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夜读的故事(夜读史记关于孔子)

一天,孔子躺在大槐树底下,一动也不动。

他没有生病,也没有受伤,只是想尽量省点力气。

自从被宋国、卫国相继驱逐以来,他们师生已经困厄多时,连续多天仅靠野菜充饥。

刚才弟子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稻米,回来淘洗干净,正在一旁的火上煮着。

过不多久,米香四溢,孔子的目光循着香味追过去。

正好发现颜回掀起锅盖,飞快地抓起一小团米饭塞进嘴里。

孔子没有作声,就好像没看见一样。

过了一会儿,颜回盛好米饭来请孔子进食。

孔子没有伸手去接,而是看似随意地说:“刚才睡梦中见到了先祖,我想把还没有吃过的,干净的米饭先祭祀先祖!”

颜回一听就慌了,连忙说:“不可以!”

孔子夜读的故事(夜读史记关于孔子)(1)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了脸:“这锅饭我已经先吃过了,不可以用来祭祖先了。”

孔子又问:“为什么?”

颜回捏捏诺诺地说:“刚才烧火煮饭时,有灰烬掉到了锅里,这么好的白饭丢了可惜,我就抓起来先吃了。”

孔子一听,十分愧疚,为自己误会了颜回而抱歉:

“颜回已经是我最信任的弟子,但我还会因为自己看到的一点东西而怀疑他。可见,亲眼所见也并不一定值得相信,自己内心揣摩的未必是真的。你们一定要记住:读懂一个人是件很难的事。”

这是《吕氏春秋》里记载的一个关于孔子和弟子颜回的故事。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孔子)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史记·孔子世家》

故事里的细节或许是吕不韦的门客们编撰的,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孔子第一次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的结果非常不理想,甚至差点饿死在路上,只好又回到了鲁国。

怀才不遇遇贵人

孔子为什么要离开鲁国呢?

因为孔子在鲁国并不受重用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

一开始当管库房的小吏,孔子还兢兢业业的,把出纳钱粮的计算非常清楚准确;

然后孔子升职了,被调去负责牧场的管理,孔子很开心啊,这是不错的预兆,于是又非常用心地经营牧场;

然后孔子又升职了,当上了司空。

大家千万别误会,鲁国的这个司空,可不是后世位列三公的司空,而是负责基建的。

鲁国这是要让孔子当基建狂魔?

但孔子的理想是执掌一国的国政,按照自己心中的蓝图治理百姓啊!

所以,孔子在鲁国属于是明珠蒙尘,只好去别的诸侯国寻找希望。

很显然,这个时候的孔子并不怎么受诸侯们的待见,齐国排斥他,宋国、卫国驱逐他,陈蔡这样的小国也不理睬他,一度陷入困境。

回到鲁国之后,至少还是有人非常看重孔子的,比如南宫敬叔。

这个人很懂孔子,于是向鲁国的国君要了一辆马车,陪着孔子去王城学习周礼。

孔子夜读的故事(夜读史记关于孔子)(2)

这一次游学,孔子有没有学到更多的周礼我们不知道,但他遇见了一个贵人,一个对孔子和孔子的思想影响非常深远的一个人,老子。

临别之前,老子送给孔子几句话: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什么意思呢?

老子这是在告诫孔子: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

这次回来之后,孔子的学问长进了很多,追随他的学生也多了很多,他的名声开始在各个诸侯国之间传扬。

孔子的机会

学问提升了,名气也有了,孔子后来其实有很多机会,但为什么最后结局总是不好呢?

先来看看曾经摆在孔子面前的都有哪些机会:

1、齐景公的青睐

孔子他35岁这年,他的老板季平子与郈昭伯因为玩斗鸡得罪了鲁国的国君鲁昭公,鲁昭公就发兵去攻打季平子。结果季平子不甘示弱,又联合了另外两位大夫反攻鲁昭公。

最后鲁昭公大败亏输,灰溜溜地逃到了齐国,随后鲁国陷入内乱。

这时候,孔子马上离开鲁国,也跑到了齐国去,“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嘛!

