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一线都有着无穷的魔力(大开眼界你知道)

大开眼界:你知道“一丝一忽”是多少吗?

作者 李万卿

一丝一线都有着无穷的魔力(大开眼界你知道)(1)

秋游武陟嘉应观,大开眼界。

嘉应观是雍正皇帝赦建的一处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庙宇,耗资288万两白银,仿北京故宫建造,雍正皇帝封其“四渎称宗”。

当时是也,既是“水利部”,又是“黄委会”。

解放后,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曾在此办公。

特别有意思的是,嘉应观内有一通地亩碑,也叫“灵石碑”“庙产碑”。

这通石碑立于光绪二十八年,碑文精确详实地记载了嘉应观的原存土地面积:“八顷九十一亩一分八厘五毫一丝七忽。”

一丝一线都有着无穷的魔力(大开眼界你知道)(2)

何为“丝”,何为“忽”呢?

《孙子算经》卷上载:“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如此精确,叹为观止。

清朝时,民间测量土地,多用“竿子”丈量,240平方竿子为一亩。嘉应观的庙地面积,精确到“毫、丝、忽”,令人惊讶。

“竿子”上有没有“毫、丝、忽”的刻度呢?我不能穿越,也无从知晓。

我只知道,搁在现在,“一丝一忽”根本不在话下,再精确下去,也能办到。

当时,记录庙产时,没有“忽略不计”。着“八顷九十一亩一分八厘五毫一丝七忽”,才是真正的“精益求精”。

我突然想起,文学作品中,也有“一忽”的描述。

郭沫若在散文《白鹭》中写道:“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素之一忽”“黛之一忽”,用词之精准,堪比“八顷九十一亩一分八厘五毫一丝七忽”。

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不计”。看过“庙产碑”,方知“忽”也不可略去。

"一丝一忽",也可留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