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斋书法楷书字体(愙斋书法草书用笔之)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甲骨文时期有草写的痕迹。“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


愙斋书法楷书字体(愙斋书法草书用笔之)(1)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


愙斋书法楷书字体(愙斋书法草书用笔之)(2)


断与连是书法艺术一对重要的、辩证对立统一的概念,这一概念在草书艺术中表现尤为充分。不能连无法谈断,能断但却又是连的,其关键之处在于断的是笔迹,而连的是意、气、势。因此,古人常说"笔笔断而笔笔连"方为妙境。这里着重谈谈其中的"断"。


在草书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有许多道道坎坎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如草法、节奏、气势、气韵、空势等,而其中草书用笔的"断"算得上是一个难点。朱和羹《临池心解》说:"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言笔笔有起讫耳。然行书笔断而后起者易会;草书笔断而后起者难悟。倘从草书会其用笔,则探骊得珠矣。"所谓"悟",其实质是事理上或观念上的内容,为我们提出了为什么要"断","断"的目的是什么。一个在书学上有见地的朱和羹也认为草书"断"的难悟,由此亦可见其难的程度。


愙斋书法楷书字体(愙斋书法草书用笔之)(3)

张旭草书 《古诗四帖》


草书的"断"果然是如此重要,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首先,是出于点画备法及加强线条质感为前提的目的。写草书到了一定熟练阶段后,一般的作者很容易滑向一味快锋、缠绕打结,线条轻滑,起讫模糊、意思浅薄。导致此类问题的发生,主要原因是被草书外在形式上的"流而畅"、"纵横使转"所迷惑,忽略行笔过程中必要的用笔意识、点画法度。唐代孙过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一划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血刃挫于豪芒。"


愙斋书法楷书字体(愙斋书法草书用笔之)(4)

怀素草书 《自叙帖》


其次,草书的"断"是为了更有效地表达草书的"势"。草书的势可分为点画之势———小势,结体之势———中势,以及行和全篇之势———大势。势与势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由小势自然生发致大势,亦可由特定的大势限定小势。后者更适宜于大草书写与创作。古人说,学书法无非是学会用笔,悟得用笔之势。势是草书作品的精神所在,是笔力发挥的重要前提,是草书内在律动的生命线。如不得势,草书内在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都无从谈起。姜夔《续书谱》草书篇中说:草书"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因此,在草书斜正俯仰的书写过程中,为了保证"势"的顺畅表达,必须"因地制宜"地断。"断"不仅是势在草书中的重要性决定的。同时由于线条在表达势的时候要某种起始点上蓄势的需要,另起一笔也就变得更为必要。没有适度的起始点,势就难以发挥。这种"乍断复连,承上生下","起伏随势"(宋曹《书法约言》)的方法在草书书写过程中反映得淋漓尽致。


愙斋书法楷书字体(愙斋书法草书用笔之)(5)


另外,由于草书创作的挥洒型的动态特点,书写过程是整个创作的中心环节,它不同于塑造型的静态创作。草书创作一方面在特定的气、势、节奏的伴随下,行笔一路迅速推进。另一方面,在推进过程中对点画、线条的质量又有相当高的要求,即使是张颠、狂僧也不例外。"忙不及草"、"匆匆不及草书"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讲的。草书在"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的行笔中,为了使用笔始终保持最佳状态,避免用笔的强行突破,减少"忽笔",就需要调锋。姜夔说:"有锋以耀其精神。"调锋是动态情况下,随机应变、"遇事从宜"地用好笔的重要手段。要调好锋,用笔就得适时地"断"。调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点画之中进行,不着痕迹,即暗断。另一种是明断,另起一笔。两个方法,一个目的,不外乎使毛笔之锋颖恰到好处地在纸面上体现出线条之美。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原由,草书用笔的"断"有时也会因为视觉布白分割的需要、某种节奏和贯气的需要而随机使用。


愙斋书法楷书字体(愙斋书法草书用笔之)(6)


综上所述,草书尽管是感觉成分较重的艺术,我们如此理性地去分析草书用笔的"断",其目的在于"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去感受它",感受草书用笔中"断"的目的和手段,掌握草书分解与整合的技能。以更积极的观念和思维层面去认识它,草书用笔的"断"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连,为了意连、为了势畅、为了气顺、为了起讫更分明,才能使草书作品创作心态更轻松,笔触更虚灵,气势更畅达,气韵更生动,连连断断满篇活眼,使作品的艺术效果更迷人。

愙斋书法楷书字体(愙斋书法草书用笔之)(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