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下陷与中气下陷的区别(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

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教大家区别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

什么是中气下陷证?

中气下陷,是因脾胃中焦之气不足,升举无力,脏器下垂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脏器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和脾气虚证。

由脾气亏虚,升举无力所致。也是脾气虚进一步发展的病理转归。因此具有脾气亏损,运化无权的病理改变,又有中气下陷,清阳不升的病机特点。

脾主升,胃主降,脾之升清即将饮食物所化的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变为气血,周布全身和固定托举脏器,胃之降浊即将食物消化后的糟粕向小肠、大肠不断传递,而排出体外。

气虚下陷与中气下陷的区别(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1)

若脾气亏虚,功能减退,则升清功能失职,精微不能输运,气血不能化生,甚则气陷不升而出现种种病证: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大便滑泄失禁。

若脾气不升,常可致出血,特别是下部出血。

若脾气不足,升降失职,清浊不分,亦常导致泄泻,腹胀,腹痛等症的发生。

因而,脾胃升降失调,大致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者清阳不升而气虚下陷;一者浊阴不降而精微不布头目。

气虚下陷与中气下陷的区别(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2)

什么是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是脾气亏虚,统帅固摄血液的功能失职,致血液由脉向外散溢所表现的证候,以出血(便血、崩漏、肌衄)和气虚证为特征。

也是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因脾既主生血又主统血,若脾气亏虚,统血无权,血不循脉道而溢于脉外,因脾气主升,脾气虚则不能升举,故多表现为下部出血,上部出血较少见,以崩漏、便血、尿血、皮下出血为主。崩漏多是淋漓不断,出血时间较长,便血多是长期性的。

若脾气亏虚,不仅统血无权,运血也无力,故常易导致气虚血瘀,若反复出血,心血不足,肝血亦虚,甚则血随气陷而下出不止,则气亦随血外脱而气竭欲亡,势必“阳不统阴”、“阴亡而阳亦随亡”。

气虚下陷与中气下陷的区别(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3)

中气下陷证和脾不统血证相同点:

中气下陷证和脾不统血证均是在脾气虚的病理基础上发展而来,有的书将中气下陷证和脾不统血证称为脾气虚证的支证。由此可见,这两证均具备了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腹胀,饭后尤甚,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二者病理演变的趋势不同,故各有特征。

气虚下陷与中气下陷的区别(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4)

中气下陷证和脾不统血证不同点:

1、就其临床症状而言

中气下陷证,侧重在气虚无力升举而下陷的脏器下垂方面:肛门坠重,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

脾不统血证,侧重在气虚不能统领固摄血液,血不循经而下部出血方面:便血、尿血、崩漏和皮下出血。

总而言之,中气下陷证和脾不统血证,是脾功能减退的两种表现形式。若以出血为主就称为脾不统血证。若以脏器下垂为主就称为中气下陷证。

气虚下陷与中气下陷的区别(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5)

2、就其病机病势而言

中气下陷证和脾不统血证,均由于脾气不足,升降功能失调,而有气不升提,气陷于下的证候特点,所不同的是,前者升举无力而脏器下脱,后者固摄失职而下部出血

中气下陷证,亦可因气虚,升降失职,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形成泄泻,或清阳不升,而致头昏眩晕,或气滞湿阻,运化障碍,气机不畅而致腹痛。

脾不统血证,若血不归经,蓄留局部,瘀血内停,则形成气虚血瘀证,或血出过多,气随血脱,而致亡阳气脱。

气虚下陷与中气下陷的区别(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6)

3、就其病史病程而言

中气下陷证和脾不统血证,二者均可有脾气不足的病史,均可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特点。但前者,可有久泻久痢,或妇女生育过多,产时用力或产后过劳,元气大损的病因,后者病因以气虚为主。

4、就其调理原则而言

中气下陷证,调理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脾不统血证,调理宜补中健脾,固摄止血。

气虚下陷与中气下陷的区别(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7)

好了,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两者的异同点,就先介绍到这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