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写出了怎样的历史事件(青玉案元夕中的)

《青玉案·元夕》中的“他”和“那人”究竟是谁?,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青玉案元夕写出了怎样的历史事件?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青玉案元夕写出了怎样的历史事件(青玉案元夕中的)

青玉案元夕写出了怎样的历史事件

《青玉案·元夕》中的“他”和“那人”究竟是谁?

《青玉案·元夕》非辛弃疾代表作,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全词的闪光点和千古绝唱。元霄前后,网络热传,然却瑕疵和误解不少。

如:将“灯火”诠释为“灯光”和“路灯”等,不妥。若将张继“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渔火改为渔灯那会怎地?又如:将“蓦然”改作 “突然”、“猛然”甚多。尽然这些词意近“蓦然”,但对表述作者的心境强差人意,影响了对全词的读解。作者是在怅然若失的不经意间回首,才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此,不改为妥,改之反显画蛇添足,若改以“怅然”较好。再如:有人竟将“灯火阑珊处”说成灯火辉煌的灿烂处。这种常识性的缪误很不应该。“阑澜爛”三词音近,因有无边旁而大相径庭。“阑珊”指清静、冷落和寂寥。“灯火阑珊处”意是说“他”在静寥冷落的灯火稀疏处。“阑珊”在古诗词中常见。如:晚唐白居易的《咏怀》,南唐李煜的《浪陶沙·簾外雨潺潺》,北宋苏东坡的《减字木兰花》。南宋王千秋《浣溪沙》的“灯火阑珊欲晓时”…古人习将夜静称夜阑:蔡琰的“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杜甫的“夜阑更秉烛”。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楚汉相争,项羽困于垓下,四面楚歌,众叛亲离,虞姬阑珊起舞…将人物的凄怆心境,世态凄凉以及凄风苦雨的环境一览无余地尽绘,演绎为“霸王别姬”的历史悲剧。

赏析《青玉案·元夕》的核心关键是,“他”和“那人”究竟指谁?书和网上多说,或是恋人,或是美人,或是赏灯游女,很多书册也将“他”改为“她”。非也!!!乃指作者的自己。为什么?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宋史》有传,《稼轩集》《稼轩奏议》等有载。辛弃疾生于沦陷于金国的济南,非是投笔从戎的书生,而是自少壮怀激烈,立志报国,日读诗书,夜习武艺,文可运筹帷幄,武能决胜千里。正其所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而“气吞万里如虎”。绍兴三十一年(1161),21岁的辛弃疾,决然举旗北国,纵然召众2000余,毅然投奔耿京,骤然壮大了义军。霍然闻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僧人)所害,愤然单骑独踹金营,凛然在敌酋营帐挥剑斩了叛徒首节,坦然以归。英雄虎胆,浩然正气,竟然镇慑千军于敌营,名震大江南北。宋高宗闻知谕召,辛弃疾奉表南归,赵构在建康亲自接待,授予右承务郎。然而,两宋一脉相承,赵匡胤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又而“杯酒释兵权”,乃为历史创举,一改历朝帝王持杀功臣的残酷无情 ,更可避免主幼冲龄而易让权臣篡权的悲剧屡现。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两刃剑,重文轻武的国策,却让两宋历代患了软骨症,胆小如鼠,畏敌如虎,念的都是投降经。“弱宋”,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一味打压武将和主战派。如:北宋的狄青,南宋的岳飞,辛弃疾也遭际如此。“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宋代的经济文化繁荣,无疑居于世界前列。可是,周边尽是虎视眈眈的穷凶恶邻,宋代的文明实乃处于刀锋上的文明,更由于朝廷腐败和“窝里斗”,最终演绎为中国历史上最可耻最可悲的“靖康之耻”和“崖山之败”。

长歌当哭,敢问谁知?辛弃疾归宋四十余年间,却有二十七年被朝廷打压冷落而废弃闲置不用。他本来自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率军转战在沦陷区的战场上。怀着“还我河山”的壮志,毅然奉表南归,以求更好效命疆场。可是,朝廷却将他闲置在江西、福建和浙江等二线,无异将“他”废弃在“灯火阑珊处”。南宋满足偏安享乐,一味妥协投降成为主潮流,“直把杭州作汴州”,可说比屈原时期的楚国还昏暗。辛弃疾成了宋代的屈原,凸显“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慎独高贵。面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境况,因爱国情怀驱使,逆境中的“他”虽倍受冷落,却初心不改,不断上呈奏议,不断请命决战疆场,却不为朝廷赏识和世俗理解,屡呈奏议,屡被弹劾,屡被罢官,弃置于“灯火阑珊处”。永康藉状元陈亮是他的好友,在《辛稼轩画像赞》悲叹:“真鼠枉用,真虎不用”。直白了辛弃疾的命运坎坷,揭露了南宋王朝的妥协投降。

辛弃疾文学造诣非凡,无愧为开创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一生作词900余首,选留600余首。填词长于豪迈,与北宋的苏轼并称“苏辛”,且比苏东坡更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婉约词也不少,凸显一派侠骨柔情,饶有风范,叹为观止。譬如:《祝英台近·宝钗分》,一改豪迈词风,柔情如水,柔肠寸断,毫不逊于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他总在婉约中蕴涵寄托“他”的爱国情怀。《宝钗分》正以美女怀春为词,托诉怨闺离别恨而婉约抒发对山河破碎,祖国分离的衷情。《青玉案·元夕》属婉约词,是作者再次罢官后回上饶所作。宋开禧三年(1207),杰出的爱国词人,壮志未酬,悲愤逝世,终年68岁,奉祠建墓于铅山。

归结:风云变幻,国际形势尖锐复杂,品读辛弃疾的词和品尝他的爱国情操具重要意义。实事求是地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和谈乃至妥协,不失是阻遏战争而争取和平的一种手段,如列宁俄国与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条约》,为苏俄赢得了时间而取得了胜利。但是,必须强化居安思危的意识,必须持有爱国主义的底线,必须敢于亮剑的斗志,必须把自己的事办好,必须把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搞上去,这才是根本,也是品读《青玉案·元夕》的主诣。

稿於2021.3.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