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

第09課 鈎裹勢和鈎努勢「一」

一複合筆勢:五勢

單一筆勢以及化勢,已經講完了。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

現在我們知道,單一筆勢以及它們的化勢,可以這樣四根線來表達。如果要說單一筆勢的分別,那就是,一是放置角度不同,也就是方向不一樣,二是路線,同樣的方向,行筆還要分弧線、折線,還是直線。

我這課程現在講到哪裡了?又要來看看這個系統表。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

書法三大要素是用筆、識勢和裹束,用筆部分五執筆和九用講過了,我用紅顏色表現。識勢我先講了單一筆勢,「永」字八法既是九用的範例,也是單一筆勢的範例。這堂課開始講複合筆勢,先講張旭的五勢,再講化勢。

單一筆勢只是個別的點畫,還沒有組織起來。我以前拿太極拳做例子,太極動作組成招式,招式組成套路。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3)

書法是點畫組成筆勢,裹束筆勢就成為整個字。單一筆勢必須組織成複合筆勢,才成為一個招式。否則寫起字來還是零零碎碎寫單一筆畫。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說:

■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

這句話說不但筆法備於「永」字,還有「點畫八體」,就是點畫八種體勢,這八種是單一筆勢。接下來又說:

■又先達八法之外,更相五勢,以備制度。

這句話什麼意思?就是說光有「永」字八法還不完備,還要補充「五勢」,這就是一些複合筆勢。

張旭的「五勢」,在《玉堂禁經》中有記錄,這就是:

鈎裹勢、鈎努勢、袞筆勢、豎筆勢和奮筆勢。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4)

它們都是複合筆勢,也就是書法的五個招式。古人對於書法的理解,應該說比我們深刻。

二,怎樣整理複合筆勢。

古籍中記錄的複合筆勢很多,但至今沒有很好的整理。

等下我講「五勢」,一開始就會遇到處理資料上的問題,所以我想先把我整理的幾條原則,給各位說一下。

2.1簡單實用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5)

一是「簡單實用」,整理書法筆勢系統,要儘量避免太繁瑣。舉例來說,《說文解字》的部首有五百四十個,後來逐步歸併,到《康熙字典》部首只有二百十四個,這也就是因為《說文解字》部首太繁瑣,用起來不方便。

古籍中書法的筆勢,我統計大約有一百三十種,其中很多是重複的,可以大幅度地壓縮,常用的筆勢只有幾十個。

整理筆勢既要全面,又要簡約實用。我舉個例子,元代李溥光《雪庵字要》說:

《雪庵字要》元·李溥光

■「鐵柱」一努卻化三:「垂針」、「像笏」、「曲尺」端。

這個「曲尺」就是複合筆勢。

所謂曲尺,就是畫直角常用的工具。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6)

馮武《書法正傳》有個圖,曲尺就是橫豎兩筆的結合,圖旁有說明:「用於『自』、『目』等字〕.」。

但問題在於,橫筆有三條走勢:覆橫仰,豎筆也有三條:努縱裹。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7)

曲尺如果是縱橫所組成,那理論上還有其他各種可能性,如橫加努,橫加裹,覆加縱,覆加裹......,等等,這樣一個筆勢就變成了一大堆,問題立即複雜起來了。

我的意見是,拿古人已經有的一個筆勢作為基準,如曲尺勢,古人以縱橫兩筆為標準,那所有其他衍生出來的,都稱之為曲尺化勢。

這就是簡約的原則,力避繁瑣。

2.2小圈不計

二,小圈不計。

這個我已經講過多次了。你看這兩個字,都是顏真卿寫的。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8)

左邊是他早期的作品《多寶塔碑》,橫豎的轉角很方正,用了明節點。右面是晚年的《麻姑仙壇記》,他晚年變法,用篆書方法寫真書,雖然方向還是6一8,但角位往往出現了圓角。

晚年這條線算不算早年折線的化勢呢?不算。因為方向路線都相同,所不同的只是節點的處理,把本來明節點的折線,改成了暗節點的孤線而己。

我們看複合筆勢,如果只是節點有明暗不同,這僅僅是小圈有所區別,跟大圈方向路線無關,所以不把它看作是另外一種筆勢,或者是一個新的化勢。

又如兩撇一捺飛帶勢。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9)

第二撇轉角處究竟是方角明節點呢,還是圓角暗節點呢?

