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

在我访到的历史踪迹中,有一处跟杨时关联较大,那就是著名的东林书院。该书院最早就是由杨时所创建者,而那个时候,宋室尚未南迁。按照《咸淳毗陵志》记载:“公(杨时)居毗陵者,十有八年”,而朱文杰和王刚毅在《杨时讲学与东林书院》一文中进行了一番考证,最终确认“杨时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的时间约有十四年”。

不管是14年还是18年,杨时一手创建的东林书院跟他有着很大的关联。来到无锡,东林书院当然是必访之地。然而,东林书院历史悠久,且跟后来的东林党人有着密切的关联,而我的寻访之旅要把东林书院写到顾宪成、高攀龙的文中,故而在杨时一文中,只能忍痛割爱,暂时不写东林书院了。好在杨时的墓跨越了几百年,至今仍存于世,那里也成了我的寻访目标。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1)

电三轮把我拉到了这个牌坊前

捐款修建此牌坊的纪念碑

坐了大半天的火车,到南平后再补写前些天的日记,做了这一趟寻访中的一次小休整。到达南平后出租司机告诉我,本地的士从不打表,并且流行讨价还价,他告诉我还价幅度一般在一半以上。我感谢他的诚实相告,与之谈妥包车500元一天,今早八点他就来到了楼下。南行二十余公里进入罗源村,上山的路很窄,在一个山坡上遇到了两位耕作的老乡。他们告诉我说由此前往杨龟山祠进不去,按其所指原路退回,从大路上重新盘入另一条上山的小道,这条路在南平市郊附近。等于白白跑了一个多小时,又退回到南平市郊。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2)

此牌坊下水塘上的折桥

寻访当然要继续下去,于是又从南平市郊重新驶向另一条上山之路,这条路没有标牌,不知路名,沿路的山上全部是高大的毛竹,爬山二十多公里,全部是在竹海中穿行,感觉很是惬意。但司机跟我的感受不同,他唠叨说没想到路程这么远,开出租十几年也没有上到这么高的山上。我明白他的潜台词,因为是包车已经谈妥了价钱,他本以为只是在大路边寻找,没想到连续地翻过了几座大山。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3)

沿此前行

其实在包车之前,我已经给他看过行程单,他说这些地点都知道在哪里,而今不知为什么又有了这个抱怨。这让我想到了他告诉我的当地出租车有讨价还价的习俗,于是就想主动提出再给他加些钱,可我又想到接下来还有几个寻访地点,而我还不清楚是否也是这样曲折难找,如果个个如此,那我的这个加钱过程岂不是水涨船高,要不断地加下去。我于是决定暂时且不说,根据最后的寻访结果再给他一个总补贴。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4)

拐来拐去,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公园

在大山的山坳内,看到了一个小村庄,向路边的老人请问杨龟山祠所在,他指着对面的半山腰告诉我说:“你看,那个小白点就是。”顺着老人的手望过去,在远远的大山坡上果真看到了那里影影绰绰地有一个小白点儿,我的双腿反应得比大脑还快,因为它们一顺间就软了下来。可既然来到了这里,我总不能远远地瞭望一下就离去,于是决定“灭”此青山。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5)

前行之路

我让司机在村中跟老人打听下一步的路程,独自向对面的大山上爬去。体力不支是预料之中的事,我一直在告诉自己:这寻访之旅也正是自己被动锻炼身体的方式,同样一件事,换一种心情来面对就感觉承受能力上增加了许多,为了给自己鼓劲儿,我不向上张望,只看眼前一阶一阶的台阶。大概用了半小时,终于爬到了建在半山腰一块平地上的祠堂前。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6)

