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故事简短40字(辛弃疾诞辰880周年)

今年5月28日是辛弃疾诞辰880周年。文能横槊赋诗,武能上马斩贼,是词人也是将领的辛弃疾,其爱国主义情怀受到世代敬仰。前不久,记者就前往辛弃疾的故里,了解他的故事。

辛弃疾的故事简短40字(辛弃疾诞辰880周年)(1)

辛弃疾出生于济南府历城县四风闸村,四风闸村位于小清河畔,1998年辛弃疾纪念馆在这里落成,2008年免费对外开放,并成为济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村里老人们说,四风闸村辛氏的始祖叫做辛维叶,他们家自甘肃临洮迁居至此,宋朝中原沦陷之时,由于辛家人口众多,不便于迁徙南方,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一家滞留在山东。虽然辛赞在沦陷区为官,但是他一直心念故国。辛弃疾的降生让辛赞倍感安慰,他特别看重这个茁壮成长的孙子,希望他能恢复中原、报国雪耻。辛弃疾纪念馆副馆长孟庆燕:“辛弃疾幼年丧父,母亲生下他不久也去世,辛弃疾是由他的祖父辛赞把他抚养长大。”

每逢闲暇,辛赞就带领儿孙们登高望远,指点哪里山势险要可驻兵马,哪些曾是古战场等兵家必争之地,进行爱国教育。孟庆燕:“14和16岁的时候,两次利用赴燕京考试之机,侦查敌情,公元1161年的时候,22岁的辛弃疾就在家乡聚集了两千人马抗金,后率众参加耿京义军,任掌书记。”

如今,四风闸村里没有一户姓辛的人家。村里的老人们说,辛弃疾少怀壮志,22岁在家乡聚义抗金,起义后便离开家乡。当时,担心因为辛弃疾抗金受牵连,辛家后人便迁到泰山附近。历史悠久的四风闸,真正有年头的东西,只剩下村中一幢二层老楼和一棵古槐。青砖砌成的二层老楼,两侧山墙还都有雕刻精美的垂花窗。老楼的房檐、外墙都已损坏。86岁的村民任志明告诉记者,这个楼是明朝任家祖辈任万春出资在辛家花园藏书楼原址复建的。“原来那个楼坍塌了,翻修了七八次。”

辛弃疾的故事简短40字(辛弃疾诞辰880周年)(2)

据介绍,这座老楼去年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离老楼不远的一户人家里,还有一棵古槐。村民说这古槐已有800多年历史,枯死后又冒新芽,中间还曾长出过一棵梧桐。“树的北面,我们村有个叫任传生的,他家里原来有个地契,很多人都见过,现在找不到了,地契里写的很清楚,南临辛家花园,这棵树就在辛家花园里。这是刘安栽的一棵树,刘安是辛弃疾家里的一个仆人。”

记者了解到,今年一座总投资220亿元,占地5平方公里的“稼轩文旅城”即将在这里开工建设,这也是全国首个诗词文化旅游项目。

辛弃疾出生于济南,不仅仅是济南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华民族一个闪耀的历史文化符号。近年来,济南也在不断挖掘辛弃疾的文化品牌影响力。

今天晚上,一场“济南二安”诗词京剧演唱会将在济南上演,这是在辛弃疾诞辰880周年之际,市文化和旅游局重点推出系列活动之一。京剧《辛弃疾》获得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市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保良:“边排戏,我边翻看了仅存于民间的600多首辛词,达到了酷爱的程度,八年磨一剑,打造辛弃疾。以京剧这种艺术形式来打造辛公,非常合适。京剧的形态跟辛弃疾的人生有很多相似之处。”

记者了解到,1992年经国家民政部批准,“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在济南成立。2014年起,“济南国际合唱节”陆续创作推出二安诗词合唱曲目,并将其作为每届艺术节闭幕式上的必选标配项目。

辛弃疾的故事简短40字(辛弃疾诞辰880周年)(3)

尽管如此,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市文联原党组书记、主席邹卫平认为,挖掘、传承、弘扬稼轩文化大有文章可做。邹卫平告诉记者,辛弃疾晚年居住地铅山县稼轩文化氛围特别浓厚,稼轩广场、稼轩湖、稼轩宴、辛公古道、路边文化墙上随处可见稼轩词、辛公品牌标志,青少年中还流行稼轩词吟诵、稼轩词歌舞,真正做到了“铅山无处不稼轩”。“可不可以借鉴外地做法,把高新区内道路命名、新产品命名,中小学名字等,都应尽量向“二安文化”上贴靠。如作为辛弃疾故乡的遥墙中学、大李家小学等就应尽快改名为“辛弃疾中学”“幼安小学”等。辛弃疾曾长期游历在江南的一些城市,济南和这些地方的文旅部门和单位深度关联、密切对接,多设计些二安文化、二安踪迹等体验式、研学式、康养休闲式旅游产品。设计建设二安题材的体验式互动景区。”

让历史名人“活”起来,打造文化IP、城市名片,聚拢人气激活产业链条,已然成为风向标,邹卫平认为,要通过多种形式拉近历史名人与市民游客的距离。“最近,高新区一些文创产业单位开发出辛弃疾卡通人物形象和一系列表情包,很受欢迎。还可以借助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百家讲坛》等品牌栏目,策划二安主题专场,可以借助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和“济南国际合唱节”以及各地的文宣平台等放大“二安文化”效应和文创声量。”

这些年,辛弃疾故里四风闸村党支部书记王如虎一直在寻找辛氏后人,去年,他终于和居住在江西抚州菱湖辛村的辛氏后人建立起了联系。王如虎告诉记者,他希望能让“稼轩”这张济南的名片擦得更亮些,以便日后辛氏后人重归故里。“他们知道咱们这个地方,但是没有来过,让人家来看啥呢,辛文郁、辛赞的墓地都没有,辛弃疾故里就是20墓地的小景点。如果有一天,辛弃疾故里打造的有模有样了,我会积极主动邀请他们来的。”

来源/济南新闻广播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