洞庭湖的水光天色和屈原在洞庭湖畔留下的名篇,还记忆犹新。

儿时的记忆顿时在范仲淹的脑海里翻滚。儿时他曾客居洞庭湖北岸的安乡读书,朝夕面对洞庭湖的风雨晴晦和风俗民情。这在《宋史》有关传记和《范仲淹年谱》里都有记载。范仲淹两岁时,父亲病卒。4岁时,母亲谢氏改嫁给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约在995—1003年(至道、咸平年间),少年范仲淹约在7至15岁的时候,其继父朱文翰任安乡县知县。范仲淹就随母亲朱氏生活于“县三面皆大湖”的安乡,拜兴国观司马道士为发蒙老师。从那时起他就熟知了湖南 “洞庭秋月” “平沙落雁” 等美景和掌故,以致后来在著名词作《渔家傲》里有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之句。

安乡县城北鹳港(今书院洲)兴国观,至今尚有相传为范仲淹苦读诗书的读书台,还有与他相关的“揭榜行医”“断齑划粥”等故事流传。读书台后成为安乡八景之首,古人的题咏甚多。

宋代时,位于八百里洞庭北岸的安乡,也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想起兴国观旁鲸湖古渡的白鹤横江、江豚喷水、落霞与孤鹜齐飞,眼前浮现出渔舟唱晚的图画。于是《岳阳楼记》里有了“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佳句;脑海里涌现出了“春和景明、渔歌互答”的胜景;笔下流出了“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美妙春景图。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历史评价(湖南故事范仲淹)(4)

洞庭秋晚 邓建龙摄

想到这些,他匆匆回到屋内,在细致端详《洞庭秋晚图》后,挥毫疾书,写成气势磅礴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宗谅因范仲淹的这篇为其歌功颂德的美文,重新获得宋仁宗好感,于当年秋调到有小汴京之称的徽州任知州。在岳阳楼的双公祠中立有范仲淹与滕宗谅的雕像,纪念这对同科进士成就千古名楼的那段佳话。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历史评价(湖南故事范仲淹)(5)

今日岳阳楼 陈先枢摄

《岳阳楼记》以“淫雨霏霏”的凄凉景象衬托 “迁客骚人”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的伤感情绪。继又写了 “春和景明” 时的欢快与得意。最后,联想到自己的变革挫败,发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的感叹,与滕宗谅共勉。文中提出,有抱负、有理想的“仁人”不应以自己的得失为重,不应以个人际遇和环境的变化而悲、而乐,而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以君子的崇高风范超越个人的狭小精神世界。不论升降进退都不忘天下黎民与社稷,要做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高度概括了中国儒家尊奉的道德和理想原则,提出了一种政治、道德和人格的规范。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历史评价(湖南故事范仲淹)(6)

清乾隆八年张照书《岳阳楼记》 陈先枢摄

《岳阳楼记》被制成匾屏置于楼内,广为传颂,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和座右铭。岳阳楼成了先忧后乐的精神象征, 激励了历代湖湘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陈先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