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学的发展脉络(你所了解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动荡,引起文化学术领域的创新。原来藏在官学中的典籍散落民间,掌握知识的新人士阶层兴起,种种因素,造成学术的下移。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对中华民族以后的文化发展轨迹产生不可估量影响的一批思想巨人先后出现,宛若我们头顶的恒星。

私学的发展脉络(你所了解的历史)(1)

首先,先谈谈西周教育西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期盛时期,在教育方面,建立起中国最早的官学制度,当时的学校都由国家兴办,西周王室和诸侯各国在京畿和诸侯国都设立的学校称为国学,那些设在郊区乡里的叫做乡学。国学是贵族学校,又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是初等学校,国学学生念完小学,可升入大学进一步深造,他们一旦完成大学学业,经过官方考核,成绩优秀者以担任国家高级官吏。与国学相比,乡学则地位相对低下,它是招收郊区国人子弟入学的平民学校,只相当于国学的小学程度。它的学生完成学业后,经过层层筛选,只有少数成绩特别优异者可进入大学,还有成绩优秀的,可出任地方政府的官员至于比较偏远地区的居民—“野人”,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国学中讲授的内容由官方规定,主要是六艺。小学阶段学习书,数等课程,大学学习礼、乐、射、御等课程。国学中没有专职教师,老师由那些有学识的国家官员兼任。由于西周实行世袭官制,学官由官员兼任,所以也是世世代代相袭的。

西周时期,天子控制着教育大权,也垄断着学术。京畿不但是全国最高学府所在地,也是全国文化教育中心,集中了大量的图书典籍和人才,进入东周时代,王室衰微,失去了政治上的权威,它直接控制的领地很小,地方诸侯不再按制度经常性地向中央纳贡,王室财力枯竭,学校连维持下去都感到困难,再加上王室内部为争夺权力发生内讧,造成学员四下离散,这样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随着政治,经济权力的下移。从周王室逃离到各个诸侯的官员在走出的同时也带走了自己本身所掌握的文化学术。昔日由政府掌握的学术,逐渐向民间传播,从前的官府之学也成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的渊源。

私学的发展脉络(你所了解的历史)(2)

春秋末期,诸侯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国家为了谋求霸权或者为了谋求生存,招贤纳士不遗余力。在旧官学体制瓦解。而诸侯各国又忙于攻战,无暇顾及教育的时候,对一种能够承担起培养人才的新的教育模式的急切需求产生了,私学由此应运而生了。

所谓私学,是个人进行的办学活动,它与官学相对,完全从国家机构中独立出来,摆脱了政教合一,官教合一的体制。私学是一种相当自由的办学方式。各国对私学没有什么条款的限制甚至讲授内容也不加干预。私学的创立者中,大多数都是当世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师是独立的自由职业者,官府也不负担薪水以及日常教学开支。教师根据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安排课程,例如儒者讲解六经,宣扬仁义之学;阴阳家讲授天文历象;而法家则传播刑名之术等等。当然,为了维持教学活动的进行,学生就学时要缴纳学费,同时负担自己的开销。他们师从哪个老师也完全凭自己个人意愿,如果对老师传授的课程不感兴趣或者认为老师水平有限,都可以自行离去,转投他门。在私学中,师生之间不再是西周官学中的上下级关系,而转为学业上的师徒关系,师生之间的情感也是从学业上建立起来的。老师对学生言传身教,关心他们的学习和进步,而学生接受老师学业教导,尊重老师。

私学的发展脉络(你所了解的历史)(3)

私学的老师往往也是抱有一定政治理想的士人,他们聚徒讲学,宣扬自己的学说,私学也因此成为各家学派的论坛和基地。这些思想家兼教授为了使自己的学术能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游说于诸侯国之间,所以他们讲学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叫做“游学”。这样一方面可以招收更多的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自己学说的影响力,一般来说,某家学派的理论越具特色,社会声望越大,吸引的生徒也越多。游学是私学的一个特点,也是它的一个独特功能。游学活动的展开,活跃了学术空气,扩大了学术影响,拓宽了弟子们的视野,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交流。例如墨子本是鲁国人,曾经游学到宋国,还做了官。

私学的发展脉络(你所了解的历史)(4)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私学林立,人们一般认为孔子是创办私学的第一人,现在看来,孔子办的私学,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已经相当成熟,应该是吸收了前人开办私学的经验。据一些零散的古籍记载,在孔子之前或同时期,已经有一批有识之士创办私学。例如周室的老聃,楚国的老莱子,都曾经授徒讲学。由于关于孔子办学的历史记载最多,同时孔子小学的成绩也最卓著,培养出的人才也最多,把私学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所以我们还是尊孔子为先师,推他为私学的首创者。

私学的发展脉络(你所了解的历史)(5)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在自己的祖国鲁国三次办学,又曾经两度外出游说于诸国,在这期间也招收了很多学徒。他一生潦倒,学说不被接受,但是培养了大批衣钵继承者。孔子第一次公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学生若虔诚求教,只需“自行束修以上”(就是送上一份礼物),而不论他的出身、性格、志趣如何。孔子招收的学生,没有年龄、贫富的限制。从年龄上说,他的弟子们老少参差不齐,其中颜元繇只小孔子6岁,较年轻的公孙龙则小孔子53岁。学生们贫富差别也很大。孔子最钟爱的学生颜回,吃喝是“一箪食,一瓢饮”,住“在陋巷”,人不堪其苦,而另一个著名弟子端木赐(子贡),出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富商家庭。在社会地位上,孔门弟子也是贵贱有别。例如公冶长,曾经因犯罪被判刑入狱,颜涿聚曾是一位大盗,而孟懿子、南宫敬叔则是贵族子弟。孔子授徒还不受地域的限制,其门人很多来自诸夏之外的蛮夷之邦,而孔子也多次希望到开化未足的东夷去施行礼义教化。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了中国古代从未有过的普及教育观念,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私学的发展脉络(你所了解的历史)(6)

孔子以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他死后,弟子们悲痛之极,为他守墓3年方才各自散去,而学生子贡缅怀老师未已,在墓旁边结庐又生活了3年。孔门弟子对于孔子的感情,代表着春秋战国时期学生们对私学老师的普遍尊崇。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大改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入到教育行列之中,以一家之言立教。其中最突出的有墨子、孟子、荀子等人,他们以所学传习天下,私学门户纷呈而又不拘于私见,与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繁荣局面珠联壁合相映生辉。

私学的发展脉络(你所了解的历史)(7)

私学的发展脉络(你所了解的历史)(8)

私学的发展脉络(你所了解的历史)(9)

好了,感谢各位读者的阅读,努力提高历史的趣味性是我坚持不懈要去做的事情,也希望更多朋友能够热爱历史,热爱中国历史!!!

下期再见,我是汉臣!!!

求点赞!!!

求支持!!!

求转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