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虐心的民国才女(闪耀民国的文学四大才女)

民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清王朝的覆灭,外有列强巧取豪夺内有军阀连年混战,对富强的渴望导致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让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新思潮的种子在年轻人的心中萌芽,不同领域的人才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类似这个时期的人才井喷现象在中国大概有三次,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然后就是民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除了涌现许多不同行业的学者、科学家、文豪之外,中国的文坛悄悄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她们以其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令当时的中国文坛耳目一新。尤其是她们冲破几千年来压抑的女性身份,将自身大胆的人生梦想、女性对情爱的追求和人性的探索精神,融合在文学作品之中,达到了突破创新的效果,给后来的人们,特别是女性造成不小的影响。其中张爱玲、石评梅、吕碧城、萧红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在中国的文坛划下了浓重的一笔。她们才华横溢,文字造诣巾帼不让须眉,可惜人生却跟古代四大美女一样充满着一丝悲情的色彩。

东方明珠张爱玲,笔落繁华领风骚

张爱玲大家都不陌生,这个独具魅力的小说家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作者夏至清评价张爱玲:“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其中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而张爱玲也在国内掀起过几次“张爱玲热”,她的文学作品更是被争相传阅,并多次搬上荧幕。张爱玲小说之所以迷人,在于“她的意象的繁复和丰富,她的历史感,她的处理人情风俗的熟练,她对人的性格的深刻的揭发”。与同时期的知名女作家相比,她的作品具有更为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她远离主流的抗日革命救国等相关主题,把眼光投向了婚姻、爱情、家庭、女人,用一个充满女性视觉的小角度窥探大世界。正所谓文学源于现实,正是张爱玲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才让她作品中那些大时代女性的生命如此鲜活又充满悲剧的色彩。

张爱玲的传记有很多,如果要写的话一本书都写不完,但是我们可以从她主要的人生轨迹来了解这位特立独行的女性小说家。

张爱玲于1920年生于东方明珠上海,她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廷重属于旧式少爷,传统守旧,母亲黄逸梵却是新式女性,向往自由。因此父母的婚姻并不和谐,等张爱玲和弟弟出生后家族也已开始没落,母亲与姑姑奔赴欧洲游学,把她交由姨奶奶看管,原生家庭的分离对她的童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张爱玲从小就展露出对文学的天赋,7岁在私塾读书时就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8岁时张爱玲考取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崭露头角,可惜祸不单行,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于是,她回到上海开始为《泰晤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23岁左右开始进入创作高峰期,相继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开始成名,期间因为写作与胡兰成相识并相恋,不久后,两人便结婚。然而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两年。

1952年,张爱玲赴香港,供职于美国新闻署的驻港办事机构, 1955年秋,张爱玲赴美国,在美国期间,她继续写作工作,后来遇见了美国剧作家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两人共同生活了12年直到赖雅逝世,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过世,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5岁。

张爱玲的一生可以看看她的传记,她是充满时代女性气息的一个女作家,出身名门世家,却尝尽了家族兴衰和世间无常,一生大起大落,既荣誉加身又在晚年走得非常凄凉,生逢乱世,却能以独特的笔触和角度,写出大时代背景下女性在爱情中的痴嗔贪,她的小说无论是超越雅俗,还是对边缘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写,都是其他任何作家无法比拟的。因此她的小说不能归于任何小说流派,而是个独特的存在,这也是她为中国小说史做出的独特的贡献。

最虐心的民国才女(闪耀民国的文学四大才女)(1)

山西冰魂石评梅,瑰丽诗歌诉衷肠

石评梅仅仅26岁就英年早逝了,可是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最为出色,素有“北平著名女诗人”之誉。她的作品大部分以追求爱情、真理、自由、光明为主题。其中不乏带有哲学意味和清冷感觉的悲哀色彩,颇有点林黛玉做诗的风格,经常出现“冷月、孤坟、落花、哀鸣、残叶”等冷艳的词汇,带着满纸的多愁善感。当然,她的诗句也不全是这一类,有一些也对光明的渴望、爱情的乐观追求,还有对妇女和社会的解放的渴望,都充满着柔弱女性奋力挣扎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

可惜,石评梅的一生就像一朵昙花,惊艳之后就迅速凋谢。

1902年,石评梅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她自幼聪颖好学,因为家境不错,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学校里学业突出,被誉为“才女”,在父亲支持下,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太原女师毕业到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她开始频繁写作诗歌和散文并得到了发表。

在求学期间,她认识了一生的知己高君宇,可惜两人一生都历经曲折,高君宇因为参与革命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在乔装逃难当晚去到石评梅住处跟她执手告别。第二年,逃过追捕的高君宇因病逝世,石评梅痛不欲生,追悼会后,在高君宇的墓前坐着久久不愿离去,并留下了一生为数不多的一张照片,离开之前还在墓周围亲手植松柏十余株,写下了《墓畔哀歌》。

