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五大领域解读幼儿行为(深度解密幼儿的规范意识)

作者:喵喵﹠小鱼

———— / BEGIN / ————

“咚咚咚~咚咚咚~”

“晚上10点了,还有人拜访吗?”小鱼心里嘀咕着。打开门,发现原来是楼下的奶奶。

“都这么晚了,你们家小孩还在吵呀!”奶奶带着不悦地说道。

“对不起,小孩白天睡多了,现在还没办法入睡。”小鱼连忙表示歉意,并允诺,“以后晚上9点后,一定让小孩不再吵闹。”

奶奶欣然地接受了道歉,下楼了。小鱼也关上门,回到了房间。

如何从五大领域解读幼儿行为(深度解密幼儿的规范意识)(1)


这时候小鱼开始疑惑了,如何告诉家里的宝宝“晚上9点后不要吵闹”,并让他们遵守这一行为规范呢? 小鱼脑海中马上蹦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学龄前儿童能有行为规范意识吗?”

研究者对这一问题早就开始了探索,发现小孩大约从3岁开始(注:这是一个平均值,起始年龄会因人而异),已经萌生了行为规范的意识。

“这么早?”吃瓜群众表示不信。

可若你 “充当”一次科学家,认真观察下学前小朋友的过家家游戏,是不是发现他们会经常使用“你应该”、“你不应该”、“再不这样做,就不和你玩了”等语言呢?这些语言不就是在维护游戏中的行为规范嘛!

如何从五大领域解读幼儿行为(深度解密幼儿的规范意识)(2)

所以,不要小觑小朋友的过家家游戏(学名为假装游戏),他们打着“玩”的幌子,实际上在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当然,要观察到3岁这个起始年龄,可能有点难度,除非你已经养了一打小孩。


本着严谨务实的态度,研究者对上述现象也开展了实验研究。

实验人员首先给小朋友展示了一些积木,其中有一个积木的半截是红色,而另半截则是蓝色(把它叫做“异装”积木吧),而其它的积木都是蓝色的。这些积木与小朋友日常玩的积木并无特殊之处,同样是用来搭建各种模型。为了让小朋友熟悉这些积木,实验人员和小朋友一起使用这些积木搭建了各种模型。

如何从五大领域解读幼儿行为(深度解密幼儿的规范意识)(3)

之后,实验人员对小孩说,“我要向你介绍一个游戏,名叫daxing。”(注:不要问daxing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一个临时拼凑的英文词;你也可以将这个游戏命名为“无聊”。)说完,实验人员拿出一个泡沫板,上面嵌有不同大小的洞,可将积木放在这些洞里面。

游戏按照如下行为规范进行:像掷骰子一样抛掷“异装”积木,如果蓝色朝上,则可以将一个积木放进泡沫板的洞里。在小朋友熟悉了这个新游戏规则后,有个名叫Max的人过来说也要玩积木,并将积木用来搭建模型。

结果发现,Max在声明也要玩daxing游戏后,相比Max仅仅说玩积木,3岁小孩会使用“应该这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等规范相关的词汇,试图纠正Max用积木搭建模型的行为,要求他按照新的游戏规则使用积木。但2岁的小孩则不会去纠正Max的行为。

因此,小孩从3岁开始确实已经具备了行为规范的意识,而且会对冒犯规范的行为予以纠正,以维护这种行为规范


就3岁的小孩来说,除了在言语上去纠正违反行为规范的个体,而且还会对其实施惩罚

研究者制作了一个大开脑洞的桌子,可以拉动桌子下面的绳子使其逆时针旋转。小朋友作为吃瓜群众,首先观看由实验人员表演的玩偶剧。

如何从五大领域解读幼儿行为(深度解密幼儿的规范意识)(4)

剧本1:玩偶2在没获得玩偶1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旋转桌子,将玩偶1面前所拥有的玩具移到了自己面前(即玩偶2偷了玩偶1的玩具,而且是光明正大的偷,属于违反行为规范);

剧本2:玩偶2在拿走玩偶1的玩具前获得了玩偶1的允许,其他与剧本1相同(属于常规行为)。

之后,小朋友有机会参与到玩偶剧中,选择是否旋转桌子,惩罚使得玩偶2面前的玩具落入洞中,让其无法拥有。

结果发现,在玩偶2是偷玩偶1玩具时,3岁小孩会实施惩罚行为。

看到了吧,3岁小朋友其实都有“蝙蝠侠”的精神。

如何从五大领域解读幼儿行为(深度解密幼儿的规范意识)(5)


小鱼继续着刨根问底技能,“既然小孩自3岁开始已经有了行为规范意识,如何让小孩学习新的行为规范呢?”

