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里面一共几个庙(吴庵与云台山志)

吴庵位于连云港市南云台山北麓,连云港开发区中云焦庄南山(34°40'46.32"北,119°19'38.88"东),因吴氏始居而得名。其东隔马耳山(一名马尾山)与魏庵接壤,西隔龙山与牛王庙相望,南依南云台山,北为焦庄,整个村庄坐落在山北坡的台地上。周边有鸡心涧、飞来石、草浪坡(一名苍狼坡)、腰山、妖怪山、焦庄水库;有始建唐朝的善积观遗址;有由吾庙遗址;有人文气息浓厚的吴氏“即林园”遗址。四面环山,涧深水长,土地肥沃,万木参天,四季果木飘香,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为之吟咏,是个宜居的好地方。

云台山里面一共几个庙(吴庵与云台山志)(1)

2005年吴庵卫星地图

吴氏即林园,是清朝云台山地区的著名园林,据史书记载:“在诸韩南山苍狼坡下,为吴氏园林。老树数万株,花竹交映,遥望蔚然,蓊郁不见其有山也。中有碧藏楼、锁筠居、浮翠轩、水明楼、自娱阁、示志山房、移深庵、陋不轩、锦绣万花谷、梅谷、芍药畦、栗园、樱桃坞、霜叶林、松岭诸胜。”吴庵吴氏自何时迁此建园居住的呢?

现今只有一张吴氏手抄族谱世系图,这是根据民国时期吴庵吴氏族谱世系图抄录的,其上没有时间记载,有吴氏的字辈:“………,朝于恒之正。世大承三让,诒谟照祖宗。永言诗继述,孝友振家风。”

云台山里面一共几个庙(吴庵与云台山志)(2)

从吴庵吴氏世系图不难看出,吴于艺始居吴庵,是吴庵的主人,为什么呢?世系图是吴庵吴氏的世系,世系图上只标出吴于艺的后代,吴于艺其它兄弟的后代的名子没有出现在图上,这说明其它人不是吴庵人,这是合乎规矩的。吴于艺死后葬于吴庵大松林,这也说明吴庵是他的家园。吴庵也不会是吴于艺父亲吴朝聘先居于此,如果是这样,那么这里的财产也有其它五个兄弟的份,兄弟的子孙也应该属吴庵人,他们的名子也就会标注在世系图上,古人是不会做出那些没有道理的事的。再则,这么大的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吴朝聘去世后,一定会葬于吴庵,不会葬在板浦西门外半边墩那个无风水可言的滩地。

从吴氏的诸多诗文里也能证实,吴庵的主人是吴于艺。吴于惠三儿子吴恒宣在《关中阡表》里写道:“宣家自先高王父(高祖)自歙迁居朐(新安镇),代有隐德,及先王父(祖父)构岁寒轩,授徒海上,乐道安贫”;“两遣伯兄(吴恒宣上面二个兄弟)之新安祭扫先世祖墓”; “惟府君久厝板浦街西,而先妣程安人厝于伊芦山南,已二十年。”这说明,吴恒宣的高祖、曾祖居新安镇,卒葬新安镇;其祖父吴朝聘的坟葬板浦西门外半边墩,其父吴于惠的坟也葬板浦街西,因“卜吉云台山关中(南云台关中村)之原”后将其父母的坟迁葬关中。

吴氏迁海的路线很清楚,由始居新安镇后到居板浦周围,再近云台山,一支居关中,一支居吴庵,居吴庵的只能是吴于艺。

吴朝聘咏云台的诗《云台山志》收录了十二首,都是写南云台南坡的景点,没有一首写山北面的,更没有一首是写吴庵附近的,好像这里他没有来过一样,这足以看出那时没有这么个“即林园”。

吴于惠咏云台的诗《云台山志》收录了十四首,多是写南云台南坡的景点,只有一首写北面的《孝妇祠》,这是离吴庵最近的一个景点,也没有一首是写吴庵的诗句,这也反应他对北云台了解很少,来得不多,不是吴庵人。

吴于艺没有诗收在《云台山志》,不知何故。

吴恒暹是吴朝聘长孙、吴于艺的长子,是即林园的第一继承人,他的诗就不同了,咏云台的诗《云台山志》收录了六首,《即林园独坐》、《濯足涧中》、《即林园种菊》、《山中送别揖堂归里》、《山中生日有感》、《山中闲居》都是写吴庵的生活,他年高无嗣,“柴门惟自遣,敢谓乐天真”、“无舍也无取,杳矣空埃尘”等诗句,反应了诗人的孤独、清静的山庄田园生活。

吴恒明是吴于艺的次子,是即林园的第二继承人,他生活在吴庵,他咏云台的诗《云台山志》收录了四首,分别是《孝妇祠》、《登云台山怀宋黄居士一峰结庐处》、《和非木族祖游渔湾方氏山庄》、《九日同人登弁雾山》,这些都是吴庵边上的景点。

吴恒宣他不是吴庵人,咏云台的诗《云台山志》收录了十四首,诗中有一首写了即林园,他小时候来过此地,与即林园是有感情的。

吴之椿是吴于艺的长孙、吴恒明的长子,他是吴于艺孙子辈的第一继承人,咏云台的诗《云台山志》收录了十六首,云台山南北诗句都有,他是陋不轩的主人,在《陋不轩额跋》中写道:“……从吾所好耳,斯是陋室岂敢曰,君子居之。此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了自己主人的态度。