走到了一座小山前

祠堂占地面积有两亩地大小,外形像个四合院。进入院内正对着的房间,屋内立着一块“重建玉地杨龟山祠碑”,侧旁是祠堂所在,总计五开间,是敞厅式建筑,正中挂着“杨龟山祠”匾,在最后端供桌上摆着石刻灵牌,上面刻着“宋文靖龟山杨先生之神位”。神位的前面是香炉,上面插满了燃烧过的香烛,供桌上还有个塑料袋里放着几十粒龙眼,全部已发霉变色,估计是很长时间前有人祭拜时供在这里的。刚才登山时我还在想,为什么要把祠堂建在这大山之上?沿途四望,附近没有任何村庄,既然如此,所有来此朝拜者都会经过这样一段艰苦的攀爬。看来,将祠堂建在这里也是有意来考验人们对理学究竟有多少诚心。

祠堂右侧的墙上挂着几个镜框,里面是杨时等人的画像,而左侧的墙上则挂着一帧大照片,上面写着“2006世界杨氏菁英北京论坛全体代表合影”,里面有几百人之多。祠堂左侧的房间则是“龟山文物室”,敞着门,里面没有看到任何一件文物。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7)

文保牌

从杨龟山祠堂出来,沿着另一条路下山,在路边看到了一处全木结构的民居。我注意到它竟然有门牌号―水南街道玉地村玉地107。虽然这家的四围没有任何邻居,但仍然有着门牌号。此处建筑为二层楼,上下的房屋加起来有十几间之多,很有可能当年也是大户人家,只是无法确认这家人跟杨时有没有关系。

下山进村,指路的老人仍然在跟司机聊天,司机热情地告诉我刚才他们聊天得来的成果:老人名叫杨宗焰,66岁,是杨氏的第八代孙。我对这个“第八代”当然的提出了质疑,请司机向老人证实,是不是第28代等。老人坚称自己是第八代,但从杨时生前算起,到此刻,至少有了八九百年的时段,这怎么可能算出第八代来呢?然而老人态度的坚定让我也没办法,为了听到其他的故事,只好回应他说那好吧,就算您是第八代。

我的态度看来还算让老人满意。于是他继续给我讲,他说刚才我去拍照的那个祠堂的位置,就是宋代留下来的原址,而原祠堂在“文革”中被拆毁,之后又重新建起,到1982年又失火烧成了平地,此后又重新建起来者。老人要给我讲述东南四贤的故事,我向他道谢,说自己还要继续赶路。

访到了杨时祠,我接着又访到了杨时墓。杨时墓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城南郊的乌石山麓。此程寻访福建,我是以南平市为基地,每天往一个方向去寻找历史遗迹,然杨时墓所在的将乐县距南平市有着上百公里的路程,于是我决定乘长途车前往。8点钟赶到南平长途车站,买到了倒数第二张到将乐县的车票,8∶40的车次,8∶30就开出了。小城市的好处这时就突现出来:从市中心车站开出,几分钟就驶上了城外的高速路,沿G70高速向东北方向行驶。我不知道这种车叫中巴还是小巴,反正总计就十几个座位,我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

南平的出租车上没有计价器,这是我去过的地市级城市中所仅见者。在一些小城市里,出租不正规,有表而不用,倒也是见怪不怪的事,然而在一个城市内,所有的出租车根本就没有表,这的确称得上罕见。在南平打了几次出租之后,我很快懂得了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一早我乘出租前往长途车站,拦下的出租车内已经坐了三位乘客,司机看我站在路边,仍然停下。我说到车站,他张口就说25块,我马上还价说五块,他接着回答说:“七块就上车!”于是我二话不说就挤进了后排座位中。我坐在车里抱怨说别人五块钱也走,然而司机的回答我却没有想到:“别人五块钱也行,但你太高了,你看你的头都顶到棚顶了。”关于身高跟车价的关系问题,这还真是一门学问,但既然长成了这样,我也只能为此多付出百分之好几十的车资。

