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石头的故事(四大名著是讲四块石头的故事)

人类历史,其实也是一部浩如烟海的石头进化史。在数万年来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石头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人类也因此生出了石头崇拜情结。

我国四大名著其实就是讲四块石头的故事,也就是说石头的主线贯穿整部小说。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所谓石头便是宝玉出生时所戴的那块玉,而宝玉也是石头的化身。在红楼梦第一回曹公便交代了宝玉这块石头的来历: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天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只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灵性已通,只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七种石头的故事(四大名著是讲四块石头的故事)(1)

青埂峰

贾宝玉的本质是一块顽石,而这块看似无用的顽石,恰恰造就了他与世格格不入的反抗性格,保持了自己独立孤高石头本性。曹雪芹以石头开篇,着重描写了这款石头的来源去向,结局宝玉丢玉,回到青峰埂出家做和尚。整部小说以石头开篇,也以石头结束。将石头人物化,便是来自人类最原始的石头情结。

《西游记》第一回便写到了石猴孙悟空的出世:

那座山,正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孙悟空诞生于仙石之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并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而是由石卵孵化而来。古人认为石头主宰者生育,是人类的祖先。

孙悟空的人物性格里带着石头本性,他生性直率,无拘无束,具有反抗精神。完成西天取经以后,孙悟空修成正果,成为斗战胜佛。

学者杜贵晨认为《西游记》是一部以修心为旨的“仙石记”,开篇对这块仙石的描写奠定了全书“修心”的基调。

七种石头的故事(四大名著是讲四块石头的故事)(2)

《水浒传》里将石头进行了魔化,在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里施耐庵写道:

“当洪太尉游到伏魔殿叫人开殿,几个火工道人把伏魔殿打开:只见中央一个石碑,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趺坐,大半陷在泥里”。

龙虎山伏魔殿的那块石碑,是用来镇压108个魔君,上面刻着4个大字“遇洪而开”。在小说一开始洪太尉就放走了这些妖魔,这108个魔君其实就是暗指梁山108好汉。全书以石头开篇,放走108妖魔,对于当时“乱自下生”的北宋朝来讲,具有极其深刻的暗示意味。

七种石头的故事(四大名著是讲四块石头的故事)(3)

山东聊城 108将石雕像 2015年

相对于前三部名著,《三国演义》里的石头情结没那么明显,但其实在开篇罗贯中就将石头做了隐化暗喻。《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这里“青山”暗指“江山”,“山,众石聚而为山也。”《三国演义》从开篇词奠定了全书江山争夺,群雄称霸的豪情基调。

在四大名著里,石头是很重要的一条主线,也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四大名著其实就是写四块石头的故事。石头频频出现的背后,是人类数万年来的灵石崇拜情结。

七种石头的故事(四大名著是讲四块石头的故事)(4)

英国巨石阵

灵石崇拜的起源

灵石崇拜,也叫石头崇拜,自史前社会便开始存在,这种崇拜情结是自然而然的。

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水、火、月亮、石等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为人们敬拜的对象。

最早的石头崇拜,源自于对山岳的崇拜。《礼记·祭法》中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人们相信每一座山都有山神,掌控着周边人的命运,于是产生了对山岳的信仰和崇拜。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类从进入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使用石头制造的工具。石斧、石刀、石刮等器具的出现,极大改善了人类生活。不仅如此,人类还从啄木鸟击打岩石的启发中学会了钻木取火。人们认为这种木和石摩擦产生的火焰是上天的恩赐,这不仅说明了火的神圣,更反映了石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七种石头的故事(四大名著是讲四块石头的故事)(5)

远古时代人类活动

人类对石头的崇拜从远古时期便开始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基于石头崇拜衍生出了一系列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这些又反过来加深了人类的石头崇拜情结。

神话中的灵石崇拜

中国古代很多神话与石头相关,女娲补天用的是五彩石,这些石头后来也被称作女娲石,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女娲石的传说。此外“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都与石头息息相关。

对于人类怎么产生的,神话里记载是女娲捏泥造人,而不少学者认为这里的泥其实便是一些未成精的石头。

七种石头的故事(四大名著是讲四块石头的故事)(6)

