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历史上重要人物(山西省大同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大同历史上重要人物(山西省大同市有哪些历史名人)(1)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云州,是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远在10万年前,中国人的祖先许家窑人就在大同这块土地上劳动,繁衍生息。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有2300年的建城史,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是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蒙之咽喉要道,自古就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必争的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上出过许多历史名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大同历史上重要人物(山西省大同市有哪些历史名人)(2)

拓跋嗣(392年—423年),鲜卑名木末, 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

拓跋嗣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天兴六年(403年)封齐王,拜相国,加车骑大将军。天赐六年十月戊辰(409年11月6日)道武帝拓跋珪被其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所杀,拓跋嗣带兵入宫,诛灭清河王拓跋绍,同年十月十七日(11月10日)登基,改年号“永兴”,为北魏明元帝。即位之后,内修庶政,体察民情,改革官制,选贤任能;外拓疆土,北逐蠕蠕,设置六镇,招谕冯跋。南征刘宋,夺取刘宋领土三百里,又攻占虎牢关,此役称为南北朝时期第一次南北战争,最终以北魏的大胜而告终。泰常八年十一月六日(423年12月24日)因攻战劳顿,病逝于西宫,年仅32岁。谥号为明元皇帝,庙号太宗,葬于云中金陵。

拓跋嗣虽英年早逝,但是在北魏历史中上承其父道武帝拓跋珪文治武功,下启儿子太武帝拓跋焘一统北方,有媲美五胡十六国初期前秦苻坚统一北方的功勋,因此拓拔嗣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大同历史上重要人物(山西省大同市有哪些历史名人)(3)

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鲜卑名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

拓跋焘自幼聪明大度,应付裕如。 泰常八年(423年),正式登基,年号始光,时年十六岁。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善用骑兵,轻骑奔袭 ,攻灭胡夏、北燕、北凉,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粟特等西域诸国 ,至此北魏统一华北,与江东的刘宋王朝对峙,形成南北朝的局面。之后拓拔焘又击溃吐谷浑、柔然,扩地千余里,收民畜凡百余万,柔然可汗远遁,北方边塞再度得到安静。其后南击刘宋,实现了“饮马长江”的志愿,因作战鸷勇骁强,受到敌方的敬畏,被刘宋王朝称为“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超越冒顿和檀石槐。正平二年(452年)拓跋焘为中常侍宗爱所弑,享年45岁,谥号太武帝,庙号世祖。

在治国方面,拓跋焘大力改善民生,劝课农桑,大增耕田,减轻赋税。休养生息,偃武修文,抚恤孤寡,体察疾苦,推行楷式文字,奠定魏碑基础,便利了人民的识字,广召汉族士人,重用汉臣崔浩、高允等人,改革官制,整肃吏治,抑退奸吏,提拔忠良,显著促进了北魏官民之间和睦相处,宣传礼义,崇尚儒学,推动了鲜卑族汉化发展,恪守节俭,奖赏慷慨,不畏艰险,料事于先。知人善任,赏罚分明,重视法制建设,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并常说:"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但在执政末期,执法严苛、诛戮无辜过多,因此常常追悔莫及。

大同历史上重要人物(山西省大同市有哪些历史名人)(4)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皇兴三年(469年)册立为皇太子,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皇兴五年八月二十日(471年9月20日),父亲献文帝禅让于太华前殿,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冯太后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再颁俸禄制,孝文帝深受影响。

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正式亲政,秉承冯太后的政策,继续进行了汉化改革,而且做得比冯太后更大刀阔斧。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收藏古今汉家典籍,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阳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废太子元恂。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史称“孝文帝改革”,其改革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于军中积劳成疾,临终仍心怀“仰光七庙,俯济苍生”之志,后驾崩于谷塘原行宫,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孝文,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大同历史上重要人物(山西省大同市有哪些历史名人)(5)

毕士安(938年-1005年),本名毕士元,字仁叟,小字舜举,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北宋初年宰相、诗人。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进士及第,累迁监察御史、大理寺丞、工部侍郎、礼部侍郎,景德元年任参知政事,不久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景德二年(1005年11月14日)去世,时年68岁,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赐白金三百斤,废朝五日,册赠太傅、中书令,谥号“文简”。毕士安著有文集三十卷,如今已佚,《全宋诗》录有其诗。

毕士安因为文章佳、人品好,在宋太宗前得到众臣的推举。另外他毕士安勤于政务,治学严谨,知人善任,平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也曾向宋真宗大力推荐过寇准,后两人同任宰相。以后寇准力主抗辽,政绩显著,均为毕士安荐贤之功。当时契丹多次进犯边境,为鼓舞前线将兵的士气,支持寇准决策,力主宋真宗亲征,最终使得宋辽在澶渊订立盟约,双方罢兵议和。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又挑选良将守边,量时制法,依次施行。

大同历史上重要人物(山西省大同市有哪些历史名人)(6)