這個問題也是小圈的節點處理,不影響大圈兩撇一捺。所以我不把它看成是兩個筆勢,或者一個是另一個的化勢。

2.3同類合併

三,同類合併。

這是什麼意思呢?你看這三個複合筆勢,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0)

都是由勒、裹和趯這三個單一筆勢組成的。在古籍中,左面這一個有人叫它鈎裹勢,用於「均」、「旬」、「勿」這些字。

中間這一個稱為獅口,用於「刀」、「鳥」、「馬」等字。

右邊這一個稱之為「節」用於「即」等字中。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夠,所以會有這種同樣的走勢分成三個筆勢的事情發生。

我們現在整理古代典籍,這三個當然應該合併起來,我建議,以中間這個為標準,稱為「獅口」。

簡言之:

■張旭提出「五勢」,以完備筆勢系統。 

■「八法」是單一筆勢,「五勢」是複合筆勢。

■整理古代複合筆勢,應該簡單實用。

有了這樣的基本認識,我們接下來看看「五勢」是怎麼回事。

三 鈎裹勢和鈎努勢

三,「五勢」一開始講兩個筆勢,鈎裹勢和鈎努勢。

這裡有一個小問題先交代一下,「鈎」有些版本寫為沒有金字旁的「勾」,這兩個字意思差不多,我現在統一用有金字旁的「鈎」,《說文解字》的解釋都是「曲也」,指彎曲的東西。還有鈎努勢的「努」,有些版本寫為「弓弩」的「弩」,我統一用「努力」的「努」。

鈎裹勢和鈎努勢,古籍中記載很多,早期的版本有三個,都見之於宋代文集:

唐人張懷瓘的《王堂禁經》,收入宋代朱長文《墨池編》中,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玉堂禁經》,可能是宋人的抄本。

宋代陳思《書苑菁華》收入《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以及《翰林傳授隱術》,這兩篇的作者不詳。後來元明清也有講到這兩個筆勢的著作,如《翰林要訣》、《法書通釋》以及《大字結構八十四法》等等。可惜的是,看起來資料很豐富,但沒有兩篇文章講法是一致的,你聽誰的好呢?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1)

最重要當然是《玉堂禁經》,它的記載是這樣的:

首先它有一個字例「門」,這是筆勢的形狀。

然後說筆勢名稱,「一曰鈎裹勢」。

第三是寫這個筆勢的筆法,「須圓而憿鋒」。

最後說到用途,「罔、閔二字用之」。

但你馬上就會發現,第一個「門」字當作筆勢形狀是錯的。這是一個完整的字,不是一個筆勢,一個招式,如果它是筆勢,那最後的「罔」字中沒有「門」。還有這個「憿鋒」,「憿」漢代碑刻中經常寫為「激」,「九用」中沒有這一招,不知道它是哪一路的功夫。

如果我們拿《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來和《玉堂禁經》對照,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2)

剛剛講「憿鋒」這裡寫作「激鋒」,《翰林密論》說,這樣寫,寫出來的應該是鈎努法,不是鈎裹勢。它所舉的筆勢形狀也不是「門」字,而是橫豎趯。

第二個鈎努勢,《玉堂禁經》說「須圓角而趯」,《翰林密論》差不多,它有一個口訣:「圓角趯鋒作努法」,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3)

而且它說寫出來的應該是鈎裹法,不是鈎努勢。《玉堂禁經》舉「刀」字為鈎努勢的形狀,《翰林密論》所舉的卻是「刀」字沒一撇,橫裹趯,而且這是鈎裹法。

這兩篇文章說到同一種筆法寫出來的筆勢名稱,正好相反。這一來就麻煩了,唐代經籍傳布靠手抄,手抄往往有這種謬誤,到底哪一個人抄錯了呢?