5年前,齐景公曾经和晏婴一起去过鲁国,跟孔子有一面之缘,对他的政治主张很认同。

所以,孔子希望能够得到齐景公的赏识,让齐国成为自己施政的舞台。

在等待齐景公接见自己的过程中,孔子跟齐国的乐师学习《韶》,留下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孔子夜读的故事(夜读史记关于孔子)(3)

第一次在齐国与齐景公论政的时候,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深得齐景公的喜爱,第二次论政之后,更是打算分封孔子,让他做齐国的上卿。

对于孔子来说,这是他一生当中第一次大的机遇。

可惜,被齐国重臣晏婴阻止了,齐景公的计划胎死腹中。

从此,齐景公不再与孔子论政,只是礼仪上依旧尊重。

再后来,有齐国大臣想害孔子。

得知消息后,孔子立刻离开了齐国。

2、公山不狃的邀请

孔子50岁这年,季桓子的家臣公山不狃反叛季氏,并向孔子发来一张邀请函。

再次回到鲁国之后,孔子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潜心治学,整理编撰《诗经》、《尚书》等。

满腹才华,却长期没有施展的舞台,一晃就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这让孔子非常的憋屈。

所以,虽然这个公山不狃只有一座小小的费县,孔子还是动心了:封地小一点怎么了?当年周文王、周武王也不过是拥有丰、镐而已,后来还不是称王了?

弟子子路非常不爽,想要阻止孔子。

孔子说:“他们请我去难道还能让我白跑一趟吗?只要用我,就可以在东方再造一个富强的周王朝啊。”

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但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孔子还是没有去得成,就这样又错失了一次机会。

3、执政鲁国

不知道是这些人几次三番想要重用孔子,让鲁定公产生了好奇,还是这个鲁国的新君真的看重了孔子的才华,终于启用孔子,让他当“中都宰”。

应该是孔子在中都干得不错,很快又得到了提拔担任司空职务,后来又被提拔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孔子又升官了,当了鲁国的代理执政。

据说干得不错,齐国人都开始感受到了威胁,齐景公甚至主动来与鲁国会盟,释放善意。

这次会盟,是由孔子主持操办的,由于他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出色表现,让齐景公进一步感到不安,回去之后主动奉还了之前侵占鲁国的几座城池。

孔子夜读的故事(夜读史记关于孔子)(4)

其实,齐国人真的多虑了。

孔子执政鲁国,虽然施政得当,路不拾遗什么的不在话下,但军队的作战能力实在是稀松平常。

何以见得呢?

比如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在鲁国推行轰轰烈烈的拆迁运动,呃,这里拆的不是民宅,而是鲁国大夫们在封地内建立的城墙。

很显然,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行动,能够加强中央集权,震慑封疆大吏们。

但是,在拆迁过程当中,堂堂鲁国国君的军队,居然打不过那些大夫的家族势力。

呃,好吧,国君打不过卿族,这在鲁国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言归正传,还是说回齐国对孔子在鲁国执政的反应吧。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正式以大司寇的职务行使国相的权力。短短几个月就成效显著,市价平稳,路不拾遗,男女分道,客似云来不受盘剥。

“(孔子)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史记·孔子世家》

这消息被齐国的探子传回去之后,又引发了齐国君臣的大面积恐慌:

这孔丘当执政不得了啊,鲁国要称霸的节奏,鲁国一旦称霸,我们齐国必然首当其冲。该怎么办呢?

这些齐国人被吓得不轻,但也还有比较冷静的,既然鲁国现在还没有称霸,那我们就先想办法阻止他们走上称霸的道路!

结果,齐国一个简单的美人计就让鲁国君臣离心,孔子出走。

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

从这一个小小的举动,孔子就看出季桓子和鲁定公都不是能成大事的,所以带着弟子们又开始了周游列国。

4、卫国之旅

孔子刚到卫国的时候,卫灵公非常高兴,问:“你在鲁国的俸禄是多少啊?”

孔子回答:“粟米六万!”

