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要避免和克服对吗(控制错觉定律我们总是会)

错觉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错觉是指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错误的知觉经验。

它与幻觉或想象不一样,因为它是对应客观的和可靠的物理刺激的,只是我们的感觉器官似乎在捉弄我们自己,尽管这样的捉弄自有其道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为模式,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训练加以控制的,因此下意识将这种行为模式错误地推及所有的事情上面,包括一些极其偶然的事件。

关于错觉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解释。

比如,飞行员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经验不够丰富者往往因分不清上下方位,产生“倒飞错觉”,造成飞入海中的事故。

此外,在一定心理状态下也会产生错觉,如惶恐不安时的“杯弓蛇影”、惊慌失措时的“草木皆兵”等。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经验、情绪以及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同时,外在因素也会引起我们的错觉。

有一个实验。分别从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中挑选10个孩子,让他们估计从1分到50分的(美元)硬币的大小。

实验发现,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比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要高估硬币的大小,尤其是5分、1分和25分值硬币。

如果当硬币不在眼前只靠记忆估测或者把硬币换成相同大小的硬纸板时,则高估情况会急速降低。

这个实验形象地证实了在不同家庭环境中形成的态度和价值观对知觉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

虽然人知道有些事情是偶然事件,是讲究概率的,不过他们仍然会错误地以为可以由自己控制。

这种错觉即是不符合本身特征的错误的感知,它并非是幻觉,也不同于想象,而是根据客观存在的物理而形成。

错觉要避免和克服对吗(控制错觉定律我们总是会)(1)

关于“控制错觉理论”,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对一家保险公司的内部员工发放了一批,员工们可以花上1美元的价格来购买一张,这样就有机会中得百万美元的巨额奖励。号码可以机选,也可由员工自己选择。

等员工挑选完毕之后,心理学家们让公司开始和人员协商,希望可以购买他们手中的。结果机选的转让价是1.6美元,而自选的转让价是8.6美元。

当心理学家们调查自选号码的员工为什么会提高转让价时,员工的回答是他们觉得自己选择的中奖率会更高一些。

这就说明了人们之所以会认为自己选择的号码更容易中奖,是因为“控制错觉理论”在作怪。

错觉要避免和克服对吗(控制错觉定律我们总是会)(2)

哪怕像这种偶然事件,人们对其仍然抱有控制错觉,更不要说生活中其他事情了。

人们渴望对于自己,对于生活,对于各类事件有一种掌控感。掌控感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是基于安全感和成就感而产生的。

如果失去了掌控感,人们生活就会失控,就会缺乏安全感,每天就会惶恐不安,这是人们不愿乐见的。

哪怕安全感得到基本满足,人们为了追求成就感,仍然需要对事物的掌控感。如果一个人的成败与否,完全不是自己所决定的,那么人们就不会追求成功,追求自我实现。

父母对于子女的控制行为,也是一种本能。

所有的父母都认为的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伸,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父母可以随意决定孩子的各种状态,让子女服从自己。

夫妻在生了孩子之后会更加幸福,不仅是因为生命得到了延伸,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孩子施加控制。

这种掌控感能够给父母带来安全感、幸福感和成就感。父母不会允许子女控制自己,因为想要在控制中获得幸福,只能是单向控制的。

人们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样是控制行为的表现。

我们为了不让生活显得那么“动荡”,会刻意规划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在什么时间,去见什么人,去做什么事情。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生活始终在我们控制之中。生活中的主要行为、成就,都是依靠我们努力和训练获得的,这就让我们形成了一种控制错觉,让我们错误地以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控的。

所有的投机行为,也都是建立在控制错觉之上的。

无论是机会主义者,还是那些对自己知识、能力足够自信的精英群体,都会犯下同样的控制错觉。

他们自信地认为自己的投机行为不会让自己受到损失,但是事实恰恰相反。

他们对于自我的控制力足够自信,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他们失败的经历太少了。越是一帆风顺的人,越容易自信地做出一个错误决定。

熙桓心理

控制错觉定律告诫我们: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断,要客观分析问题的成因。不良的错觉要杜绝,好的错觉要善于利用。

让自己的控制力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控制力会让我们感到绝望,控制力过剩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只有坦然地接纳自己有限的控制力,才能够享受美好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