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实事成绩单晒出我们的幸福感(民生保障步步稳)

民生实事成绩单晒出我们的幸福感(民生保障步步稳)(1)

“四好农村路”串起乡村和城镇,为村庄铺就脱贫奔康路。图为兴宁市叶塘镇麻岭村至新陂镇三新村乡村公路。兴宁市供图

民生实事成绩单晒出我们的幸福感(民生保障步步稳)(2)

医联体建设全面铺开,基层群众就医条件不断改善。图为粤东医院及松口镇中心卫生院专家为患者进行骨科手术。

钟玲芬 摄

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增加公办学位约6000个;为全市约1.8万名具有广东省学籍新进入初中一年级、14周岁以下未接种过HPV疫苗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部署2327台“粤智助”政府服务一体机,在全市行政村全覆盖……

今年初,2022年梅州市十件民生实事通过人大代表票决出炉。这是梅州在民生工作的又一探索实践。

回望十年,梅州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脚步从未停止。

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梅州在民生保障上任务不变、责任不减、标准不降,推动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见效。

当前,梅州仍在不断补齐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用心用情用力持续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南方日报记者 魏丽文 何苑妮

交通

从“出行不便”到“迈进高铁时代”

今年国庆期间,梅州西站人头攒动,游子从外而归,因为高铁,回家更方便了。

“以前回家坐火车最起码要5个小时,现在高铁3个小时就到,以后梅龙高铁一通就更快了。”谈起高铁,在深圳务工的张先生满是憧憬。

“山高水远”是过去游客对梅州的固有印象,解决交通瓶颈、加快融湾是梅州人民的热切期盼。

2019年10月11日,随着汽笛声响,首趟梅州西开往广州南站的高铁列车于8时45分缓缓驶出车站,梅汕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梅州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从此迈进了高铁时代。

一边是山,一边是海,出山向海,山海相连。梅汕铁路的开通不仅让梅州加速融入粤东及珠三角经济生活圈,也解除了长期以来交通制约的“紧箍咒”。

交通变革,向来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十年来,梅州以改善区位、服务民生、促进发展为落脚点,大力推进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仅“十三五”期间,梅州就完成交通投资661亿元,创历史新高,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766公里,排名全省第二。

“路修好了,公交车也直通村子门口,去哪里都方便。”在梅县区桃尧镇珠玉村公交站亭,正在候车的宋阿姨兴奋地说。

近年来,梅州市各级部门主动作为,切实将“四好农村路”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连续多年将农村公路建设列入十项民生实事,通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在梅江区玉水村、梅县区大黄村、兴宁市金星村……“四好农村路”不仅解决好农村“出行难”问题,更是不断让乡村优质的农业产业资源走得出去,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如今的梅州,于内,各县(市、区)间均规划建设高速公路,对外,开通梅汕高铁、加快推进梅龙高铁建设。从城市到农村、从交通“毛细血管”到“大动脉”,可以预见,未来的梅州群众出行将越来越便捷。

教育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坪洋中学三件宝:水鞋、雨伞、电筒少不了。”这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是过去兴宁市坪洋中学恶劣条件的写照。

2012年,曾庆强来到坪洋中学担任校长时,学校内没有独立的卫生间,简易的厕所设在校外山边,自来水管还没有铺设,教师基本的生活用水无法保障。

在镇村支持下,学校借助教育创强的东风,完善基础设施。如今,坪洋中学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就读人数逐年上升,这所山区学校实现突围、迎来蝶变。

教育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

近年来,梅州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年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好建强教师队伍、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过去五年,梅州新建了30所公立中小学校、306所幼儿园,增加学位6.9万个,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招生,嘉应学院紫琳学院有序建设,获评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与此同时,校园足球在梅州蓬勃发展。过去十年,梅州大力普及校园足球,依托梅州客家职业俱乐部、富力足球学校的优质资源,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50所学校成为培养足球精英的网点学校。

据统计,目前梅州全市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47所、省级校园足球推广学校183所,参与足球活动学生人数达25万人,约占中小学生总数的40%以上。

随着青训体系的逐步完善,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足球人才从梅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过去十年,梅州教育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着眼未来,梅州坚持教育强市的力度不会减,在2022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梅州提出要办好一流教育、培育一流教师、造就一流人才,重振梅州教育雄风。

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梅州过去十年努力践行的庄严承诺,也是梅州未来的发力点。

统筹办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抓好特殊教育,落实“双减”政策,推动10所示范性高中争创一流高中,建成嘉应学院紫琳学院,支持嘉应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教育蓝图已绘就,梅州正奋进。

医疗

从“看病难”到“家门口看病”

“不用舟车劳顿去广州找专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优质医疗服务。”提起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下称“粤东医院”)的就医经历,患者李先生竖起了大拇指。