卫灵公毫不迟疑,给了孔子六万粟米。

这意思就是要让孔子执政卫国,孔子也非常乐意,双方一拍即合。

但是好景不长,有卫国大臣诋毁孔子,卫灵公于是派人盯梢孔子。

发现自己可能会有危险,孔子让弟子去卫国宁武子那里做家臣,作为交换条件,让自己安全离开卫国,又双叒叕错失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5、陈国三年

又一次离开卫国之后,孔子和弟子们辗转经过曹国、宋国、郑国,来到了陈国。

陈国的国君陈闵公很看重孔子,但是这个小国处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之中,经常受到楚国、晋国的侵略,非常危险。

于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孔子再次带着弟子离开。

本来,孔子打算还是回卫国去,他的不少弟子都在那里当官。

可是,途中遇到战乱,孔子被一伙人围困了。

孔子夜读的故事(夜读史记关于孔子)(5)

孔子身高九尺六,而且力大无穷,自身武力就非常强悍,身边又跟着子路、公良孺这样武功高强的弟子,所以虽然人数不占优,却也与对方拼得旗鼓相当。

为了减少伤亡,对方与孔子商量,只要他们不去卫国,就让开通道。

双方订立盟约之后,对方果然遵守承诺,放了孔子他们。

可是,孔子依旧带着弟子去卫国。

弟子子贡又迷糊了,老师你之前不是这样教我们的啊,盟约可以随便违背毁弃吗?

孔子告诉子贡:“被胁迫签订的盟约,神灵不会管的。”

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在孔子的后半生中,像上面这样的机会其实还有很多,但孔子都主动放弃了。

他后来又去了卫国,赵国,陈国,蔡国,叶国,楚国,最后又回到了鲁国,但始终没有得到放手施展抱负的机会。

孔子为什么不受重用

这几天夜读《史记》,关于孔子,有些话真的憋得难受。

细看孔子一生的经历会发现,孔子的才华其实很多诸侯都知道,也不是说所有的诸侯国都不适合孔子的那一套,而且孔子并不像大家印象当中的“腐儒”那样不知道变通。

也曾有诸侯想任用孔子,让自己的国家兴旺发达,但最后都没有如愿。

为什么呢?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孔子自己的问题:孔子太惜命了!

孔子一生都在践行“趋吉避凶”四个字,他把“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发挥到了极致。

每一次预感到有危险的时候,孔子都会马上离开,而不是留下来面对,解决。

孔子夜读的故事(夜读史记关于孔子)(6)

如果要更全面的分析孔子的问题,可以参考晏婴劝阻齐景公的那一段话:

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晏婴,这位齐国智者给齐景公列举了不能任用孔子的理由:

1、孔子门下的儒士,圆滑善辩,法律约束不了他们;

2、高傲而且自以为是,国君很难驾驭;

3、过分推重丧事,不惜破产来追求厚葬;

4、到处游说求取官禄。

所以,晏婴认为,不能让这样的人来治理国家。周王室衰微,礼乐制度早已崩坏残缺,孔子却过分追求仪容服饰,制定繁琐的君臣礼仪,连行走的举止都要合乎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几代人都学不完,普通人一辈子也弄不清楚。

难道要用这样的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吗?这不合适啊!

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穷其一生也没有完成的心愿,后来董仲舒却成功了,让儒家成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正统学说?

还是孔子太过于惜命,没有与人共患难的决心。

孔子一直在找适合自己的诸侯,而从来不是让自己去适配诸侯,一旦遇到麻烦,立刻就想办法脱身。当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孔子就会随机应变。

孔子夜读的故事(夜读史记关于孔子)(7)

而董仲舒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与时俱进,迎合皇权的统治需要,同时不惧牺牲,设法制约皇权。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他既承认“君权神授”,提出三纲五常,满足了汉武帝统治的需要,同时又利用“天人感应”来制约皇权。

他认为,皇帝虽然是天子,但是也应该“法天”行“德政”,为政为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祸以“谴告”皇帝。如果皇帝还是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为了让这一套理论被贯彻执行,董仲舒一有机会就会用“异象”来警告汉武帝,根本不惧生死。

要知道,汉武帝可不是善男信女,被他处死的朝廷重臣数不胜数,连丞相都很难有善终的。

但对于董仲舒,汉武帝一向是又恨,又尊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