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于言教立陶宛 宋中华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重于言教立陶宛 宋中华身教重于言教(1)

宋中华,70后中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近十几年来,还长期担任所任学科备课组长职务。因为身居教学一线,所以对教育教学工作也一直在进行思考和总结。曾先后在《教育周报》、《教育学文摘》、《学苑新报》等报纸和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曾荣获县青年突击手,县优秀班主任,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现任教于单县希望初级中学。

教育随笔:身教重于言教

文/宋中华

昨天,班内一位同学违反了学校纪律,我给她的家长打电话,让家长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共同教育。上午放学后,家长来到学校,说给学生请假,想把学生带出学校,好好教育教育,顺带着吃午饭。我当时也没有多想,就同意了。结果,喊来学生以后,给她一说,学生很反感,根本不随家长出去。我这才知道这对母女关系的紧张!当时,看着学生对她妈妈的一脸反感和不耐烦,我对这个孩子的不懂事和不听话非常生气,就对她教育了一番。后来,这个学生在我的说教下勉强随着她的妈妈去了外面,但是很快就返回了学校,看来,她们母女的谈话并不愉快,教育的效果并不好!

今天,我又想起了这对母女当时见面的情景,想起那个学生对她妈妈的一脸不耐烦,忽然心里一动!我当时只生学生的气了,觉得她太不懂事,为什么没反过来想一想: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对她的妈妈那么不尊敬,她的妈妈在家里是怎么教育她让她对妈妈那么反感,使她形成那么叛逆的性格!这引起了我的深深思考。

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是这样的:爸爸在外面打工,妈妈在家照顾孩子。做妈妈的一般都很温柔,很疼爱孩子,当然也会溺爱孩子。另外,爱唠叨也可能是大部分女性家长的共同特点。爸爸偶尔会回来,但是因为不常在家,觉得亏欠孩子,所以对孩子也是以宽松教育为主。现在的家长,常年在家的一般爱玩手机,在外地工作的又不常回家,所以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时断时续的,不能循序渐进。

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使现在的家长一般不常进行生产活动,甚至有的年轻的家长连饭都不常做,玩手机也就成了很多家长的家常便饭。这也就造成了现在的孩子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爱玩手机的习惯。所以,当家长唠叨自己的孩子,嫌他爱玩手机,好吃懒做,不爱做家务的时候,他的孩子一般会非常反感,甚至会形成更加叛逆的性格!因为家长经常做的事,却不让孩子做;家长不做的事,却让孩子去做,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让人反感的事。

由此,我回想起了我的青少年时代。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农民,没有文化。他们平时也不大爱说话,更没有多高的家庭教育水平。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了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从小就参加家里的生产劳动,星期日或者放假的时候,我会去地里帮父母干农活。除草、施肥、喷洒农药,拉庄稼、浇地、植树播种等等,什么活都干。

当时的感觉,干农活是理所当然的。农忙的时候,家里父母忙得都顾不上吃饭,累得直不起腰来,自己不去帮忙,难道在家闲着?那还是人吗!我上面有个哥哥,我从小经常拾哥哥的衣服穿,往往到春节的时候一般才能穿上真正属于自己的新衣服。平常吃饭的时候,别管什么样的饭菜,我都不会把一盘菜自己吃完。一般都是吃一部分,留一部分给父母和哥哥吃。我充分继承了我的父母勤劳节俭、尊老爱幼的优良作风。

我常说,我的父母虽然是农民,虽然没有文化,但是,他们却让我养成了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现在想起来,它们是怎么做到的,是怎么教育我的?主要是身教,是父亲和母亲用实际行动教给了我该怎样生活和做人!

我做班主任工作已经很多年了,每天都在进行教育学生的工作。我一直以为,作为老师,我们教育孩子的都是好的思想和好的习惯,虽然有些我们说的我们不一定做到。比如,我们不让学生抽烟,不让学生染发,但是,我们的很多老师实际上都做不到!我一直认为,老师是成年人,学生是未成年人,对老师的要求应该和学生不一样。现在想来,这种思想是极其错误的!所谓“上所施,下所效”,我们应该时刻做学生的榜样,一切教育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

现在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确实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教育孩子的水平却并没有多大提高。特别是在平常的做人做事方面,还没有我们的老一辈做得好。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不光要求我们的孩子做到,也首先应该要求我们的家长做到!只有我们的家长热爱劳动,尊老爱幼,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给孩子做好榜样,我们的下一代才能少一些逆反,多一些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传承下去!

身教重于言教立陶宛 宋中华身教重于言教(2)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