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类作文的赏析(作文点评江苏中考优秀作文那段日子)

大家好,我是读写菌,继续为大家讲解写作技巧。

美国爱荷华大学有“作家工作坊”,他们训练作家的方法,就是阅读和讨论。他们认为,分析别人的优秀作文,鉴赏作家的经典美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所以,我们精选优秀作文进行点评,分析其中的妙处,指出其中的不足,供喜欢写作的同学参考。

今天推出江苏南通中考优秀作文,供大家鉴赏、模仿,并以优秀作文为材料设置阅读题目,让你同步提高阅读、写作水平

原题再现

请以“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关于成长类作文的赏析(作文点评江苏中考优秀作文那段日子)(1)

优秀作文

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

自从上了初三,每天都有晚自习,每天我都会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在有那家小吃摊的路上。

经营这家小吃摊的,是一对夫妻。他们的摊子很小,也不在热闹的街口,却有我喜欢的刀削面。

一个冬天的晚上,路上的行人渐渐地少了,光秃秃的树木仍不屈不挠地站立在道路的两旁,坚守着一份凄凉、一份萧条。他们坐在简易的棚里,似乎在守望着什么。

我和妈妈停下车,想吃碗热腾腾的刀削面。

女摊主很高兴地迎上来,使劲抹了好几遍桌椅,才让我们坐下。

男摊主打开炉火,开始烹调我们的面。女摊主在我们对面坐下,和我们闲聊。她很瘦,我能感觉到她在风中的瑟缩。她的眼睛很亮,此刻,正注视着我。

“才下晚自习吧?”“嗯。”

“初三了?”“嗯。”

“要好好努力呀,这一年可关键了。”“嗯。”

我只觉得凉意透身,草草地回答着。这段时间,我总是找不到学习的感觉,成绩虽然不是很差,但是总没有突破,总觉得有些心灰意冷,几度想放弃。

“你冷吗?”“嗯。”我点点头,还是一个字。

“来吧!这边坐!”她搬起凳子到炭炉边,示意我坐下。我望着妈妈,她微笑着默许。

“谢谢你!”我真诚地说了一句,我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还有从未有过的快乐。

“没什么,没什么。”我看到她微微笑着,很满足。

月,升起来了;夜,愈深了;夜色,也愈浓了。此刻,在棚内昏暗的灯光下,我可以看到男摊主做面的全过程。他正飞速地削面,一片片面条从他手中飞过,落进锅里。

“喜好猪肉还是鸡肉?”他突然开口。

“呃……猪肉吧。”

这时,正在和妈妈聊天的女摊主转过身来,对男摊主说:“多加些猪肉,小孩子要补充营养。还要多吃些青菜。”然后她怜惜地望着我。

“我知道,我知道。”男摊主乐呵呵地答应着,认真地加上肉、青菜、香菇、木耳……

感动、欣喜、诧异一齐涌上心头。我是第一次到他们的小摊,他们却像亲人般接待了我。

不久后,我吃上了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很香,很暖……

月亮升起来了,淡淡的月色如水一般纯净,悄悄地透过时空,静静地泻在我的心上,是那么的柔美、那么的静谧。一切如在画中。

再次去这个小摊,已是几天后的事。他们一眼就认出了我,同样热情地接待了我。

再后来,我不仅爱上了他们的摊子,更爱上了这里的两个主人。因为,我听妈妈说,他们本是两个下岗职工,因为生活不如意,他们才办起了这家小吃摊。

听到这,我忽然感觉到小吃摊主人的质朴、坚强、乐观,觉得生活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我的一点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感谢那段日子,它见证了我的长大!见证了我的未来!

精彩点评

读者一开始就被故事吸引。看似普通的叙述里,有着严谨的结构安排。细细推敲起来,谋篇布局非常精彩。“吃面”这一主体故事由三个部分构成:“我”和妈妈在面摊前停下、女摊主让“我”靠近炉子取暖、男主人煮面时多加配料——成功地增添了情节感,并且都是符合当下情境的行为,非常自然。

“我”由苦闷变得轻松(心理描写)、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的夜景(配合人物心理的情景渲染),以及通过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作者把这些技巧运用得娴熟自如,不动声色地补全各方面信息,为“我”情感的转变做足铺垫。同时,语言简练,段落也都控制字数,读起来非常轻松。

立意方面,作者的长大其实不仅仅是学会了坚强地面对挫折,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这也使得层次更加丰富。

关于成长类作文的赏析(作文点评江苏中考优秀作文那段日子)(2)

优秀作文二

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

屋内灯火通明,全家人看似聚在一起,可是谁也不愿多说一句,只是眼巴巴地守在电视旁……大量的医护人员主动走上抗击疫情的一线,让全家人都很揪心。

“哎!你打算去哪里啊?”“不是跟你说了吗,呆在家里就是作贡献,这个时候出门,不是添乱吗?”