后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石评梅接连在新闻报刊发表文学,在好友刘和珍不幸遇难后,发表发表散文《血尸》、《痛哭和珍》等,随后两年是她创作的高峰期,除了诗歌和散文,开始撰写小说,并获得鲁迅的称赞,小说《匹马嘶风录》是这一时期石评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1928年9月18日,石评梅在北京西栓马桩八号寓所开始发病,剧烈头痛,但她以为身体不舒服是常有的事,所以还是照常去附中教书,但病情日益加重。被朋友送到旧刑部街日本山本医院,随后转到协和医院,后被诊断为脑炎,不幸逝世,死后被安葬在高君宇墓旁,这对英年早逝的知己终究有了彼此的陪伴。

最虐心的民国才女(闪耀民国的文学四大才女)(2)

皖南侠女吕碧城,文坛御姐倡女权

现在女性对于优秀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很美、很飒、有衣品会打扮、经济独立会挣钱,吕碧城如果活在当下绝对是万千女性所崇拜的标准。她与秋瑾并称“双侠”,一生获得了许多第一的荣誉:如女权运动及女性教育的首倡者之一、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第一位倡导动物保护主义者等。

她擅长诗词,对于字画也颇有造诣。吕碧城的诗词文章,手笔婉约之中又有雄奇之风,曾在当时文坛产生很大的影响。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吕碧城的一生绝对是一部适合女性观众的大女主励志电视剧,当然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曾被许多公子文人爱慕的吕碧城最终还是没有结婚,成为了一名剩女,最后遁入空门,皈依我佛。

吕碧城1883年(清光绪九年)生于安徽省宣城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中共四姐妹她排行老三,父亲吕凤歧是光绪进士,可惜在吕碧城1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了家业和四个女儿。父亲的离去让一家人陷入了困境,母亲回乡处理家乡田产却因为没有男丁,族人欺负孤儿寡母将其母软禁欲霸占其家产,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之后终于解救了母亲并保住了父亲留下的家产。这一次风波让十几岁的吕碧城锋芒毕露,因此也为她一生的姻缘埋下宿命的种子。原本吕碧城是有婚约在身的,可是原本定下婚约的汪家父母却起了戒心,认为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能如男人一样呼风唤雨,于是提出了退婚要求,未婚夫也顺从了父母之命。吕家孤女寡母遭遇退婚不愿争执,双方协议解除了婚约。可当时还是封建社会,未过门的女子被退婚乃是奇耻大辱,这也让吕碧城无奈之余对婚姻的心态产生了一定负面的影响。

父亲去世,家产风波,遭遇悔婚,年轻的吕碧城随着母亲和姐妹们只好投奔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后来天津兴办女子学堂,吕碧城和姐姐们先后赴天津求学,留下母亲和妹妹,然而因为亲戚记恨,竟唆使匪徒将二人劫持,为免受辱,母女二人只好服下毒药,所幸大姐吕惠如请来相识的时任江宁布政使的樊增祥星夜遣兵营救,救兵及时赶到,才将母女二人救活。这些少年时期接踵而来的坎坷经历,让年少的吕碧城暗暗立志成为一个女强人。

20岁时吕碧城没有遵照传统思维的舅舅好好再找个婆家定亲结婚的建议,跟舅舅闹翻后第二天就离家出走,连行李都没来得及带就坐上前往天津的列车,在列车上望着车窗一脸茫然的吕碧城当时一定不会想到,正是这次出走,让她从此登上文坛的道路,成就了传奇的一生。

身无分文的吕碧城来到天津后,得知舅舅以前秘书的夫人方太太在《大公报》社工作,她便给方太太写了封长信求助,这封信后来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英敛之看完信后对吕碧城非常赏识,还亲自登门请她做报社的第一位女编辑。

吕碧城到《大公报》就职后,在报刊屡屡发表格律谨严的诗词作品,受到诗词界前辈的称赞。随后她开始关注女权方面,连续撰写宣扬女子解放与宣传女子教育的文章,如《敬告中国女同胞》、《论提倡女学之宗旨》、《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等,她对于女权的观点跟现代因为被采访送上争议热门的新东方总裁俞敏洪的观点类似,认为社会的进步与退步关键就在于女性的品质高低,“民者,国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凡人娶妇以成家,即积家以成国”,“有贤女而后有贤母,有贤母而后有贤子,古之魁儒俊彦受赐于母教”,吕碧城的这些观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她文字中那刚直率真的性情以及横刀立马的气概,深为时人尤其新女性们所倾慕,一时间,吕碧城在文坛上声名鹊起,走上了当红的人生之路。

随着她笔耕不辍,京津文坛,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袁世凯之子、李鸿章之侄等世家子弟也都纷纷投诗迎合,她以女儿之身,大方地与男人们交游,唱和诗词,赏玩琴棋书画,自由出入传统文化中男性主宰的社交场所,谈笑风生,成为清末社会的一个女性传奇。接着她开始加入兴办女学的队伍中,积极筹办北洋女子公学,既后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并执掌女子学校校长,吕碧城认为社会男女平等,办女学开女智、兴女权才是国家自强之道的根本。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等知名女性都在这座学堂听过吕碧城授课。

