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谈六艺(马一浮六合之内)

马一浮谈六艺(马一浮六合之内)(1)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被无情地抛到这个世界,最后还要离开这个世界。人一旦被抛入这个世界,人就要面对巨大的迷惘,他将始终笼罩在各种遮蔽当中。他不知道他“为什么在”,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在”,这便是人生的底色,谁也逃脱不了。

《黑客帝国》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隐喻:每个人从一出生起就活在一个”牢笼“当中,是生命之囚,囚徒们被困于各种知觉当中。这个”牢笼“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称,叫母体。母体之中,是一种受束缚的人生,充满了各种幻境,好似做梦。在梦境中”沉睡“的人有两种选择:要么生活在幻相里,要么彻底的看透母体的本质而觉醒。

这个隐喻,其实描写的就是一种“被抛”的状态,这种状态里充满了各种困惑,清朝顺治皇帝曾写过一首出家偈,其中有几句非常生动地表达了这种困惑,他说: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马一浮谈六艺(马一浮六合之内)(2)

而这种困惑,本质上是心的困惑,心之所及,即为天下。如何能天下平?心平。如何能做到心平?读书。国学泰斗马一浮老先生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六合之内,便是一部大书。

我们要读懂这部书,重点是一个“观”字,马一浮先生说:“观象、观变、观物、观生、观心,皆读书也。”这个“观”字便是文化的起源,不同的“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西方人向外观,产生了科学。东方人向内观,产生了心学。

读书是观,读天下也是观。纸书只是一种传承,真正的大书便是这六合,便是这整个宇宙,也是人心。古人重人情之学,不重物理之学,所以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实际上,善观之人,对于天地万象、人情世故、物理法则,无不穷根究源。单纯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马一浮谈六艺(马一浮六合之内)(3)

不善观之人,有各种弊端。其中有一个弊端就是“只见其小,而不见其大”,用马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局而不通”。马先生感慨地说,过去有儒佛之争、佛老之争,儒家内部有汉、宋,朱、陆之分,道家内部也有南北之分。近代又有东西文化之争、玄学与科学之争,唯物与唯心之争。

实际上这些争论的产生就是因为“局而不通”,所以见识上产生各种矛盾而互相打架,他们只见其小而不能见其大。万物皆备于我,小量之人,看到的是各种不同,大格局之人,看到的是事事本无碍。马先生说:

盖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起用,机见差别,因有多途。若能举体全该,用处自无差忒。读书至此,庶可以大而化之矣。

马先生曾以程朱之学与陆王之学为例,很多人将二者看成无法调和的两个学派,以为朱子之学是在万事万物上求一个理。阳明之学是在内心求一个理。实际上,这是自生分别。他讲:

心外无事,事外无理,即物而穷其理者,即此自心之物而穷其本具之理也。此理周边充塞,无乎不在,不可执有内外。

马一浮谈六艺(马一浮六合之内)(4)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一浮先生的见地是非常圆融的,他虽以儒为宗,但并不局限于任何成见之中。心以积疑而起悟,学以渐博而相通。如果局限于门户之见,很难成大器,也很难真正穿透这存在的迷雾。

存在是一不是二,如果有门户之见,如果还执着于心与物的二分,就会偏于一边而不得其中。所以真想读透六合这部大书的人,格局不能太小,万物皆备于我,又怎能自生门户之见?

在此见地的基础上,再善观万法,内心才会坦荡无碍,缺的只是历练与感悟。过去禅门有大德,见弟子不会读书,便说,你们读书只知读字断句,我读书只是观心,可谓一语中的。

读书就是观心,观心就是读书。心即天下,天下即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