他哪里听得进全家人的怨,哪里听得进全家人的劝说,拿起衣服,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急匆匆出了门,什么也没有解释……

入春以来,疫情爆发,不必说小小的县城,就是全国都封了,可在这关键时期,爷爷竟然……真是个固执的老头子。妈妈打开手机地图,搜索爷爷临行前说的地址,放大一看,是一家口罩生产厂,这?

我也是气不打一处来,左一个埋怨,右一个怨恨,就恨他是我爷爷,要不然我得好好骂他一顿,你说疫情这么严重,关你什么事哉?!

真相隐隐显现,可是妈妈却不太愿意相信,她用她那微颤的手拨通了爷爷的电话:“你到底去人家厂里干什么啊?都一把年纪了,不会要你做口罩吧,快快回来,别让我们担心了。”妈妈耐心地给爷爷左一个摆事实,右一个讲道理,使出浑身解数,连哄带骗地……我也在一边劝说。可是电话那头的爷爷说:“我知道,我有数,放心吧。没有时间跟你们说话了,我挂了。”电话那头只剩下“嘟嘟”的声音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爷爷一直就是一个机械方面的好手,年前,爷爷听说一家离家不远的工厂,生产口罩的机器运行不太好,一直影响生产口罩的进度。这几天疫情越发紧急,想必口罩生产进度一定赶不上。这个时候,他怎么能坐视不管,怎么“闲”得下来呀?!就丝毫不听家人的劝告,帮忙来啦。

是的,很小,我就听奶奶说,爷爷年轻时可是咱村出了名的神角,邻居家大大小小的东西坏了,只要爷爷出马,全都能搞定,而且从不收人家一分钱。如果厂里的机械出了问题,就是不吃饭,他也一定要把问题找到,直到最后解决。

说是这么说,可我们知道这疫情的严重,哪里放心让爷爷一个人在外,奶奶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客厅转悠,弄得我们全家都不安宁。“这个老头子,就是犟,责任心呢,就更加不用说了,他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这不……”

是的,从有记忆开始,我就知道爷爷的犟脾气,我也估计到爷爷一时半会儿是不会回来的,要不然他不会带上自己的行李出门。

新的一天来到了,我痴痴地面无表情地坐在电视机前,惊悚着武汉那边的疫情。

突然,画面中出现了为“最美逆行者”送行的画面,看着那些“最好不要来武汉”的人,仍然选择了去武汉,我的眼泪簌簌地掉下来了。

这时,我又想到了爷爷。他是个老党员,他选择离开,他想到的绝对不是他自己,他不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一个老党员所应该具有的那份情怀吗?我又有什么理由去责怪爷爷呢?

忽然间,我觉得爷爷是那样的高大,是那样的值得我学习。爷爷的担当,应该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

“丁……零……”“妈妈,你的手机响了!”

“是女儿吗?汛汛还好吧?我知道她已经长大了,她一定理解我为什么会这么做。我很好,你们放心。好在我来得及时,现在机器运转一切正常,否则会严重影响口罩生产的进度,不说了,我挂了,再见!”

等爷爷的电话挂断,我和妈妈都已经哭成了泪人……

那段日子,挺难;忽然长大,挺好。

精彩点评

在2020这个特殊的年份,结合疫情来写成长可以说是最优解。紧扣时代的大背景,从个人这一小处切口,落到实处就会出色。

悬念式的开头:爷爷突如其来的举动让人很是不解,在疫情危急的情况下依然固执己见地出门。口罩厂、党员身份、机械好手、向来热心的性格……这些分布在文章各处的细节为悬念的揭开作好了铺垫。庚子年的疫情作为一种群体的生命记忆,非常具有感染力。真相揭晓时,看到义无反顾奔向抗疫工作的爷爷没人能不动容。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既有行为和语言的正面记叙,后半段还插入了往事作为补充,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丰满充实。语言简洁有力,疫情的危急与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一家人的和睦团结,都做到了恰如其分的展现。细节也处理到位,足以见得思维的缜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