河北涉县 娲皇庙

在中国的神话里,石头具有生育的功能,不少神话人物便是从石头里出生的。

以治水闻名的大禹,便从石头“生”出来的。《淮南子·修勿训》中记载着大禹的出生:“大禹之母女狄得石入珠,爱有吞之,生禹。”讲的是大禹的母亲有一天在河边捡到一块精美如珠的石头,因为太喜爱便把它吞了下去,不久后生了大禹。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大禹由灵石所生,他的夏启儿子也是石头所生,他的妻子涂山氏由人变成了石头。这三个人的生存都与石头息息相关,这些故事生动地反映出了夏潮对石头的崇敬和神化。

远古时代人们相信人类的祖先是石头所生,对石头有着特殊的敬畏和信仰。也因此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人类对灵石崇拜的礼俗也应运而生。

礼俗中的灵石崇拜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被人们奉为神灵。在我国古代,历代天子登基时,需对着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祭山时用玉石埋在地下,再将祭品鸡、养、猪等投入山谷挂在树梢,以示对山神的崇敬。

因为对山神的崇敬,人们认为山脚下的石头具有辟邪镇宅的用处。这当中最为著名的是“泰山石敢当。

七种石头的故事(四大名著是讲四块石头的故事)(7)

泰山石敢当石刻

传说在汉朝时汉武帝登上了泰山,将4块泰山石放在未央宫内,具有辟邪的作用。在神话故事中,泰山石敢当被拟人化,成为民间驱魔除妖的大神。

“泰山石敢当”源自于远古人类人们对灵石崇拜的遗俗。2006年5月20日,“泰山石敢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敦煌卷中《用石镇宅法》中记载:“凡人居宅处不利,有疾病,逃亡,耗财,以石九十斤斤,正鬼门,大吉利;人家居宅以来,数亡遗失钱不聚,市买不利,以石八十斤,镇辰地大吉。”说的是只要家中有不顺的地方,可以用石头镇宅驱魔,以保平安吉利。

文学作品中的灵石崇拜

人类对于石头崇拜的情结被引申到了文学作品中,石头作为素材被各种文学作品引用借喻,比如上文说到的四大名著,此外在我国关于石头的文学作品颇多。

《莲社高贤传》的传说中有一位叫道生的法师,因为坚持“众生皆有佛性”的理念,为寺庙其他人所不容。这位僧人每天就在虎丘山的寺庙里,对着一众石头开始讲《涅槃经》,讲到精彩处石头频频点头,最终石头被点化。

七种石头的故事(四大名著是讲四块石头的故事)(8)

道声说法,顽石点头 石像

在《云林石谱》里,作者开篇第一句就写道:“石者,天地至精之气也。”一句至高评价将对石头的喜爱溢于言表。

除了文学作品,我国汉字中的很多词,皆与石头相关。“石破天惊”、“坚如磐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褒义词都表达了人类对石头品性的肯定。

当代民俗中的灵石崇拜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人们对石头并没有像古人那般崇拜,但仍然保留了一些文化习俗。

去过西藏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在十字路口、湖边和村寨出口处的一堆堆刻着佛像和经的石头,这就是“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在藏传佛教地区,人们把石头视为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玛尼堆”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神明的敬畏。

七种石头的故事(四大名著是讲四块石头的故事)(9)

玛尼堆

在台湾,人们称神石为“石头公”,也叫“石将军”,小孩出生后,会被抱来拜石头公,求红线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祈祷孩子一生平安。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台湾各地石头公庙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云南路南县彝族的支系撒尼,人们以石为神,谁家小孩子有病时,人们常常会献祭一块石头以保护孩子平安。

尽管中国各民族,乃至世界诸多原始部落对于祭拜石头都流传着各自的故事,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石头充满敬畏,进而衍生出了石头崇拜情结。

七种石头的故事(四大名著是讲四块石头的故事)(10)

神秘石头 (泰国)

在人类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石头伴随着人类从荒蛮时代,走向文明,直至未来。这种石头崇拜,源自于原始社会的影响,也源于人们的感恩和敬畏之心。

参考文献

《红楼梦》 曹雪芹

《西游记》 吴承恩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水浒传》 施耐庵

《淮南子》 刘安

《礼记》 戴圣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灵石崇拜情结》 唐萍

《试论“石生人”母题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谢丽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