事实上,小朋友对父母的语言是相当敏感的,而且能理解命令式语气,从语言表述的内容中获知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种方式是基于权威的影响而获得的行为规范,其很可能会由于父母或权威方的不在场使得小朋友的行为约束解除,从而实施违反规范的行为,而且小朋友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如何从五大领域解读幼儿行为(深度解密幼儿的规范意识)(6)

难道必须得使用这么“残暴”的语言,才能向小朋友传递行为规范吗?答案当然是“否”。那么,如何采用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去教小孩行为规范呢?

实际上,人类自带一种属性:面对小孩,尤其是学前儿童,会自动激活一种特殊的说话方式,称之为儿向语(child-directed speech)

如何从五大领域解读幼儿行为(深度解密幼儿的规范意识)(7)

不用去训练如何使用儿向语,只要回想你如何和喃喃自语的婴儿对话的语调,就瞬间掌握该项技能。带上这样一种说话语调,用你的手指向某个遵守行为规范的榜样人物,看着小朋友并面带微笑的告诉TA,“宝宝看,小朋友吃饭前应该洗手。”,“宝宝看,小朋友玩好玩具后应该将玩具收好。”等等。

研究表明,这种教育法会使得小孩更容易理解这是一种行为规范,而且当自己和他人违反规范行为时纠正意愿也更强

在小孩行为规范的建立中,父母不仅仅只是一个指导者,也可以是一个实践者,可约定与小孩一起制定某个规则,共同遵守。比如,你不能拿着手机看电影或玩游戏,而要求自己的孩子不玩手机。

如何从五大领域解读幼儿行为(深度解密幼儿的规范意识)(8)

研究发现,行为规范必须获得一致同意通过,才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在这项研究中,小朋友依然是吃瓜群众,需要认真观看一出玩偶剧。玩偶剧中有4个玩偶,其中1个是“提议者”,2个均是“附议者”,剩下的一个是“当事人”。“提议者”首先提出一套针对后续游戏的行为规范,如:只能将小瓢虫放入盒子A,不能放入盒子B。之后,两个“附议者”依次表示同意这一行为规范。

如何从五大领域解读幼儿行为(深度解密幼儿的规范意识)(9)

戏精则是“当事人”,TA可能有四种反应:(1)同意“提议者”提出的游戏规则;(2)反对“提议者”提出的游戏规则;(3)啥也不管,睡觉;(4)提出要退出游戏,不跟你们玩了。

此后,1个“提议者”,还有2个“附议者”依次按照约定的行为规范(即游戏规则)放置小瓢虫。最后,“当事人”做出了违反规范的行为,测试3岁小朋友对TA的反应。

结果发现,小朋友只对“当事人”同意情景表现出对行为规范的维护行为,如:要求“当事人”应该将小瓢虫放置在A盒子,而非B盒子。

因此,只有在当事人同意行为规范的前提下,这一行为规范才对当事人起约束作用

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研究者对“附议者”中同意游戏规则的人数比例进行了改变,发现即使“当事人”最终同意游戏规则,只要“附议者”中有人不同意,则该行为规范对“当事人”依然没有约束作用

想要制定家庭规则吗?看吧,必须共同参与,一致通过才行

如何从五大领域解读幼儿行为(深度解密幼儿的规范意识)(10)


小鱼的脑回路又继续高速运转,“行为规范建立后,小孩如果违反规则,如何对小孩进行管教呢?”

心理学研究者发现,父母常用的管教方法包括以下三种:

  • 撤销关爱:在孩子做出不良行为后,停止对他们的注意、关爱和支持,即让小孩产生关爱缺失的焦虑。
  • 权力压制:运用长辈的权力控制儿童的行为,通过强制要求、人身约束、殴打以及取消特权等,让小孩害怕。
  • 说服引导:通过强调某个行为对他人产生的伤害性影响,向儿童解释其行为错误的原因,并提供为什么应该改变的理由,通常也向儿童提供如何弥补过失的建议。

举个栗子,“小孩拿着点燃的烟火追着小狗跑,吓到了小狗”:

  1. 如果采用撤销关爱的方式,父母可能会说:“你要干什么!走开!我不想看见你!”
  2. 如果使用权力压制的方法,父母可能会打小孩,或者说:“你怎么能这样呢,这周六不带你去看电影了。”
  3. 如果使用说服引导的方式,父母可能会说:“你看小狗现在多害怕,你这样会让它身上着火的,如果它被烧伤,它的家人都会很伤心的!”。同时,可要求小孩向狗的主人道歉以弥补过失。

如何从五大领域解读幼儿行为(深度解密幼儿的规范意识)(11)

小朋友是如何看待上面三种不同的管教方式呢?

