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困难和挫折论语中的名言(多么痛的领悟失道而后德)

生活于春秋战乱时期、曾为周王室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的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在归隐之际回往历史、展望未来,写下了《道德经》之《德经》的开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段话是老子对周王朝从部落兴起、王朝建立、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作的深刻地历史总结与反思。现在读来仍然能感受到一个耄耋老人那淡然心境中的隐痛,这种心境套用现在的一句流行歌词来说就是“多么痛的领悟”!

遇到困难和挫折论语中的名言(多么痛的领悟失道而后德)(1)

从这一段话开起,他直面历史,摊开问题,剖析原因,总结教训,陈述自然大道,提出无为方案,以期未来“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周王朝在立国之初,总结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总结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天命观,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理念,从此“以德治国”的指导思想影响华夏几千年。

遇到困难和挫折论语中的名言(多么痛的领悟失道而后德)(2)

周王室认为其取殷商的成功秘诀是其有“配天之德”,此“配天之德”是上应天命下合人心,为此周公制礼作乐以彰周王室统治者“配天之德”,分封建国以安天下。

然“天道无亲”,源于上天并下合民心的“德”并没有以保证周王朝千秋万代,分封建国导致后来的诸侯纷争、兵行天下,原有礼乐随之崩坏。老子看到,在周室衰落的同时,楚、齐、魏、赵、秦等诸侯国纷纷崛起,历史仿佛又在重演殷商衰落、周室兴起的轮回,相似却又有不同,这是为何?

遇到困难和挫折论语中的名言(多么痛的领悟失道而后德)(3)

老子认识到“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周王室的衰落意味着源于天的“德”倒了。真是靠人人倒,靠天天倒。

天才的老子在“致虚极、守静笃”中突破天之限制,深刻地观到了“道”,发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由此德以道立,得道有德;道以自然,德以无为。

身国天下同构,遵道修德以内圣外王。

道在己。

历史滚滚向前,变化是唯一不变的,此谓之“道”之“恒”。

李宗盛《领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