随后,她的事业开始走上顶峰,被袁世凯看重,出任总统府机要秘书,后来因为袁世凯要称帝,她毅然辞职,移居上海,并开始从事对外贸易生意,结果在两三年间就成为当地知名的女富商。在上海奢华的别墅中,生活的富足让她对精神的追求又有了新的目标,于是前往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为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四年后学成归国,又再度只身漫游欧美,在美国和欧洲期间她将国外的新鲜见闻通过文章让国内的粉丝跟她一起看世界,堪称最早的游学网红大V。后来又参加了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创办中国保护动物会,宣讲动物保护的理念。

1930年,阅尽红尘繁华的吕碧城正式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1943年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享年61岁。生前立下遗嘱不留尸骨,火化成灰后将骨灰洒于南海。

吕碧城的一生就是一部御姐风格的大女主成长史,唯一的遗憾是虽然当年她追求者众多,甚至与已婚的伯乐知己英敛之有绯闻,但是却终身未嫁,孤独终老,不知是第一段婚约被悔的创伤还是觉得当世本无配得上她的人,她终究未能走进婚姻的殿堂。

最虐心的民国才女(闪耀民国的文学四大才女)(3)

北国文青数萧红,文学洛神醉红尘

萧红的知名度在前几年因为电影的上映忽然热了起来,一时间,对她的赞誉之词她大有追赶同时期翘楚张爱玲的势头。

萧红是一个从骨子里透着文艺的女青年,她短暂的一生仅仅有31个年头,曲折的人生却比任何一部大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小说都要具有戏剧性。

萧红擅长散文、小说,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尤为出色的一位,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创作多有自叙式的色彩,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别树一帜的“萧红体”小说。鲁迅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笔下描述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已经力透纸背,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有极具女性作家明丽和新鲜的特质。

相比萧红的文学造诣,她的一生更令世人唏嘘。

1911年(宣统三年),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她从小喜欢文学和绘画,因为家境殷实,她得以进入当地女子中学学习,可是到了初中毕业,因为按照传统思想萧红就应该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入门当户对的汪家成为少奶奶,可是接触了新文化的萧红不愿就此过自己的一生,而随着最支持最疼爱她的祖父过世后,她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到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因为家庭的反对,她没有了经济来源,在回家要学费的时候被家人软禁在家,她在未婚夫汪恩甲的帮助下,一起逃回北平,可惜后来汪恩甲因为家人不喜欢萧红这种不安定的任性,要求解除婚约,萧红到法院状告汪恩甲的父兄,汪恩甲为了顾及家族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输掉官司被人千夫所指的萧红后来居然还原谅了汪恩甲,当年年底,她和汪恩甲一起去了哈尔滨,在一座旅馆里同居,还怀上了孩子,可是没想到快到临产期,汪恩甲却不辞而别。失去家人和男友支持还身怀六甲的萧红失去了经济来源,因为欠旅馆费用被禁止外出,在哈尔滨《国际协报》任副刊编辑的裴馨园向她伸出了援手,并介绍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萧军,萧军帮助她解决了这次困局,不久萧红生下孩子,却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后来孩子不幸夭折。萧红开始和萧军同居,两人同甘共苦,在跟萧军一起的这段时光,她一边辗转哈尔滨、青岛、上海,一边开始了创作高峰期,并在上海结识了鲁迅,其优秀的才华受到鲁迅的大力称赞。

1936年,25岁的萧红和萧军感情出现裂痕,在经历日本游学和鲁迅先生逝世后,她和萧军维持亦情人亦好友的状态,1937年,日军侵华,她们边高举文学抗日的武器边逃亡,期间认识了人生中第三位男人端木蕻良,第二年,她随着东北作家团队辗转各地后,在武汉和端木蕻良结婚,随后在江津生下一子,可能萧红注定与孩子无缘,孩子在产后第四天夭折。

1940年,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定居香港,并继续文学创作,她的《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第二年,她因为肺结核住院,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也遭受日本袭击陷入混乱,1942年,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加重病情,随后转到玛丽医院救治已无力回天。萧红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等诗句后不久,病逝,享年31岁。

1996年,端木蕻良在北京去世,生前留下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到香港萧红骨灰的埋葬地。1997年5月,端木蕻良的夫人钟耀群女士来到香港,实现了他的愿望。

萧红的一生多灾多难、居无定所,遇见三个男人,生过两个孩子都夭折,因为家人的不理解和战乱,从东北开始,逃亡青岛、上海、东京、西安、武汉、重庆等数地,最后魂归香港,萧红曾这样解读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最虐心的民国才女(闪耀民国的文学四大才女)(4)

这四位在民国文坛光芒闪耀的才女,用自己的人生和笔触,为当时乃至以后的文坛留下了绝美的篇章。她们原生家庭经济都不错,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走出了各自曲折的人生,然而人生在世数十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她们的人生并不完美,可是却有着不可取代的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