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勾践几年灭了吴国(文种和范蠡帮越王勾践灭了吴国)

越王勾践作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的故事其中卧薪尝胆最为著名,而兔死狗烹则成为他摆脱不了的黑历史文种和范蠡都是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的大功臣,却没有因此而得到高官厚禄,反而陷入了兔死狗烹的尴尬境地按照范蠡留给文种信件的说法,他说越王勾践是"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君主,所以劝文种逃离越国后来文种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猜忌,先是称病远离朝政,后来被赐死,成为了兔死狗烹的典型案例可是从历史资料来看,事情的原委并非如此简单,而是有着很深刻的原因,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范蠡勾践几年灭了吴国?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范蠡勾践几年灭了吴国(文种和范蠡帮越王勾践灭了吴国)

范蠡勾践几年灭了吴国

越王勾践作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的故事。其中卧薪尝胆最为著名,而兔死狗烹则成为他摆脱不了的黑历史。文种和范蠡都是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的大功臣,却没有因此而得到高官厚禄,反而陷入了兔死狗烹的尴尬境地。按照范蠡留给文种信件的说法,他说越王勾践是"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君主,所以劝文种逃离越国。后来文种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猜忌,先是称病远离朝政,后来被赐死,成为了兔死狗烹的典型案例。可是从历史资料来看,事情的原委并非如此简单,而是有着很深刻的原因。

从越过崛起的过程来看,文种和范蠡是居功至伟的。没有他们两人的辅佐,越王勾践不可能打败吴王夫差,更不可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可是这两人得到的结局并不好,文种被越王勾践赐死,范蠡化名逃离越国。按照一般性的说法,是越王勾践为人多疑猜忌,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范蠡是对此早有先见之明才逃得性命,而文种不信范蠡的留言,落得被赐死的悲惨下场。可是从各种典籍来分析,这种一般性的说法具有很多矛盾之处。把责任全推给了越王勾践,而并没有对三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有详细的描述。

首先,范蠡的先见之明就说不过去。文种和范蠡并不是越国人,而是楚国人。他们到越国,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前途。如果范蠡对越王勾践的人品有如此的怀疑,那他又何必费尽心力帮着复国,还为打败吴王夫差出谋划策。尤其是越王勾践去吴国为奴时,范蠡始终陪伴在其身边。他明知得不到好结果,还这么尽心竭力,难道范蠡是道德如此高尚的人?他帮着越王勾践真的就无欲无求?显然这种说法站不住脚,范蠡帮着越王勾践肯定是有自己的需求。就当时人想法而言,封侯拜相是必须的,封地建侯也是很正常的。

其次,在楚国时文种已经是宛令,管理着宛这个地方。这里是中原腹地,现在的南阳所在,物产丰富,生产力发达。文种愿意放弃官位,跟着范蠡到越国白手起家,肯定也不是什么无欲无求。从当时楚国的历史来看,两人很可能是逃离楚国的。两人离开楚国时,楚平王去世,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辅佐下趁机发动对楚国的战争。楚军根本不是吴军的对手,被打得多次打败,丢掉不少土地。文种和范蠡离开楚国,很大可能是逃难,而且是弃官而逃。吴楚交战,而楚人在北方又受歧视,南逃越国是唯一的选择。

第三,从两人尽心竭力的辅佐越王勾践来看,他们对权势有着很强烈的追求。所以他们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是想要得到应有的封赏。从吴越战争后的态势来看,他们是没有得到这些封赏的。是因为越王勾践不能共富贵吗?实际上从越王勾践称霸的过程来看,并不是这样。

越王勾践在打败吴王夫差后,兼并了吴国领土,使得越过沉重华东地区最大的诸侯国。但是勾践并没有独吞这些土地,而是把部分土地归还给了楚国和鲁国。这些土地是吴王阖闾和夫差时期,吴国通过战争从楚国和鲁国夺取的。越国归还这些土地,是从政治上拉拢这两个国家的做法。

从越王勾践后来一系列操作来看,他的策略是获得中原诸侯国的支持,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而当时阻挡在越王勾践面前的两个大国是晋国和齐国,这两个都是有过春秋霸主经验的国家。为此勾践把都城从会稽迁出,转移到北方的琅琊,可见他争霸的决心有多大。而当时正是鲁国内忧外患,内有三桓权臣执政,外有齐国威压,鲁哀公就是个傀儡国君。楚国被吴国打得差点灭国,再也没有了和晋国争雄的本事。越国拉拢这两个国家,形成周朝东南的铁三角,是组建与中原诸侯争雄的国家集团。

然而这种做法却不符合文种和范蠡的利益,发生了政治路线上的争端。文种和范蠡帮着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却不会放弃自己应得的利益。勾践输出大量土地给楚国和鲁国,还把都城北迁至琅琊,这与文种和范蠡的想法背道而驰。这两人的想法很现实,就是封侯拜相建国,成为一方诸侯。越王勾践把大量的吴国土地还给楚国和鲁国,文种和范蠡就有点受不了。按照当时筹建功勋的做法,这些土地应给被分封给这两位功臣。而越王勾践迁都,更让他们受不了。他们是不愿意掺和到北方中原争霸的战争中的,否则当初为啥南逃呢?

文种和范蠡的想法很现实,就是成为小诸侯,附庸越国,偏安一隅。不论北方和中原争霸多么热闹,他们都不想参与。而越王勾践却是有着雄才大略的霸主,他要重现祖先的荣光。他的祖先很牛逼,是治水的大禹。越国王室是大禹的直系后裔,曾经有过夏朝的辉煌,所以不会选择偏安一隅。双方在政治路线上出现分歧,最终发展成激烈的政治斗争。范蠡知道自己是外人,在越国影响力有限,只能逃亡齐国。而文种则留下来利用权势和越王勾践斗争,最终失败被杀。两个人做出不同的选择,是基于他们政治地位的不同而定。

范蠡在当时长期呆在勾践身边,虽然地位高,权势大,但在国内势力较小。他自知不是勾践的对手,选择了明哲保身。而文种在越国的势力就大了,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因为勾践和范蠡到吴国为奴期间,越国的国政全是由文种掌管的。在这近十年时间里,文种将越国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培植了不少自己的私人势力。越王勾践回国后,面临的将是大权旁落的风险,只是因为外有大敌,不得不暂时搁置。在北进问题上的冲突,双方有各自的选择,范蠡出逃和文种称病,都是各自对政治形式的看法。

文种的想法可以参考后来被杀的秦国名将白起,就是认为越国离了他不行。他称病的方式与白起如出一辙,就是用惰政进行政治施压,迫使越王勾践服软。实际上这种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成功几率很低,越王勾践不吃这套,后来的秦昭襄王也不吃这套。而文种毕竟是外人,越过人会支持他重建国家,却不会支持他和越王斗,失败是可以遇见的。所以越王勾践处死文种并不是什么兔死狗烹,而是清除权臣的必要手段。而文种对自己的权利过于看重,利令智昏下做出错误的选择,只能得到错误的结果。

从后来越国的发展看,勾践的选择无疑是最正确的。越国首都北迁后,一度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力压齐国和楚国。越国的出兵北方,吃掉了不少齐国的附庸国,将势力发展到了鼎盛状态。只是越王勾践去世后,越国内乱频频,后来又遭受齐国和楚国两面夹击,战争失败后才退出北方,迁都回到会稽。因此从政治和国家发展看,越王勾践选择了最适合越国的道路,也为越国争霸战国时代奠定了基础。只可惜他后代不争气,没事就搞内讧,让齐楚两国抓住机会,葬送了越国大好的政治局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