吴之榕是吴恒明的四子,《归山作》:“异样林泉海上山,入山能使百忧删。白云有梦坚予约,青嶂无尘待客还。春弄燕脂花窈窕,夜饶琴瑟涧潺湲,一生空负家园好,归见村夫亦愧颜。”表现出诗人对家园的无尽赞美和没有超越父辈、没有更高建树的自责。

吴之栻是吴恒宣的儿子,他为即林园写了十首诗,名子清楚写作《家用晦伯即林园杂咏十首》,这里不是他的家。

这些篇章诗句里,都清楚地看出吴于艺是即林园的创始人,另外从吴氏家族的发展史也能看出这一点。

吴朝聘建的是“岁寒轩”,吴于惠到了晚年移“岁寒轩”竹于“隅山书屋”,吴庵建的是“即林园”,规模更大,房屋更多。

云台山里面一共几个庙(吴庵与云台山志)(3)

即林园石构件

吴朝聘的生活一般,做过三十年的教书先生,家境较贫,可以从下面的文字中看出来:“余姊丈季征兄(吴朝聘),望出丰溪,好学能文,鼎革初(清初),家道中落,两试于督学使者不售,遂绝意功名,与余姊氏偕隐云台之阳,甘于淡泊,以舌代耕,垂三十年如一日。值岁欠,尝至不举火,犹怡然课读,不少衰,未尝以困乏出诸口也。晚好作诗,人莫得而见,……今季兄弃世久矣,余以风尘南北,未遂表扬之愿,而诸甥贫且日益甚,近因移家朐西,舟覆港河,其诗文遗稿自波中取出仅存十之三四,而此编则四甥于艺(吴于艺)幼时所录,藏之东辛客舍者。” (《岁寒轩诗序》程炯)

吴恒宣《关中阡表》载:“生先府君(父亲)时,先王母(祖母)年已五十矣(康熙十六年1677),府君生而颖异,诵读目数行下,年十一(1688年)先王父、王母同岁弃世,府君独依四伯父(吴于艺)居,贸易之余,不废诵读,卒以成业。”这里可以看出吴于艺比吴于惠发达得更早,也是吴于惠最可信赖的人。“大伯父六十无子,府君劝为三娶,生两伯兄,数岁而孤,力抚育之,为延师,为择妇,置产授之三五,两伯父早卒,府君手书揭座右,识为立后余宗族子侄,咸俾有业,婚嫁之助,衣食之资,无不周也。”(《关中阡表》)等到吴于惠有成就,他又去帮助比他更弱的家人。

只有吴于艺具备来吴庵建即林园的条件,那么吴氏从何时何地来到吴庵居住并建即林园的呢?

民间相传吴氏是从板浦迁来,前不久,吴庵南山顶“鬼关门”处发现吴家界域石刻“乾隆元年立吴”,这应该是吴氏居此的下限。吴于惠母亲五十岁(1677年)生了他,吴于惠比他大哥、二哥小三十多岁,吴于艺排行老四,应该是他母亲三十岁(顺至十四年1657)左右生的。等吴于艺事业有成也要到三十岁(康熙二十六年1687)以后,才能购地置产,这是迁居吴庵的上限,那此时其父母已过世,所以也不知有“吴庵”,吴朝聘的诗作里更无彼景。

云台山里面一共几个庙(吴庵与云台山志)(4)

吴界石刻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吴于艺在云台山“复山”时(康熙十八年1679),刚二十岁左右的他,成家后随民入境,插草为标,占了吴庵一席之地,然后经商有成,晚年建即林园。这种可能性不大,从“今季兄弃世(康熙廿七年1688)久矣,余以风尘南北,未遂表扬之愿,而诸甥贫且日益甚,近因移家朐西,舟覆港河,其诗文遗稿自波中取出仅存十之三四。”(《岁寒轩诗序》程炯)从中也能看出,此时吴家很不紧气,并非居吴庵,就是这时来吴庵居住,都到“复海”以后十几年了,来居住者,是要有实力的,都得购买土地。

吴氏迁朐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推算,吴氏迁居吴庵应该在吴于艺三十岁以后,也就是康熙二十七(1688)年以后,至吴氏乾隆元年(1736)立界碑之间。由此可见,吴庵至少也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吴氏家族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云台山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吴恒宣就是其中代表,他深得漕运总督崔应阶的赏识,较订《云台山志》,这是继顾乾后,又一本综合反应云台山历史文化的专著。“近水楼台先得月”,《云台山志》所载艺文中,收录了吴朝聘祖父、吴朝聘父亲、吴朝聘、吴愈、吴于惠、吴恒暹、吴恒明、吴恒宣、吴进、吴之椿、吴之榕、吴之栻、吴正炳、吴正然七代十四人的作品一百多篇,记载了他们的作品文集的名称,还有大量涉及吴氏人物以及吴氏生活居住地的信息。《云台山志》中记载与吴氏有关的内容之多,实属罕见,吴恒宣功不可没,这也是吴氏“代有隐德”的最好回报,一部山志,成了吴氏的诗歌总集和家谱。

云台山里面一共几个庙(吴庵与云台山志)(5)

吴氏世居吴庵,好山好水养育了“书香门第”,他们以商养文,以文育子,代有才人,世有隐德。到了民国时期,吴氏中的吴承诰还一直继承着吴氏的美德,他的笔墨一直闻名于山里,人称“吴二爹”。“即林园”现今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亭台楼阁已不见踪影,但一部《云台山志》在滋润着云台山的同时,如同吴氏的丰碑,时时处处折射出吴氏的功德与辉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