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应的阴历时间 二十四个时间刻度

一声咳嗽,一阵燥热,一袭清风,一阵瑟缩,季节很多时候在我们不经意中更替了形态,最先感知到的是我们身体的知觉,而我们的意识却是后知后觉。

而趁我们不注意时,时间从我们的指缝中溜走。

我们现在的时间虽然精确到了分钟,秒或毫秒,看似对时间的把控越来越精细,但实际上我们有时对宏观的时间变化却没有多少察觉。

总是到这月将尽下月将来的那几天,才发觉一月又要过去;在一年将尽的年尾才感叹时间过得如此之快。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阴历时间 二十四个时间刻度(1)

人需要给自己的时间一些刻度,这些刻度让人产生与这一刻度相关的记忆。

比如国家法定的节假日,我们欢庆每次度过的节日;比如结婚纪念日,让感情再一次凝结;比如个人的生日,纪念我们不断增长的年华,并许下我们的期盼。

有一种刻度,一直被人记着,也一直被人遗忘,是来源于自然本身的刻度,那就是节气。

每次节气到来之时,都会登上各种网站或手机软件的热搜,引来很多人的关注。

但看似热热闹闹,但实际真正了解节气的人并不多。

比如,不知道你是否了解每个节气出现时其相应的天气特征,了解每个节气的三候,不知道你是否了解其对应的传统文化习俗,此时花开和时令食物?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阴历时间 二十四个时间刻度(2)

节气的背后是古人根据气象变化规律总结出来并深刻融入到生活中的时间之尺,它们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各自的农业习俗生活,这深刻反映了古人的智慧。

古人通过对天气气象的观察,对身边植物或动物的生长或生活具体情况的了解和把握,在不借用科技而纯粹靠日常观察经验凝结成二十四个节气的文化,代代流传,虽在有些情况下缺乏一些精准度,但在时间的一定范围内,是很好结合了环境变化的。

节气的文化是我们中国独立创造的,还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实用性,还被称为世界气象界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这样重要且有价值的节气文化,只有在它来临之际想了解的人络绎不绝,而平时却是无人问津,对它有系统认识的更是少之又少。

对节气有系统认识有必要吗?等节气到的时候顺便了解一下不就行了?我们好像习惯了碎片时间和碎片化的知识,每次看过了相关新闻就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

那现在考考你,刚刚过去的那个节气是什么时候呢?那个节气代表的气象特征是什么呢?那个节气的相关习俗文化是什么呢?你发现周围环境天气或者生物的变化了吗?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阴历时间 二十四个时间刻度(3)

如果你都不记得,或者你只记得一星半点,那说明可能你以为的了解其实并不真实,只是虚幻地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这就是碎片化知识的弊端。

如果你真的对节气文化感兴趣的话,其实不如买一本书来认真阅读,一本书可以阅读很多遍。

第一遍通读感受,

第二遍在节气到来之时查阅时习,

第三遍可以提前提醒周围人环境的变化注意个人防护,

第四遍可以切实感受不同节气时的传统习俗和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美好事物。

如果你有孩子或者将来有孩子的话,这本书还可以流传下去,亲子共读,在日常生活之余,关注到气象知识和传统习俗文化,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更多层次的理解,这一本书的价值量可以说非常丰富。

现在关于节气的图书其实有很多种,但将节气本身的气象知识和民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我想只有耕雲文化出品的《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

这本书是由全平台拥有千万粉丝以上的著名气象科普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主编郑远所著,他从事气象科学科普工作十余年,在专业知识上无可指摘。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阴历时间 二十四个时间刻度(4)

而且作者还以通俗易懂又朴素自然的方式很好地讲解了节气的气象知识外,还分模块讲述了自然物侯、传统习俗、花开时节和食物小史,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详尽充实。

本套书不仅有全面的知识体系,还内含280余幅节令画作,是由专业绘画团队根据文字内容和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精心绘制,极为生动地再现了天气气象、自然景象和传统习俗,配图丰富精致且有趣。

并且还有专业权威的审定校对参与审定的专家有: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硕士李天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植物科普作家冉浩;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刘晓曼。多方面多层次的专家共审此书,足以说明内容的丰富和严谨程度。

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想了解节气的气象和文化知识,不妨来读读这套书,一定会有所收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