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

清明时节,汴梁城郊,几只驮着煤炭的毛驴徐徐前行,开启了从郊区往市中心运送生活物资的日常。

薄雾、疏林、村舍、瓦房……

这是北宋再寻常不过的一天。也是画家张择端定格在《清明上河图》卷首的画面。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1)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2)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 张择端 故宫博物院(下同)

从城郊的村寨开始,800多年前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穿过榆柳成阴的城郊,路过人声鼎沸的码头,沿着漕运发达的汴河,拐过车水马龙的虹桥,往市中心走。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3)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4)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5)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6)

汴梁城内百业蓬勃,商店林立,市井的气息在这里蒸腾。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7)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8)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9)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10)

据历史学家推测,北宋徽宗年间,都城东京约有人口数80万左右

诺大的城市吸纳了各行各业的人才,与此同时,也激发出蓬勃旺盛的商品经济。

这一点,在张择端巨细靡遗的笔下即可窥见。

《清明上河图》里,商铺斜插层叠,一铺接着一铺,几乎贯穿了整条汴河沿岸。

大大小小的商业街中,各类行当,你来我往,繁忙有序。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11)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12)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13)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14)

消费、品味、流行,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样貌。

据推测,宋代城市化率可达20%-30%。有的学者更将宋朝誉为“现代的拂晓时辰”。

在《东京梦华录》的开篇,孟元老同样用了很大一段文字感叹宣和年间汴梁城的繁华: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疱厨…...

宋代较为丰饶蓬勃的一段时期,建构了宋人极高的审美造诣以及富有情趣的生活模式。

经济与文化的并肩茂盛,使得文学、书画、瓷器、茶艺…到了宋代均达到一定高度。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15)

▲《宋秋景山水》

宋 范宽 台北故宫博物院

若按今天的观点来看,宋人是当之无愧懂生活、爱生活的“生活家”。

两宋的几个皇帝大都活得诗情画意,宋徽宗更是出了名的文雅。

北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宋徽宗命官府在京都汴梁设窑烧造瓷器,史称“汴京官窑”,学术界又称为“旧官”。也是人们常说的“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瓷器依宋徽宗的艺术爱好而造。其釉色莹润,其中又以月白、粉青最为盛行,器型多仿青铜古器

因所用瓷土含铁量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瓷器的口沿部位因为釉垂流,釉层较薄,在薄釉下透露出紫色,俗称“紫口”。

又底足露胎,称“铁足”。“紫口铁足”是宋代官窑主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16)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17)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18)

▲ 宋 官窑青釉圆洗 故宫博物院

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后,南宋皇帝宋高宗在临安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

后又在临安南郊的郊坛下,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被统称为“南宋官窑”。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19)

▲宋 郊坛下官窑瓶 上海博物馆藏

南宋官窑瓷器胎体同北宋官窑一样较薄,呈紫褐铁色,但釉层肥润,有“厚釉薄胎”之说。

其釉色多见淡雅的粉青色米黄色,底足亦露胎,紫口铁足。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20)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21)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22)

▲ 宋 官窑青釉蒜头瓶 故宫博物院藏

无论北宋官窑也好,南宋官窑也好,学术界一般均统称其为宋代“官窑”。

宋代官窑器型丰富多样,除仿青铜古器外,主要还有各式洗、瓶、壶、炉、盘、碗以及盏托、花盘、单柄杯和供器等。

且,多以釉色见长,很少施加纹饰。釉色常见有天青、粉青、米黄、油灰

汴梁城外一介布衣 东京汴梁城一梦(23)

▲ 宋 官窑水丞 观复博物馆藏

宋代官窑瓷器以小型器多见,体积不大。但所蕴含的气度却不可小视。

官窑瓷器承载着宋代皇家审美,其釉色流转,造型崇古,开片冰裂......无一不体现着繁华盛世中的清雅脱俗。

乾隆皇帝曾写诗描绘宋代官窑,“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东京汴梁城一梦,赵宋官窑珍以孤。

那个“金翠耀目,罗绮飘香”的汴梁城春日,被画家张择端永久定格在纸面。

而宋式雅致风格则成了东方文化脉络里永恒存续的绚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