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战胜炎帝为什么还叫炎黄子孙(是神话还是历史)

黄帝战胜炎帝为什么还叫炎黄子孙(是神话还是历史)(1)

从现代的古代史和考古学的角度,怎样去看待我国世代相传的炎黄二帝事迹,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课题。众所周知,司马迁的《史记》始于《五帝本纪》,而《五帝本纪》开端就是黄帝的史事,也提到炎黄二帝的关系。这样重要的记载,我们是不能忽略过去、不予研究的。

炎帝与黄帝分别居处在不同的地区。黄帝的区域比较清楚,大家知道,传说他都于新郑。黄帝亦称有熊氏,新郑号称为有熊氏之墟,也就是黄帝居处的故址。这个地点刚好在中原的中央,所以黄帝可以代表中原地区是很清楚的。

《本纪》说他“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其活动的范围即以中原为轴心。炎帝则不然,传说中他虽长于姜水,但是“本起烈山”,都于陈。陈在淮阳,这乃是豫东南的地方。

《山海经》说炎帝之后有祝融,祝融之后有共工,是南方的系统。所以我们看到,黄帝、炎帝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地区,一个是中原的传统,一个是南方的传统。这种地区的观念对我们研究古史传说颇有意义。过去,徐炳昶先生、蒙文通先生等都有类似的见解,在此毋庸赘述。

近些年,在史前一直到文明形成时期的考古学研究上,有一项重要的成果,就是纠正了过去以中原为中心的单元论观点。以中原为中心的单元论的形成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考古工作大多局限在中原地区。后来考古事业发展扩大,也便自然而然地开拓了人们的眼界。

黄帝战胜炎帝为什么还叫炎黄子孙(是神话还是历史)(2)

现在看来,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是单元的,文明起源的各个因素不是在一个地区产生,而是在若干地区分别酝酿和出现的。至于文明在什么地方形成和突破,是另外的问题,至少从起源来说,必须看到若干地区的交互作用。这就是讲,中华文明是我们辽阔幅员之上多民族共同创造的辉煌成果。

长期以来,大家讲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句话今天仍然是正确的。特别是作为文明早期的几个朝代,确实都建都在黄河流域。可是谈到文明的起源,考虑到近年的古成果,应该认为长江流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长江地区从考古文化来看,是相当进步的,绝对不是一个落后的地区。

我想这一点凡是关心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人都会有同样认识,所以有的学者提出中国也有一个“两河流域”,就是黄河与长江。黄河流域的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有联系又有区别,互相影响、沟通和融会。这个观点恰好与炎黄二帝居处的两个地区一致,看来并不是偶然的。

在黄帝以后的古史传说中,依旧可以看到黄河、长江两个地区的关系。最近我在一篇小文里曾谈到有关问题e。据《国语》,黄帝之子有25人,其得姓者14人,但只有12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姑、儇、依。

《大戴礼记·帝系》详细记载了黄帝二子的后裔谱系,参以《纪年》、《山海经》、《世本》、《史记》等书,可以看到古代一些重要的王朝和方国都出于这二子,试表列如下(有省略):

玄嚣———乔极———喾———挚———尧(唐)———契(商)———后稷(周)

昌意———乾荒———颛顼————……舜(虞)——……鲧—————禹(夏)——偁——老童——重黎——昊回——陆终(楚)——(蜀)

《帝系》说:“青阳(玄嚣)降居泯水,昌意降居若水。(“泯水”《史记》作“江水”,是由于汉代字写草了,这个“泯”字和“江”字接近。泯水应即今河南沙河,源出鲁山西,流经叶县,入于汝河。昌意所居若水,则是今雅砻江,流经四川西部,入于金沙江。颛顼也生自若水,事见《吕氏春秋·古乐》因此,黄帝这二子的居地也分为一北一南。

玄嚣一系,如帝喾、唐尧、商、周,都在北方。昌意一系,却多在南方或与南方有关,例如虞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夏禹生于石纽,崩于会稽,楚、蜀更是南方的诸侯。

我在上面提到的小文中说过:“《帝系》这种三代统出一源的谱系,在近代备受学者的讥评,以为子虚杜撰。不过既然各种古书都记有基本相合的传说,意义是不容抹杀的。我觉得如果细心推求,其中不乏启示。”

黄帝战胜炎帝为什么还叫炎黄子孙(是神话还是历史)(3)

这也就是说,炎黄二帝以及其后裔的种种传说都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当然我们也不认为可以确切地知道炎帝、黄帝是什么样子的人,我们不能那样去作研究。我只是说,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炎黄二帝传说应当有密切的关系。

炎黄二帝事迹以及黄帝之后的传说谱系,还向人们说明了两个问题。由于篇幅限制,在这里只能简略地勾画一下。

第一,中华文明的起源要比很多论著设想的要早,甚至要早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前文曾经说过,因为有疑古思潮的影响,中国的历史一下子被缩短了差不多一半,似乎东周以上,至少西周晚期的“共和”以上,历史都成了渺茫的空白。

后来由于甲骨文的发现、殷墟的发掘,商代晚期的存在是不容否认了,于是把古史的上限划到盘庚迁殷,也就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不少外国的历史年表便是这样做的,在“殷”前面完全是空白,不管是传说的时代,还是考古学的文化,都没有列入。

这与其他古国相比就不公平了。现在看来,中华文明起源时间肯定要在商代以前,究竟能推到什么时候,要看今后考古工作同古史研究的进展。

第二,中华文明在相当早的时候,包括它刚在萌生的过程中,便有了颇为广泛的分布。在考古学上,不少学者都在使用“龙山时代”这个词,这意味着从北方到南方很广大的范围里,多种文化都有其共同点。

这种情况,也可譬喻为形成了一个文化的,“场”,其范围之大在古代世界是罕与伦比的。我觉得,这个文化的“场”正是后来'夏、商、周三代时期统一国家的基础。炎黄二帝以及黄帝有25子、得12姓的传说,与这一具有共同点的文化“场”是有联系的。

结合古史传说宋考察龙山时代各种文化,将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有进一步的阐发。特别要指出的是,从这里可以看到,民族的团结统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虽然在漫长的历史上有过多次分裂,但最后终归于统一。这样的民族精神,在史前时期已经露其端倪了。

点击链接可购买《白话史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