魏晉以前使用竹簡,竹簡寫好就要編起來,有時候難免會次序搞亂,前後顛倒,這種情況叫「錯簡」。

後代抄書,弄亂了次序也稱之為「錯簡」。很顯然,從「五勢」幾種版本情況來看,就是發生了錯簡情況。

豎筆的筆勢雖然有三種,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4)

「努」是主要的一筆,這是「永」字八法所規定,並且說「直則無力」。所以鈎努勢,應該包括一個「努」,在這一點上,《翰林密論》比較令人信服。

《玉堂禁經》舉「門」為筆勢形狀,並且說「罔」、「閔」兩個字用到這個筆勢。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5)

這三個字共有的筆勢就是鈎努勢。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說「勾努:勒努趯」,我很贊成。

那鈎裹勢的形狀是怎麼樣的呢?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6)

豎筆右邊是「裹」,和「努」相對。既然我們確定在左邊是鈎努勢,那右邊這個就是鈎裹勢了。歷代很多著作都是這樣寫的,這個想法很自然。但問題在於這和「獅口」重複了。

我們來看看《玉堂禁經》所舉的例子,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7)

筆勢形狀為「刀」又說「均」「勻」「旬」「勿」用之。它們共同的筆勢就是這個「獅口」。但這裡邊有點問題,獅口可以用於「鳥」「馬」等字,從來沒有人說鈎裹勢也可以。所有著作所舉的鈎裹勢的字例,都比獅口多一撇。

《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明·李淳

■勾裹:甸句勾勺。 

■勾裹之字,不宜用努,若用努,字最難飽滿。

如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舉了四個例子:「勾裹:甸句勾勺。」勾裹之字,不宜用努,若用努,字最難飽滿。「勺」、「勻」、「旬」、「勿」這些字,都有一個「勹」。

《說文解字》說:「勹,裹也」。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8)

我想鈎裹勢的名字可能由此而來,就是「包裹」,所以把鈎裹勢的筆勢形狀定為比獅口多一撇的「勹」,是合理的。

具體的考證這裡不說了,我把各家的敘述綜合起來,尤其是宋代三篇著作,得出鈎裹勢應該是這樣的:

簡言之:

■一曰鈎裹勢。 

■口訣云:「圓而蹲鋒,待筋骨而成,要如武人屈臂。」右軍云「廻角不用峻及有棱」是也。

■均、勻、旬、勿等字用之。中間這句口訣,來自《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我根據《翰林傳授隱術》改了一兩個字。筆勢的形狀就是這個「勹」。

所謂「要如武人屈臂」,大約就是這個樣子,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9)

現在不是有健美先生的比賽嗎?應該就是這個動作。

至於第二個筆勢,鈎努勢,綜合各家的論述是這樣的:

簡言之:

■二曰鈎努勢。 

■口訣云:「圓角䟐鋒努法,勢未盡而趯之。」

■罔、閔二字用之。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0)

注意「圓角䟐鋒作努法」是先有角然後行筆寫「努」,我們知道,節點有方角有圓角,方用折,圓用轉,踆鋒就是圓角。至於「䟐鋒」我以前講過,《集韻》說就是快速,或者是「盜行」,就是走起來一左一右。筆勢的形狀就是勒努趯。現在我們有了比較完整的定義,這些話來自三篇宋代的文章,我只是綜合起來,很願意和學術界的朋友繼續探討。

四,用法和化勢。

今天講的筆勢,怎麼用呢,它們有沒有化勢呢?下一堂課繼續。

「五勢」是一個難點,歷代論述很混亂,但它又是張旭系統的重點,所以多化一點時間整理一下,會有好處的。謝謝。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1)

本節要點:

■什麼是「五勢」。 

■整理歷代複合筆勢的原則。 

■鈎裹勢和鈎努勢的考證。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2)

複習思考:

■所謂「識勢」,就是要認識一個字中的筆勢。這個「勺」字由什麼筆勢所組成?

■這個「刁」字,又是什麼筆勢所組成?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笔法篇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