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维智能电视趋势(创维长虹等智能电视大屏运营商业化起风)

创维智能电视趋势(创维长虹等智能电视大屏运营商业化起风)(1)

彩电市场在关上一扇窗户的同时,还会开启另一扇窗户。就在电视硬件的低价乱战层出不穷之际,一些头部企业却迎来了智能大屏用户运营的新奶酪。

杨嘉||撰稿

在众多彩电企业近年来纷纷陷入一轮硬件低价格的泥潭混战中,苦苦挣扎甚至痛苦万分之际,最近几年来随着电视的智能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智能大屏用户运营体系落地,一些彩电企业目前手上都拥有少则2千万,多则4、5千万的用户规模,已经悄然形成一块秘而不宣的“商业新蓝海”。

凭借这些千万级的用户规模,家电圈获悉,一些头部彩电企业们每年都在享受着“一本万利”的生意回报:有的彩电企业大屏运营平台年营收少则5、6亿,多则几十亿,更有企业喊出营收百亿的目标。而这些营收背后,其利润率显然远高于彩电企业的电视硬件销售。所以,才有了之前乐视超级电视、如今的小米电视,纷纷以低于成本价,销售电视硬件,为了就是占据智能大屏的用户运营“奶酪”。

在这些稳定且持续上涨的营收背后,都是基于电视硬件销售出去、用户开机激活电视运营后,企业基于用户的开机率、收视时间等数据进行分析后,向广告客户售卖电视机开机广告,以及基于用户喜爱内容精准投放广告。可以说,彩电企业的这种“用户运营”是成本低、收益高、持续稳定,从不少的地方卫视手中瓜分了大量的电视广告投放。

不过无论是海信聚好看、长虹虹领金、创维酷开,或是康佳易平台等等,除了在试水运营的前两年向外界透露过大屏运营平台的营收情况外,最近几年来这些平台的年营收数据,已成为一项“商业秘密”。近两三年来,这些大屏电视用户运营平台,对外永远只是公布用户数、开机率,以及开机时间长短、畅销节目收视率等数据,而不是营业收益。这似乎成为相关企业转型的一大“禁区”。

来自勾正数据的监测显示,截止2019年一季度末,OTT总激活数1.95亿,家庭覆盖率达到52%,并以每年4000万台的速度增长。换个角度,当前彩电内销量在4600万台左右,这意味着每年电视市场的新增用户,近九成都已成为智能大屏的用户。这也成为彩电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一项“杀手锏”。

不过,令家电圈疑惑的是,虽然智能大屏的用户运营,已经开始在彩电企业的整体营收和利润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但是,当前基于智能大屏的用户运营商业模式、商业逻辑,以及产业布局,企业却秘而不宣,甚至略显保守。

从商业模式来看,各个彩电企业利用智能电视激活的众多存量用户,售卖包括开机广告位、频道广告位,以及精准推送内容服务等方式,实现经营收益。但是,这一模式从诞生之初就面临来自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知情权益保障,以及相关广告平台运营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清晰等情与法的拷问。

当前苹果、华为等智能手机企业,在用户运营过程中,更多还是基于开放平台和海量用户,向第三方的应用开发商合作,用于游戏、工具等应用分成收入。而电视企业的大屏用户运营,却只能靠售卖广告位。

今年初以来,众多彩电企业长达30秒的开机广告引发争议,虽然在产品说明书上有提醒,但是很多消费者却表示完全不知情。而且用户对于开机广告没有关闭权,更没有选择权。这显然让用户意识到,彩电企业卖硬件却在强制搭售广告位,是否合理合情合法?

最终这也直接造成近年来包括海信、长虹、创维等彩电巨头,以及小米、PPTV等互联网运营商们,在智能大屏运营上的“闷声发财却又战战兢兢”。因为,企业的上述核心盈利模式随时会面临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难以为继和动荡。可以看到,最近一年多来,大量省级卫视和地方广播电视普遍陷入一轮“广告收入大跌”的泥潭之中,而最大的受益者却成为了电视大屏的运营商们。

对于智能大屏的用户运营开发,众多中外彩电企业心里都非常清楚:这是一块巨大的肥肉。但是最近几年来,关于智能电视大屏用户运营的业务模式、盈利来源,以及整个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用户的选择权如何保障?买硬件却在搭售广告位,显然是不能长久的策略;同样作为电视硬件制造商的彩电企业,如何有运营、监管电视平台广告位的权力和责任?

====

家电圈:覆盖产业面广阔、内容专业、观点鲜明的价值分享平台。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