从南平到将乐全是行走在山区中,120公里的路途,至少钻过了二十多个隧道,最长的一个在五公里以上,沿途看不到一块平地,环境如此不便,何以在宋代产生了那么多硕儒?这个问题我还是没有搞得太明白,但我知道,有这样的结果,当然跟我所寻访的杨时先生有很大关系。

当然,这个功劳也不能全归他一人所有,比如他的同学游酢,也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我还是觉得在他们的那个时代,此地的交通远比我今日要艰难许多。在这种艰难的地理环境里,还能诞生出那么多位大儒,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到达将乐县城后,鉴于来时购票紧张,我在将乐车站内不出站就先去买回程票。来的时候我在车内查过了回程车的时间,12∶10有一班,当时还担心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否赶得及,然售票员却告诉我:这班车已经卖完了票。

我请那位漂亮的售票员在电脑上帮我细查,那位售票员真的不错,她身上没有那种固有的官气,竟然一页页地在电脑上帮我翻看,而后告诉我说:之后各个车次的票都卖完了。这样的结果当然让我不舒服,她可能看到了我的脸色,便安慰我说:“不要着急,等一等说不定有退票的人。”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8)

倡道东南

于是我按那位售票员所言,坐在那不大的候车室内等候。好在这里没有几位乘客,我本想借这个机会悠闲地记录一下寻访细节,可是刚记了还不到十分钟,她就隔着玻璃向我招手,高兴地告诉我:“电脑中显示有了一张退票,是下午两点钟的。”这正中下怀,我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拍照,连声道谢着买下了这张票。遇到这样的好心售票员,让我的心情愉快了一整天。

刚才下车时,看到车站门口停着几辆黑车,等我买完票走出售票厅时,几辆黑车全都不见了,原地仅停着一辆很破的电三轮,我只好走近跟他商量。车主看上去六七十岁,他不太能听懂我所说的具体地点,旁边一位老者告诉他,我要找的是杨龟山墓。车主听到后,给我报价十元,于是我坐上了这辆很破烂的三轮车。

这辆车没有减震器,也许是之前有,后来又坏了,总之这一路上颠簸得让我直想吐,尤其车棚内所用的遮挡布不透光,前方也被糊死,我只能弯着身子从侧面探出头去看着前面的路途,这让我想到了早晨出租车司机的话。看来,我为自己的个高多付两元钱真的很有道理。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9)

介绍文字

乘车半小时后,来到一个村边,在村外看到了“龟山陵园”的水泥牌坊,在牌坊旁边还立着一块碑,上面写着这个牌坊的由来:“台湾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杨清钦先生义捐七十五万元人民币,重建龟山书院和龟山陵牌坊。”道路从这个牌坊下面穿过,但车却无法前行,三轮车主说他只能把我送到那里。但展眼望去,那里一片荒野,我拍照完毕之后,如何返回成了大问题,于是跟车主商量,可否在此等候,我另外再加等候钱及回程钱。他说可以,报价60元。

来时十元,而返程是60元,虽然中间有一会儿的等候,但这往返的差价还是令我始料未及。我本想故技重演地还价一番,但念及车主一旦不答应,掉头而去,那我下午的返程车就泡汤了,于是只好一口应承下来。

步行穿过石牌坊,眼前所见是一个十余亩大小的水塘,水塘的正中有新建的不足半米宽的水泥桥。桥弯来折去,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的人民公园所建的游览桥都是这个模式,这种游玩用的折来折去的桥建在墓园之中,似乎缺乏肃穆。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10)

曾经有过的隆重祭拜

走过那座桥,前面是石板铺就的小路,沿此路前行200米有立雪亭。继续前行200米,在右手边的山坡上,就看到了杨龟山墓的墓亭。墓亭建在一座小山的半山坡上,小山上长满了绿树,沿着石阶进入墓亭,在亭的旁边看到了“杨时墓”的文保牌,墓亭正前方的竖匾上写着“倡道东南”,亭的前方立着两个石兽。可能是因为风化的原因,石兽已变得浑圆,上面长满了青苔,从外形看,像两只小乌龟。墓亭后面是青砖铺就的台阶,拾阶而上,正前方即是杨氏墓所在。

