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一直睡不着(高考生备考期连床都起不来)

“儿啊!起床了!去上课!你都高三了还赖床,不想上大学了?”

“哎呀——我起,你都叫了几遍了!我起还不行吗?”

即使侄子是高三学生,我二娘家每天清晨仍要上演以上场景。

高考前一直睡不着(高考生备考期连床都起不来)(1)

侄子在高三还赖床:

他不知道高三学习的紧张程度吗?

他不想上大学了吗?

他真的很懒吗?

答案都是:NO

高考前一直睡不着(高考生备考期连床都起不来)(2)

赖床背后的原因——拖延症拖延症的克星——5秒法则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预料到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要把计划要做的事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我侄子不是不知道赖床的害处,可他仍然坚持在床上多躺一会儿,这就是“拖延症”作祟。

拖延症的成因是什么呢?

高考前一直睡不着(高考生备考期连床都起不来)(3)

拿我的这个侄子举例,首先钻出被窝就要做一系列的事情:洗脸、刷牙、吃饭……上学。且不说他做这些“任务”的难度,单就对这些事的“厌恶程度”他就不想起床。

人与人不同,“个体差异”也不同,我们无法具体分析。但“环境因素”相同,比如在冬天,外面下着大雪,你会愿意起床吗?

分析完拖延症症状、成因,接下来“治疗”。

我们要达成某个目标需经过一个流程:

高考前一直睡不着(高考生备考期连床都起不来)(4)

美国励志演说家梅尔·罗宾斯提出

在这个流程中,“你的感受”是造成拖延的主因。

而“5秒法则”完美屏蔽掉“你的感受”,由“需求”直接到“行动”。

5秒法则:当身体出现需求,在倒数“5、4、3、2、1”后直接行动。

这时倒数会和大脑产生的感受相冲突,“你的感受”就会被挤压屏蔽,从而达成直接行动的目的。

研究发现,催动一个人去行动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一个“开始仪式”。

倒数5个数无疑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仪式”。

高考前一直睡不着(高考生备考期连床都起不来)(5)

“5秒法则”如何起效?

说起“5秒法则”,不得不提它的发现者美国励志演说家梅尔·罗宾斯。

她既是一个家庭主妇,又是一个职场达人。人到中年,事业陷入瓶颈期,婚姻差点触礁,又几乎破产,夜夜失眠……

直到有一天晚上,她在电视中听到火箭发射倒计时的声音,于是灵机一动自己倒数“5、4、3、2、1”后立即爬了起来继续工作。

在此情况下,梅尔·罗宾斯意识到了“倒数”的魅力,并发明了“5秒法则”。

“5秒法则”完美契合了很多心理学特征:

高考前一直睡不着(高考生备考期连床都起不来)(6)

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心理学理论是“心理控制点”和“开始仪式”。

1 心理控制点:人们在归因过程中对控制自己行为和心理力量的看法。

2 开始仪式:在活动开始时所做出的程序性、规律性的行为,能使人产生存在感和满足感。

因为人们利用“5秒法则”达成目的后往往会思考自己是如何成功——归因过程,这时“5秒法则”的重要性就会凸显。

人们的“心理控制点”会向“5秒法则”偏移,这样你就会更倾向于使用“5秒法则”。

当你倾向于使用“5秒法则”后,“开始仪式”有助于你将使用“5秒法则”变成习惯。事成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享受成功的自豪感,并形成良性循环。

它就像是Nike的广告语“Just do it!”,但它比此语更具有侵略性和可行性。“5秒”只是一个窗口期,有步步紧逼的味道。

它压迫着你行动!

高考前一直睡不着(高考生备考期连床都起不来)(7)

家长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学会使用“5秒法则”——打造“速动侠”
  1. 陪伴,站在孩子身后。
  2. 先利用“5秒法则”做小事,再做“大事”。
  3. 适时、适当的鼓励孩子。
  4. 用好“二八定律”。

高考前一直睡不着(高考生备考期连床都起不来)(8)

现在,我来介绍这四个方法如何实际操作:

1 简单粗暴的把上文所提的拖延症成因总结为两个字:“害怕”。只要你让自己的孩子克服恐惧,你就成功了一半。

作为一个家长,你帮助你孩子克服恐惧的最好方法便是“陪伴他!”

不论何时,孩子心中的阴影都可以被家长的积极言行消除。

当你发现你的孩子开始退缩时,你只需要站在他身后,或提醒或以身作则。

当我得知侄子的赖床行为后,当即建议二伯搬去和侄子一起住,只需每天比他早起十分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的内心肯定会有所触动。这时,再抛转引玉把“5秒法则”搬出来,孩子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我们知道,孩子在注视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作为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榜样。

————米歇尔·奥巴马

想让你的孩子利用“5秒法则”,你应先学会使用“5秒法则”。当你能利用“5秒法则”达成目标时,在你的影响下你的孩子又怎能不会?

高考前一直睡不着(高考生备考期连床都起不来)(9)

在父母陪伴下,孩子脸上总是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2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做事要从小到大。

你可以先让孩子利用“5秒法则”处理一些小问题,比如:自己去刷碗,自己去上学等等(根据年龄的不同,将难度适当调整)

然后,再让他处理一些大问题。例如:改掉自己赖床的坏习惯,戒掉“吃手指甲”……

要记住:千万不能拔苗助长,要让孩子去做自己接受能力之内的事情。比如你让一个初中生利用“5秒法则”去攻克大学微积分课题,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高考前一直睡不着(高考生备考期连床都起不来)(10)

3 适时、适当鼓励:

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

————英国教育家史宾塞

在此,我不得不提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期,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这就要求你鼓励你的孩子时,你要这样说“你很棒,我相信你一定还能XX”,这样既肯定了孩子的成就,又给出了一定预期,敦促其继续前进。

同时,鼓励孩子就要允许孩子犯错。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状况:孩子喜欢做某件“不好的事情”(小到捡脏东西回家,大到逃课上网吧)。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再追究的意义已经不大了,但这时向他灌输思想的时机到了。

鼓励他使用“5秒法则”摆脱那些“不好的事情”,并相信他还能做的更好:“下次,我们再也不XX了,我们去XX”。

高考前一直睡不着(高考生备考期连床都起不来)(11)

给孩子一个赞赏的微笑,就像阳光照耀含苞待放的花蕾

4 用好“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最重要的20%能够撬动剩余的80%。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导孩子尤其是初高中的孩子时,抓牢那最关键的20%。

想一想影响你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你就应该用“5秒法则”去首先解决他这方面的问题。

我的侄子爱赖床这个习惯在高三这个关键时期相当“致命”,所以应首先利用“5秒法则”克服此习惯。

同理,发现你孩子最“致命”的习惯,先教他用“5秒法则”解决这20%,再解决剩余80%,便可事半功倍。

高考前一直睡不着(高考生备考期连床都起不来)(12)

最关键的20%往往能够撬动次要的80%

结语

我们通过“克服赖床”这一角度切入,讨论了“5秒法则”背后的心理学依据以及利用“5秒法则”来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从一个拖拖拉拉的孩子变成一个“速动侠”需要坚持上文我所提的四个方法:

  • 陪伴,站在孩子身后(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 先利用“5秒法则”做小事,再做大事(循序渐进)
  • 适时、适当的鼓励孩子(罗森塔尔效应 两个“鼓励”模板)
  • 用好“二八定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