研究者向4~18岁儿童和青少年,陈述了类似上述伤害小狗等多个故事,且在每个故事中提供了父母如何管教小孩的方式。

在听完每个故事后,儿童和青少年需对父母所采用的管教方式作出“非常不好”、“不好”、“一般”、“好”或“非常好”的评定。

结果发现,对所有年龄的受试者来说,说服引导都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管教策略,对权力压制的接受程度居第二位。

因此,研究者建议,对违反行为规范的小朋友应主要采用说服引导,并偶尔使用权力压制的管教方式


然而,在说服引导过程中,父母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疑惑,“当周围有其他人违反行为规范时,怎么向自家小朋友解释TA必须遵守”。

如何从五大领域解读幼儿行为(深度解密幼儿的规范意识)(12)

这不,小鱼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楼上也是一个有小宝宝的家庭,经常会在9点后产生较大的声响。如何解释楼上的住户可以不遵守“晚上9点后不要吵闹”这一规定,但小鱼家的宝贝们必须遵守呢?

儿童心理学家给出了以下四条建议:

(1)解释是否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比如,可告诉宝贝们:“楼上的响声并没有吵到我们睡觉,但楼下的奶奶睡眠不好,很容易被响声吵醒。”

(2)解释他人是否有意而为之。也可告诉宝贝们:“楼上的响声可能是小宝宝不小心碰倒了东西或摔倒造成的。”

(3)解释行为规范的情景依赖性。有些行为规则并非适用于所有人,比如家庭规则仅适用于制定该规则的这个家庭。因此,可告诉宝贝们:“这是我们家一起约定的纪律哟,而楼上的小宝宝并不知道这个要求”。

(4)强调违反规范后带来的惩罚。比如,可向小朋友们解释:“楼上小宝宝的爸爸妈妈会批评TA的。”

有了这些信息,小鱼心中的很多疑惑也解开了。

看来,小朋友们早就做好了接纳行为规范的准备,各位父母做好准备了吗?小朋友的行为规范都蕴藏在你的语言和行为中,温和的语言一起约定好的行为是小朋友们的期待!

如何从五大领域解读幼儿行为(深度解密幼儿的规范意识)(13)

当小朋友抵不住诱惑,违反了行为规范后,请记住理性的说服引导永远是他们的最爱。

参考资料

1. Journal: H.Rakoczy,F.Warneken, and M.Tomasello. “Thesources of normativity: Young children’s awarenessof thenormative structure of gam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 44, p. 875–881,2008

2. Journal:H.Rakoczy,and M.F.H. Schmidt. “The early ontogeny of social norms.”Child DevelopmentPerspectives. Vol. 7, p. 17–21, 2013.

3. Journal: K.Riedl,K. Jensen, J. Call, and M.Tomasello. “Restorative justice in children.”CurrentBiology. Vol. 25, p. 1731–1735, 2015.

4. Journal: M.F.H.Schmidt, L.P. Butler, J. Heinz,and M.Tomasello. “Young children see a singleactionand infer a social norm: Promiscuous normativity in 3-year-olds.”PsychologicalScience. Vol. 27,p. 1360–1370, 2016.

5. Journal:G.Csibra, and G. Gergely. “Natural pedagog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Vol.13, p. 148–153, 2009.

6. Journal:M.F.H. Schmidt, H.Rakoczy, and M.Tomasello. “Young children understand the role ofagreement in establishing arbitrary norms—but unanimity is key.” ChildDevelopment. Vol. 87, p. 612–626, 2016.

7. Journal:M.F.H. Schmidt, H. Rakoczy, and M. Tomasello. “But he didn’t mean to do it:Preschoolers correctpunishments imposed on accidental transgressor.”CognitiveDevelopment. Vol. 39, 13–20, 2016.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 / END /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