八年来,粤东医院从二甲到三甲,从山区县医院到粤东医疗新高地,实现了华丽转变:年诊疗总人数、门急诊量同比增长一倍有余,三、四级手术量增长超4倍;医院危急重症诊治水平显著提高。

相隔不远的梅州市人民医院建设成绩同样可圈可点:“国考”连续四年被评为A ,全国排位稳步上升,医疗质量核心指标CMI值跃居全国第27名;“省考”连续四年蝉联全省地市级第一,进入全省三级综合医院前五位。

梅州市人民医院、粤东医院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正是梅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过去十年,梅州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市、县、镇、村四级硬件基础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群众健康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

三甲医院从1家增至4家;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能力提升和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2300多名乡村医生分散在各乡村,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

十年的变化日新月异。通过加快民生保障工程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梅州密织纵向到村、横向到各专科的“健康梅州”网络,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目标。

从过去群众看病往外跑,到如今家门口看病的新常态,梅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目共睹、温暖人心。

“现在就医看病太方便了。医院的环境越来越好,医生的专业素养越来越高,看病也越来越方便,手机上就可以挂号、查报告,省去了排队等待的麻烦。”说起就医环境的改变,李先生连连称赞。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打乱所有人的生活节奏。面对这场关乎生命健康的硬仗,梅州迅速组织调配最强医疗卫生(防控救治)力量,投入疫情防控。

梅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持思想不放松、行动不松劲,坚决守住一座城、平安一方人。

展望未来,梅州将深入实施“健康梅州”专项行动,构建强有力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发展亮点

“软硬兼施”托起幸福“夕阳红”

养老服务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也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民生温度。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对这项事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足不出户,在家就能享受健康体检;每年一度的生日会,热闹又开心;想学习,就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看书读报;想发挥余热,还能加入志愿者队伍……

在梅江区江南街道新中社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写照。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公布年度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名单,新中社区上榜,成为全省43个入选社区之一。

新中社区地处梅州城区中心区域,0.3平方公里的辖区范围内,分布有52个居民小区,其中46个属于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常住人口4983人,独居老人占比大。具体该如何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中社区党委副书记刘茜告诉记者,其中要义在于“改”和“提”,即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服务质量。

“去年以来,社区对辖区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细节进行了不少调整和改进,包括适度改造、维修厨房设备、厕所设备、紧急呼叫设备等,常态化开展安全排查,完善老年人住宅水、电、气安全检查制度,确保老年人居住环境安全和舒心。”刘茜说。

通过市场化运作结合政府资助等方式,社区已对许多居民小区实施适老化改造。走访过程中,记者来到新中社区金三桥宿舍,楼梯一侧加装的不锈钢扶手让老年人上下楼时更安全;旭日花园小区G—1栋加装了电梯,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出行提供便利。

“除了硬件上的优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区工作者花更多时间耐心持续关注。”刘茜说,针对高龄老人可能面临的心灵孤独问题,社区采取“多带一”结对帮扶方式,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文体活动等服务。

每月一次问候探望,半年参加一次文化活动,半年一次健康体检,每年过一次生日……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新中社区整合社会资源,设立老年人教育学习点,积极开展知识讲座、老年观教育等学习活动;设立心理咨询室,提供聊天、心理疏导、关系调适等服务,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关爱与温暖。

“在医疗保障方面,主要由江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可以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对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的,还可以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刘茜说。

记者观察

民生清单“加厚” 幸福生活“添彩”

十年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在梅州大地悄然发生。

城市功能越来越全,人居环境越来越靓,公共资源越来越丰富,乡村振兴越来越精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强。

这份民生福祉背后,是梅州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聚焦人民群众的所愿所望,从群众身边的点滴小事入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堵点入手,把群众“操心事”办成“省心事”。

从衣食住行上看,群众穿得好、吃得饱、住得舒心、出行更方便,精神面貌也提升了一个档次。

说到“食”,梅州新增了客都汇、万达广场、时光梅州商圈、东汇城等,人们就近购物有了好去处,同时也丰富了群众四季的“菜篮子”“果盘子”和“米袋子”。

谈到“住”,安居乐业是每个人简单又朴实的心愿。美丽乡村建设、棚户区改造、移民搬迁、老旧小区改造等好事,让老房子变新房,圆了安居梦。

在出行上,梅州通了高铁,出远门变得方便又快捷;在道路建设上,村里的土路变好路,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让农民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日子;城市新建的客都大桥、罗乐大桥以及一座座人行天桥,让日常出行更加安全便利。

经济实力快速跃升,带动了社会民生的发展步伐。梅州坚持八成以上财力用于民生,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推动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是群众所盼,也是党和政府所为。

过去十年,梅州在大力推动发展的同时,在教育、医疗、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新政频出,投入加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精神面貌都有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从稳就业到兜底保障;从抓教育到保健康,梅州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暖暖的“民生味儿”,满满的“发展劲儿”,民生福祉花开遍地,为梅州绘就五彩斑斓的幸福底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