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有关的成语(涨姿势五一来啦)
劳动节,顾名思义是劳动者的节日。实际上,五一劳动节是一个国际性的节日,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从古至今,劳动都是人类的基本的活动之一,古人早已经把有关于劳动的智慧浓缩在成语里。当你过度劳累,黄庭坚会教你“忙里偷闲”;当你想要放弃,“功亏一篑”会给你惊醒,如果你不仅是个劳动者,还是个管理者,那一定要避免“人浮于事”。快来看一看这些成语中究竟有怎样的智慧吧!
忙里偷闲
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
——黄庭坚《和答赵令同前韵》
智慧之源
黄庭坚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于1067年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起初,他仕途顺畅,但哲宗亲政之后,推行新法,黄庭坚被人诋毁,遭到贬黜,被降职到偏远的黔州。黄庭坚的亲友都为他的前途担忧,而他自己却毫不在意,依旧躺上床便酣然大睡。后来,黄庭坚得罪了赵挺之,赵便在皇帝面前进谗言,黄庭坚又以诗中“幸灾谤国”的罪名被流放到宜州。
在宜州,黄庭坚住在一所破败不堪的小房子里,旁人都觉得难以忍受,可是黄庭坚依旧坦然,后来他索性搬到边防驻军的小瞭望楼上去了。黄庭坚为人淡泊名利,性情耿介,虽然在政治斗争的疾风骤雨中几经沉浮,但他始终以洒脱平静的心态面对荣辱得失。
“忙里偷闲”出自黄庭坚《和答赵令同前韵》一诗:“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紫燕黄鹂驱日月,朱樱红杏落条枚。诗成稍觉嘉宾集,饮少先愁急板催。亲遣小童锄草径,鸣驺早晚出城来。”诗歌写出了诗人在一段难得的闲暇时光中对生活的美好感受,清脆悦耳的鸟鸣、柔美葱茏的树枝构成眼前美好的景致;作诗、饮酒让诗人“忙里偷闲”尽情享受,怡情悦性。这个成语古今意义变化不大,我们今天使用“忙里偷闲”这个成语也是指在繁忙中挤出一点空闲的时间。
智慧解码
黄庭坚的“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并不是指干点杂事,而是指空下来,什么都不干。在忙很多事情的时候,还能悄悄地空下来,让自己放松一下,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有一句话叫作“偷得浮生半日闲”。其实通过“偷闲”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妙处,它非常形象地体现了一种文人的情怀和雅趣,虽然胸怀天下,立志发挥才智、造福国家,但是还要忙里偷闲,张弛有度。“偷”字意义不好,但用在这个成语中非常形象生动。
现代人学习、工作压力很大,压力大会造成效率低下,反而不利于学习和工作,若能够忙里偷闲,自我调节,放松心情,轻松上阵,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忙里偷闲并不等于偷懒,偷闲之后,还是要回到忙的状态,只是这一刻的偷闲,能够让人无比的轻松愉悦。
智慧语林
“忙里偷闲”的近义词是“苦中作乐”,这两个成语可以连用,都有略作休息的意思。但“忙里偷闲”重点在于挤出了一点空闲的时间,而“苦中作乐”强调的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找到乐趣,不一定空闲下来。
“忙”与“闲”是相对而言的,形容这两种状态相互结合的成语有“劳逸结合”“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指努力工作与适当休息相结合。“一张一弛”原指治理国家要宽严互相补充,交替使用,现多用来比喻工作的紧松和生活的劳逸要适当调节,不能过头。
人浮于事
子云:“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戴圣《礼记》
智慧之源
“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是说,君子对于富贵要谦虚谨慎,“不汲汲于富贵”,而对于贫穷则应不推辞、不嫌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安贫乐道,那么,整个国家混乱失礼的状况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古代以粮食的石数计算俸禄,所以称之为“食”。“浮”指超过。据前文所论,可知君子的选择应当是,宁肯让自己能力超过俸禄(人浮于食),也不愿俸禄超过自己的贡献和能力(食浮于人)。
当语言在发展中改变以后,“人浮于食”逐渐演变成“人浮于事”。前者褒义,后者贬义,形容事少人多,多用于批判由于岗位职责不明晰,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病态组织机构。
智慧解码
“人浮于事”本来写作“人浮于食”,原本是儒家先贤赞赏的行为,是个褒义词。后来却演化成了“人浮于事”,指人员配置过多,效率低下,成为贬义词,而且和原来的意思刚好相反。
人浮于事是官僚主义的问题。一般来说,有效率的管理模式应该以事情为中心,因事用人。这样才会有“各得其所”甚至“人浮于食”的大好局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官僚主义则是以人为中心,因人设事。一旦走上因人设事的道路,那么,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财政浪费等局面也就不可避免了。