墓上的石碑立在墓顶之上,即非前方也非后方,这种立碑方式为我寻访过程中之仅见,墓碑上刻着“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落款为成化六年。从碑石的颜色和风化程度看,感觉这块碑是后来补刻者。这块碑的顶上还压着几张黄纸,可能是祭坟的一种仪式,墓碑前方的石栏板上刻着四种图案,从右至左为石砚、笔架、笔筒和线装书,可能是由此来表明杨氏是学问大家的身份。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11)

复制的成化六年碑

我感兴趣的是那几册线装书,仔细地辨认着线装书封面签条上的字迹,隐隐约约地感到似乎是《学庸语孟解》。在墓的前方也有两个小石兽,同样是已看不清具体的模样,然而在这个神兽的前面却插着几支香,看来这几个小兽也是神灵之一。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12)

在上面看到了书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13)

仔细辨认书名

从杨时墓原途下山,走到石牌坊前,三轮车主还在原地等候,我请他接下去把我送到杨时纪念馆。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14)

这个神兽前立着一支香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15)

站在墓前回望

杨时纪念馆位于将乐县古镛镇电信巷六号。然而车主却把我拉到了水南镇政府大门口,我告诉他,自己要去的是古镛镇电信巷。他听到后又跑了一段路,下车一看,是古镛镇政府大院。我不明白他是听不懂我的话,还是不知道去的地点,无奈只好给他结账。

他要的车资比我想象的高出许多,我也不想再跟他争辩,如数付钱后,进入政府大院。向工作人员请问纪念馆所在,直问到第八个人,才告诉了我确切的地点:县政府前建设银行旁边的小院内。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16)

来到了纪念馆门前

步行二十多分钟,穿过了步行街。沿道打问,转了几道弯才看到了建设银行,然而银行旁边的小巷却不是我要寻找的电信巷,墙上钉着个牌子,写着“卫生巷”。我看到马路对面有个交警,上前请问。他告诉我,纪念馆已经拆掉了,里面的文物运到了县展览馆,而新的杨氏纪念馆还没有建起来。我坚持要去看原址,于是交警告诉我就沿此条小巷进入,前行二十多米后,右转即可看到。

纪念馆锁着大门,我看时间尚早,于是坐在门口等候,边等边写着自己的日志。旁边过路的人都好奇我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走上前来询问,我说自己只是在等这个地方开门,此人告诉我杨时纪念馆很少开门,只有在政府有活动的时候才会打开,劝我别在这里傻等。我从外面观看着杨时纪念馆的外形,从院墙的用砖看,的确都是古砖,但显然进行了新的翻盖,门楣上嵌着杨氏纪念馆的石匾,而旁边的一个铜牌,却写着是“将乐县展览馆”。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17)

这么多的匾额

我又站到了纪念馆侧旁的宿舍楼台阶上向里张望,看到的是巨大的石牌坊。从我查得的资料里,我知道这里原是杨氏贞节坊,始建于1735年,直到近年才改造和扩建为杨时纪念馆。院落并不大,看上去占地仅几百平米,却同时建着纪念馆和当地的展览馆。从上面看到的祠堂的右侧,还有一个小院落,但看不清里面的情形,我觉得那应该就是所说的纪念馆。在纪念馆的门口还挂着其他几块牌子,都是关于杨时的研究会,而门楣上的对联似乎是新近贴上去的,看上去即无掉色也无破损,上面写着“师传伊洛拜双程,筚路蓝衫闽学兴”,横批为“高山仰止”。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18)

只能隔着墙向内张望

明代嘉靖时杨首辅驭人之术(杨时通天一气耳)(19)

地基,应该是故物

我在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看来开门无望,而回程车的开车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于是不再乘车,慢慢地往回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