苏保衡(1111年—1166年),字宗尹,云中天成(今山西天镇县)人,金朝官员。

苏保衡的父亲苏京曾任辽国西京留守,天辅三年(1121年)降金,苏保衡经完颜宗翰举荐,被授予进士出身、太子洗马、解州军事判官。后入陕西完颜撒离喝幕府,参议军事,后又任同知兴中府尹。天德三年(1151年)随张浩主持修建中都、迁移陵寝,完工后升任工部尚书。正隆年间与徐文等人在通州打造战船,组建水师,正隆六年(1161年)九月任浙东道水军都统制。金世宗即位之后,苏保衡任刑部尚书,奉命安抚山东百姓、封赏立功将士。后仆散忠义南下,行户部事于关中,并兼纠察地方官员之责。回朝之后,苏保衡先后出任太常寺卿、礼部尚书。大定三年(1163年),苏保衡出任参知政事,南下主持金宋议和事宜,回朝升为尚书省右丞。大定六年(1166年)冬,苏保衡病逝,享年55岁。

大同历史上重要人物(山西省大同市有哪些历史名人)(7)

曹文诏(?-1635年),山西大同人,明代武将。

曹文诏勇毅而有智略,早年在辽东从军,历事熊廷弼、孙承宗。1629年冬随袁崇焕入山海关保卫燕京,与后金军作战有功。1630年7月陕西民变势大,曹文诏被封为延绥东路副总兵,率关宁铁骑千人入关内,进行征讨,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功勋卓著, 官至总兵官。崇祯八年(1635年)在湫头镇之战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自尽。死后崇祯帝下令建祠祭祀,追赠太子太保、左都督,赐予祭葬的恤典。曹文诏的忠诚、勇武,世间无比,被称为明末良将中的第一人。清朝乾隆年间,追谥忠果。

大同历史上重要人物(山西省大同市有哪些历史名人)(8)

栗毓美(1778年—1840年), 字含辉,又字友梅,号朴园,又号箕山,山西浑源人,清朝官员。

清嘉庆七年(1802年)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以后历任光州知州、开封府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官至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十八日卒于任上,享年63岁。赠太子太保,谥号恭勤。道光帝和栗毓美生前好友林则徐都为他写了祭文;当地百姓为他修了庙宇,拜他为“河神”,称为“栗大王”。

栗毓美为官清正廉明,勇于执法,事必躬亲,严于律己。栗毓美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治理黄河,任河道总督虽仅五年,但治绩卓著,他是一位实心实力,勇于革新的治河专家,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栗恭勤公砖坝成案》一书。

大同历史上重要人物(山西省大同市有哪些历史名人)(9)

李殿林(1844年—1917年),字荫墀,山西大同人,清末政治人物。

少年时习宋儒学说,后到省城晋阳书院就读,清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及第,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内阁学士、正黄旗汉军都统、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还曾任协办大学士、典礼院掌院学士、清宣统皇帝经筵侍讲官。辛亥革命时期,李殿林目睹清朝政府昏庸腐败,料知清朝气数已尽,难以挽回,只好上疏辞官。于1912年2月8日离职回到原籍大王村闲居。1917年因病去世,享年74岁。丧讣传到故宫,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甚表哀悼,赠谥号“文僖”,追赠相国。墓葬于大王村北,如今石兽、碑文并存。

李殿林为人公正,恤老怜贫,很受人民爱戴;为官慎守成法、廉洁奉公、馈遗无受、请托无听、整顿吏治、革除积弊、循规任免,从未安置私人,他自己也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平生以书法、诗词自娱,遗作有《周易别》《识史例纂》《车酋轩杂记》《铨政管见》《云中草堂诗文集》等,惜书稿大部毁于兵祸,仅后两部书之手稿和后书刊印本,都在山西省图书馆收存。

大同历史上重要人物(山西省大同市有哪些历史名人)(10)

《抗战军人忠烈录》(第一辑)中的石作衡烈士遗像

石作衡(1910—1941年), 山西省浑源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爱国将领。

石作衡自幼勤奋好学,在1921年考入山西陆军学兵团,后又入北方军校,在学习期间,石作衡怀着富国强兵、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愿望,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军事学术。他为人禀性正直,办事认真负责。1927年随阎锡山参加北伐,1931年918事变后随军参加长城抗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石作衡曾参加南口、大同、平型关、忻口诸战役,他每战必身先士卒,奋勇杀敌,1940年秋因战功卓越晋升为第四十三军第七十师少将师长。1941年在中条山战役中,石作衡率第七十师在山西垣曲的天盘山、望仙庄一带与日军血战,重创日军,同年9月,石作衡率部在绛县的丁家洼阻击大举进攻的日寇,9月6日第七十师陷入日军重围,石作衡在率部突围时,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年仅30岁。

石作衡将军是中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国民政府明令褒扬石作衡将军的英勇事迹,并追授其为陆军中将。1997年4月,石作衡将军的后人在绛县人民政府的大力协助下,终于寻找到将军遗骨,安葬在太原市双塔革命烈士陵园。

大同历史上重要人物(山西省大同市有哪些历史名人)(11)

于镇河(1898年—1985年),字疏九,山西省浑源县西留乡贾庄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于镇河早年加入晋军,参加北伐、中原大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7集团军第61军新编独立第2旅旅长,同年9月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忻口会战。解放战争时期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任国民党第18兵团副司令兼大同军事指挥官,1949年5月1日在山西省大同率部起义,接受人民解放军的和平改编,对大同和平解放贡献较大。新中国成立后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85年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年87岁。

丨以上内容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