北京大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蒙曼
智慧语林
与“人浮于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有“尸位素餐”,指空占着职位,白吃饭不做事。“尸位”指占据职位不做事,“素餐”指不做事而白吃饭。出自《汉书》:“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意思是说现在朝廷上的大臣,上不能匡扶君主,下不能让百姓受益,就是“尸位素餐”。
和“人浮于事”状况相反的是“各司其事”,指各自负责做各自应该做的事情。“司”指主持或从事。出自《东周列国志》:“今日便须派定路数,各司其事。韩公守把东路,魏公守把西路。”
功亏一篑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
智慧之源
西周时期的姬奭是周文王的儿子,由于他最初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召公”。召公尽心竭力地辅佐周武王,对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巩固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一年,有国家向周武王进献了一只名为“獒”的宝犬。召公为了恭贺周武王得此珍贵动物,更是为了提醒周武王不要玩物丧志而写了一篇题为《旅獒》的文章。
在文章中,召公在谈完“玩物丧志”的危害,勉励君王勤政爱民之后,说道:“君王应当勤于政务,修养品德,细小的品德与善行最终将积累成大德,不然的话,即使功比山高,也会因为差了一点点而前功尽弃。大王若能时刻保持谨慎,才能使人民永远安居乐业,您和您的子孙才能世世为王。”
召公在这篇文章中用“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比喻来劝谏周武王要善于积累自己的德行,就像一个人要筑一座九仞高的山,他辛辛苦苦地挖土,挑了一筐又一筐,在就差最后一筐土的时候他偷懒了,结果这座只差一筐土的九仞高的山便没能筑成。周武王深受启发,从此以后专心治理朝政。“功亏一篑”的成语便由此而来,用来比喻做事因为差最后一点努力而未能完成。
智慧解码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我们会有一个疑问,就是建九仞高的高山,为什么少了一筐土就功亏一篑了呢?在谈判的时候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导致失败,这叫功亏一篑;下棋时眼见就快赢了,就差最后一着,结果输了,叫功亏一篑;建一个堤坝,少了一筐土,叫功亏一篑。
为什么古人建九仞高的山,少一筐土又看不出来,怎么会功亏一篑呢?原来,《尚书》里讲,古人祭祀的时候可能要搭高台,这个高台要达到一个高度,比如说九仞高,在这样的高台上祭祀才是敬畏祖先和神明的态度。要是少一筐土,别人不知道,你自己内心知道,有了敬畏心,一筐土也不能少,少了就是失败了。这种敬畏之心也是内心的一种底线,如果每个人都坚持内心的底线,那么建设和谐社会就容易了,所以,每个人的内心都不能少了“为山九仞”的这“一筐土”。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郦波
智慧语林
“功亏一篑”一词中的“篑”读作k uì,不要读成ɡuì。“篑”是指“盛土的竹筐子”,因此是竹字头,不要写成“蒉”“匮”。“功亏一篑”的近义词是“功败垂成”“前功尽弃”。
《晋书·谢玄传论》:“庙算有遗,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意思是指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功败垂成”就时间上说,指临近成功时却失败了;“功亏一篑”就功力上说,指只差一点功力却没有成功。“前功尽弃”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公不如称病而无出。”成语的意思是说事情在接近成功时遭到失败,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
更多成语智慧,请关注《中国成语大会•我的智慧成语世界》。
《中国成语大会•我的智慧成语世界》
◆央视热播《中国成语大会》栏目官方授权图书。
◆郦波、蒙曼、毕淑敏、张一清、傅秋爽等知名学者妙语点评,全新角度解读成语中的中国智慧。
◆全方位、多角度感知成语的文化读本,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成语密码,迅速变身成语达人。
◆《中国成语大会》明星选手出题,疯狂猜成语,和成语词霸PK。
关于本书
本系列图书由中央电视台“中国成语大会”栏目官方独家授权,所选成语均来自“中国成语大会”词库。每本书按日常生活、读书学习、为人处世、道德修养、财富与管理、机智谋略等六大智慧主题编排,让古老的成语智慧点亮青少年今天的生活……成语智慧——民族智慧,历久弥新。
书中每个成语从知识、文化、应用三个角度切入:“智慧之源”考证成语典故、来龙去脉;“智慧解码”由专家独辟蹊径,妙语点评;“智慧语林”,举一反三,诠释近义、反义成语,并作易错提示,构建智慧谱系。
每本书附有《中国成语大会》十六强选手精心编写的趣味成语谜题,让读者在体验成语魅力的同时,感悟古老成语的温度与活力。
图/Pau Gasol Valls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把成语带回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